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貴如金」,一片茶葉,四十載匠心

“明前茶,貴如金”

“明前茶,貴如金”,一片茶葉,四十載匠心

經歷了一個冬天的休眠後

鄞州萬畝茶園迎來一年中

最忙碌的時節

茶香悠悠、回甘醇厚

每一片茶葉的背後

都承載著一片匠心

“明前茶,貴如金”,一片茶葉,四十載匠心

▲接下來的40多天,40名採茶人都要在這片數百畝的茶山上忙碌

茶場採摘製茶忙

茶葉

好山好水出好茶。昨天,在橫溪水庫旁的鄞州柯青家庭農場,近40名採茶人穿梭在綠油油的茶樹叢中,專注地採摘著青葉。接下來的40多天,他們都要在這片數百畝的茶山上忙碌。

▲採茶忙

“摘取的青葉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還有‘一芽一葉’的說法,下面的根也不能摘掉。”採茶工王佔蘋從早上6時多就開始採摘,一上午摘取了近兩斤青葉。

“總重1.2斤,放心,我馬上記下來。“在驗收處,三五個採茶工將採來的青葉遞給農場主俞柯青的妻子。由於人手不夠,她也來幫忙,負責驗收和攤青。

▲摘取的青葉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有些青綠色的葉片外圍有一圈紅褐色,在驗收時會被分離到一旁。“這說明已經被霜凍壞了。”俞柯青的妻子接過採茶工採摘來的青葉,細細挑選。“頭幾天的茶葉是最好的,一定得是碧綠色。”

驗收後的第一道工序是攤青。將青葉均勻地鋪撒在架子上,俞柯青的妻子說,攤多久,跟天氣、溫度、青葉採摘下來的時間都有關係。等到青葉略微發乾,就可以殺青了,再晾涼後開始炒制。

▲攤青

現代機械設備的普及為茶場減輕了不少用工壓力。在生產車間裡,俞柯青的兒子俞超凡拿著一把刷子,看到機器上有茶葉遺留,就收集起來,待下一次炒制。“機器沒那麼智能,得有一個人看著,確保不出問題。”

▲攤開的茶葉

每臺機器的第一鍋茶葉,都需“手動”炒制。比如茶葉太圓了,壓制時就要增加一些壓力;溫度不夠,就得再加溫……等第一鍋“定型”後,之後的炒制就可以按照這些設置的數值進行,“這就可以保證同一批次的茶葉沒有太大不同”。

雖然採摘時就注重“一芽一葉”,但經歷了一次製作過程,還是會有幾片顯得不太一樣,因此,在做成成品之後,仍需進行一次篩選,將過大、過老的葉子剔除。“過了這道關才算合格。”俞超凡說。

茶是最熟悉的朋友

茶葉

採摘、驗收、攤青、殺青、整形、烘乾……在俞柯青看來,一片青葉,從採茶人手中到最終壓制成型,每道工序都至關重要。他們的茶葉從採摘到生產出來,要整整三天時間。“放在家裡,在常溫狀態下,一年常綠。”

▲要將過大過老的葉子挑出來

從種植、製作到銷售,俞柯青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我父親就是個專業製茶人,所以我從小接觸茶葉,涉茶已有40年。”俞柯青說,茶是他最熟悉的朋友,在製茶時,始終秉持著“對每一片茶葉負責”的態度與理念。“真正懂茶的人,連攤青用了幾個小時、加工溫度有哪些差別都能品嚐出來。保證每一片茶葉的品質,就是對品茶人負責。”

“我們做得不只是商品,而是品牌。”俞柯青說,他的茶場想長久經營下去,品種必須不斷更新、質量必須不斷提升,價位也必須得到認可。

▲包裝好的茶葉

現在,除了線下實體店銷售,俞柯青也在推廣線上銷售。“這方面經驗不夠,技術也不足,還在慢慢摸索。”除了種、產、銷一體化,他還將嘗試把建設茶文化博物館的構想變為現實,讓更多人領略、體會到茶文化。

鄞州茶葉的品牌化

茶葉

鄞州自古以來就是茶葉的主產區,晉代的《神異說》和陸羽的《茶經》中均有記載。行政區劃調整後,鄞州成立“太白滴翠”茶葉專業合作社,將規模茶葉企業整合並統一管理,推出“太白滴翠”這一全新品牌。

“明前茶,貴如金”,一片茶葉,四十載匠心

▲採茶

鄞州茶園主要分佈在太白山、白巖山一帶,太白山產茶始記於宋代,清代則作為貢茶進獻朝廷。民國時編的《鄞縣通志》記載:“以四明山、白巖山、太白山、福泉山等所產茶為佳。”太白山逶迤茫茫,山頂溫潤多霧,非常適合茶樹種植。清代李鄴嗣曾寫到“太白尖茶晚發槍,濛濛雲氣過蘭香”,描繪出太白尖茶味之異、香之奇。宋代史浩記載的“迸雲佛塔金千尋,傍聳滴翠玲瓏岑”,也正是對茶山翠綠欲滴、流晶玲瓏如珠的寫照。集太白之靈韻,成人間之滴翠,正是由此取名為“太白滴翠”,寓意不僅是歷史貢茶,更是地域原創名茶。

如今,鄞州區可採茶園面積為1萬餘畝,品種涵蓋烏牛早、龍井43、迎霜、浙農117、浙農139、白葉一號(白茶)、黃金芽、鳩坑等。多品種的早中晚搭配合理,季節錯開,春季名優茶可採摘時間達兩個月以上,品質優異。“鄞州茶產業將以‘太白滴翠’系列茶為基礎,通過市場活茶、科技強茶、文化興茶等方式,提升茶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品牌化發展之路。”區農林局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