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爲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美國的獨立戰爭,又叫“美國革命戰爭”,於1775年爆發,於1783年結束。這是英國和北美十三洲的殖民地之“革命者”,還有幾個歐洲大國之間的戰爭。

最初,僅僅是北美的“革命者”,也就是後來的大陸軍和英軍之間的衝突。後來法國、荷蘭還有西班牙先後參戰,對決英軍。此外,還有許多印第安人也在為雙方賣命。根據不完全統計,大陸軍初期只有萬人上下,巔峰時期,達到了4.5萬人以上。英軍初期只有6000多人,後來增加至3.4萬人以上。其他國家的參戰部隊,暫時不多說了。

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為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北美獨立戰爭示意圖

說說雙方的實力對比吧:英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有全世界最強悍的海軍,裝備好,訓練好,而且以加拿大為依託。但是呢,英軍不熟悉北美當地的情況,後勤保障也很困難,高層之間存在一定的分歧,難以形成統一的戰略方針。至於大陸軍呢,兵力不足,主要為民兵,平時務農,打仗了臨時拉起隊伍。武器裝備落後,缺乏訓練,內部的山頭主義比較嚴重,缺乏有力的統一指揮和領導。當然大陸軍的優勢在於,有一定的士氣,而且可以利用某些大國和英國的矛盾,去爭取外援。


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為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華盛頓戎裝圖

下邊說說大陸軍的總司令華盛頓吧,他因為帶領大陸軍打贏了英軍,實現了北美的獨立。因此,他被美國人尊稱為“國父”。後來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2名。事實上,他真的是一員優秀的軍事統帥嗎?據說,他曾經公開表示,自己的才能平庸,不足以勝任大陸軍總司令這個職位。事實上,到底是他謙虛,還是心虛呢?

1732年,華盛頓出生於北美的弗吉尼亞,一個名叫威克弗爾德的莊園。這個莊園主要種植菸草,每年的效益非常可觀。經過數代的拼搏,華盛頓的家族在當地獲得了崇高的社會地位。華盛頓不到20歲就參加了當地的民兵隊,決心為家鄉出力。剛參軍沒幾年,他就獲得了中校軍銜。他所在的民兵隊,並不是正規武裝。主要負責維持地方的治安,同時防範印第安人的襲擊。當然,偶爾也會去找法國人的麻煩,一心想把母國,也就是英國,拉下水,和法國大打一場。

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為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華盛頓和家人在一起

1754年,22歲的華盛頓中校奉命帶著120名民兵去俄亥俄谷地攻擊法國佬。由於當面的法軍兵力太少,打了敗仗,指揮官則被華盛頓的印第安人盟友殺害,法軍派出的使節也被殺害。弗吉尼亞總督聞訊後,特別高興,派出了200多人來增援華盛頓。22歲的他,軍銜也晉為了上校。意氣風發的華盛頓,主動在附近修建堡壘,等待法軍前來交戰。不幸的是,堡壘還沒修好,500多法軍就趕到了。當年7月,華盛頓的隊伍,彈盡糧絕,被迫投降。最後,華盛頓帶著被繳械的殘部,灰溜溜地離開了法國佬的視線。並且,華盛頓被迫許諾一年之內不返回俄亥俄谷地,丟盡了臉。

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為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華盛頓騎馬圖

因為這次失敗,華盛頓的隊伍被英國政府解散。他的軍銜,由上校降為了上尉。華盛頓受不了這個處罰,一怒之下,辭職回到了他的菸草種植園。不過,唯一的成果是,他們終於把英國拖下了水。很快,在1755年的年初,英國派出了數千人,水陸並進,尋找法軍決戰。華盛頓不甘寂寞,主動加入了英軍,被英軍的指揮官布拉多克上校授予了中校軍銜。然而,再次慘敗,上校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不久去世。華盛頓也差點被打死,因此,他對英國的軍隊,愈發失望。

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為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華盛頓出任大陸軍總司令

1758年,英國派出了4萬陸海軍,分三路向布雷頓角島、提康德羅加要塞和迪肯尤堡挺進,尋找法軍的主力決戰。華盛頓聞訊後,極為亢奮,立刻推遲了婚禮,帶著一些民兵前去和英軍會師。英軍再次戰敗,但是法軍由於兵力不足,主動放棄了一些城市。英軍撿到了迪肯尤堡,也就是現在的匹茲堡。不久,華盛頓再次辭職。主要原因是,一直無法轉入英軍的正規部隊,升遷也沒有希望。另外,華盛頓對英軍糟糕的表現,感到愈發失望。


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為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華盛頓參加制憲會議

英法的這場大戰,歷時七年,英國終於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華盛頓反而無動於衷,並且在十幾年後的1775年,終於和英國決裂。具體原因,不多說了,歷史課本寫的很清楚。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束縛了北美地方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北美人民謀求經濟自由和政治獨立。

1775年,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為了謀求獨立,聯合組建了軍隊,也就是後來的大陸軍。43歲的華盛頓,則出任了總司令。之所以選擇他來擔任總司令,我想也是出於無奈。畢竟,十三個殖民地,有影響的人物,也只有他多少有一定的軍事作戰經驗。儘管,他沒打過啥勝仗,還向法國佬投降過。至於這支軍隊,除了人數多,沒有任何亮點,用烏合之眾來形容,也不過分。1776年,華盛頓於7月3日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擔任了全殖民地軍隊的總指揮官。他宣佈除了必要的開支,無需支付任何額外的報酬。

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為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北美獨立戰爭中的大陸軍

1776年,華盛頓指揮部隊,居高臨下,圍困波士頓的英軍。一個多月後,英軍被迫撤離,來到加拿大境內。這次勝利,使得華盛頓的軍隊,士氣大漲。隨後,十三個殖民地的代表,聯合舉行了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此宣言是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並宣明此舉之正當性。

緊接著,華盛頓預測英軍一定會來進攻北美最大的港口,紐約。他立刻帶著兩萬多官兵,來到紐約的曼哈頓和布魯林克區設防。當年8月,三萬多英軍來了,在紐約的斯塔滕島集結,強大的陣容嚇壞了華盛頓的部下。華盛頓認為英軍會先打曼哈頓,所以把主力都放在了曼哈頓,只派出4000多人去守衛布魯克林。結果1.5萬英軍直接去攻打布魯克林,沿著小路繞到了大陸軍背後,準備全殲布魯克林的大陸軍。最後,在部下的建議下,華盛頓立刻帶著殘部從紐約撤出,進入了內陸地區,和英軍周旋。事實證明,華盛頓是明智的,再晚一點撤退,估計要全軍覆沒。



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為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戰鬥中的大陸軍

紐約一戰過後,英軍希望大陸軍能夠主動投降,所以英軍的行動比較緩慢,給人一種慢吞吞的感覺。大陸軍呢則放棄了首都費城,遷都巴爾的摩。大陸軍的副司令,在12月初被英軍俘虜。看樣子,英軍很快就能蕩平這十三個殖民地了。12月中旬,英軍在特拉華河附近找到了大陸軍的主力,但是礙於冰河的阻擋,沒有立刻發動進攻。華盛頓則在嚴寒的聖誕之夜藉助漁民的幫助領導不足三千人的大陸軍主力偷渡浮冰的特拉華河,突襲駐紮在對面的英軍軍營。結果英軍損失上千人,大陸軍的損失卻很小。1777年1月,華盛頓再次用同樣的戰術,避開了英軍的主力,突襲了英軍的後方普林斯頓。

軍事才能“平庸”的華盛頓,為何能打贏獨立戰爭(一)?

華盛頓雕像

就這樣,在北美的寒風和冰雪之中,大陸軍利用機動靈活的戰術,屢屢偷襲英軍,徹底打醒了準備過冬再戰的英軍。英國佬不再幻想大陸軍趕緊投降,而是集結了主力,隨時尋覓大陸軍的主力,與之決戰。1777年9月,憤怒的英軍強行軍,突破了華盛頓的防線,攻佔了大陸軍的戰時首都費城。華盛頓帶著殘兵敗將,狼狽逃入費城西北部的福吉谷森林。英軍的總司令呢,認為大陸軍即將覆滅,遲早會繳械投降,所以未及時去斬草除根。也正是因為英國佬的自大和傲慢,華盛頓和他的部隊,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過生死劫,隨時發起反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