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死於國君,或死於小人,3個武安君,0個好下場

或死於國君,或死於小人,3個武安君,0個好下場

“武安君”這個封號,是戰國時期對那些有大功於國的人的一種封賞,也是沿襲了春秋時期的卿大夫制度。實際上,“君”這種新的爵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卿”,能安邦定國克敵制勝者方可獲此殊榮。

戰國時期,各國征戰,都想招攬並籠絡住大批的人才,所以才有了那些我們聽起來如雷貫耳的名字。比如,文的方面有張儀,蘇秦,李悝,孫臏,李斯,范雎等等,武的方面有樂毅,廉頗,李牧、王翦,吳起,白起等等。他們都在戰國的舞臺上傾情演出,演繹了一段段令人目眩的歷史大戲。這其中,有三人以武功治世而被封為武安君,他們分別是蘇秦,白起,李牧。

或死於國君,或死於小人,3個武安君,0個好下場

趙國:武安君蘇秦

蘇秦是個非常複雜的人物,他曾經拜鬼谷子為師,學習縱橫之術,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之一。與其有共同屬性的人物還有張儀,公孫龍等等。所謂縱橫家,實際上就是往來於各國之間身兼說客、間諜、謀士等一系列身份的善辯之人。蘇秦從鬼谷子那裡畢業後,第一站就去了秦國,準備兜售自己所學,鼓動秦王統一天下。但是當時的秦惠王對此並不感冒,因為他剛剛剛殺掉商鞅,國家內部一團糟,根本就沒有心思考慮統一天下的問題。為了見到秦王,蘇秦在秦國呆了許久,最後還是一無所得,只好失望地離開了秦國。離開秦國後,蘇秦來到趙國,提出了聯合六國抗擊秦國的主張,可是趙國的國相奉陽君卻很反感蘇秦,所以蘇秦又帶著遺憾來到燕國。在燕國,他遇到了自己的知遇之人燕昭王。被燕昭王派遣出使趙國,此時的趙國奉陽君已死,蘇秦就說服趙肅侯聯合六國共同抗秦。對於蘇秦“合縱”的主張,趙王表示接受,就讓蘇秦繼續去遊說其他諸侯國,訂立盟約。蘇秦以他的過人智慧和巧舌如簧,完成了這個在其他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將六國拉到統一戰線上,並被推舉為縱約長,還擔任了六國的國相。完成對六國的聯合後,蘇秦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合縱完成後,秦國從此不敢出函谷關長達15年之久,不得不說這是蘇秦的一大功勞。

後來,蘇秦私通燕易王的母親的姦情事發,來到了齊國。因為與齊國大臣不睦,被人買通刺客將其刺成重傷。蘇秦臨死前,要求齊王按照間諜的罪名車裂自己,並以懸賞吸引刺客出現。結果蘇秦真的被車裂了,刺客也真的被抓住了。

或死於國君,或死於小人,3個武安君,0個好下場

秦國:武安君白起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征戰無數,未嘗一敗,完全可以和戰國初期的軍事家吳起比肩。秦昭襄王期間,白起出兵與趙國展開了著名的長平之戰,一舉將趙國四十萬人坑殺,對趙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搬開了秦國東進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在長平之戰獲勝後,白起曾一鼓作氣的打到趙國都城邯鄲。眼看趙國即將亡國,這時的秦國相國范雎擔心白起功勞太大會壓制自己,就勸說秦昭襄王撤兵,導致白起功虧一簣。後來秦昭襄王反應過來,讓白起再次攻邯鄲,白起卻怎麼也不肯去了,這就造成了抗命的後果,再加上范雎從中挑撥,白起被罷官。在離開都城後,白起被秦王的使者追上並賜死,白起只得自刎而死。

或死於國君,或死於小人,3個武安君,0個好下場

趙國:武安君李牧

李牧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自從廉頗和樂乘相繼叛逃後,已經是危如累卵,此時的李牧是趙國最後的希望。李牧開始是在趙國北方抵抗匈奴的,曾經大破匈奴騎兵十幾萬人,為趙國的邊防穩固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秦國大舉攻趙時,李牧被趙王任命為大將軍,在宜安一戰又大破秦軍,殺敵十餘萬,幾乎全殲秦軍,迫使秦軍主將樊於期逃亡燕國。戰後,李牧被封為武安君。後來,秦軍有帶著韓國、魏國的軍隊再次攻打趙國,李牧又給予秦軍重創,甚至連名將王翦對李牧也束手無策,不能進半步。隨著李牧的功勳見漲,朝中的小人也開始蠢蠢欲動。在秦國的重金賄賂之下,奸臣郭開向國內散佈李牧將要造反的謠言。趙王遷在成為國君之前,李牧就曾經向趙悼襄王表達過反對意見,所以趙王遷一直對李牧是有芥蒂之心的,現在謠言一起,趙王果然中計,命李牧自殺。可憐李牧這個危局良將,口含長劍,撞牆自殺而死。如同崇禎帝殺掉袁崇煥一樣,趙王殺掉李牧無異於自毀長城。李牧死後,趙國亡國就進入了倒計時。一年後,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

或死於國君,或死於小人,3個武安君,0個好下場

三個武安君,沒有一個好下場,儘管他們生前都曾縱橫捭闔,令諸侯聞風喪膽,可謂是風光一時無兩。然而“伴君如伴虎”絕非虛言,煙花雖美,終究要殘忍的謝幕,歸寂於無邊的長夜,這或許就是那些名臣良將悲情英雄們最終的歸宿吧。

或死於國君,或死於小人,3個武安君,0個好下場

另注:某些史書中也把戰國末期的楚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稱為武安君,實際上項燕雖然大破李信,但還沒來及被楚王冊封,國就滅亡了,所以他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安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