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自古并州——中原北門(上)

名都自古并州——中原北门(上)

惠遠祠前晉溪水,

翠葉銀花清見底。

水上西山如臥屏,

鬱郁蒼蒼三百里。

中原北門氣勢雄,

想見城闕雲煙中。

元好問 《過晉陽故城書事》

金元詩冠元好問曾有一首詠史詩《過晉陽故城書事》,感嘆宋初毀滅太原城的愚蠢舉措。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太宗趙光義率兵四十萬親征太原,經過長期圍困,終於攻破城池。後漢皇帝劉繼元投降,但太原城民對宋軍非常痛恨,紛紛撤下屋瓦投擲入城的宋軍。太宗異常惱怒,下令大開殺戒,晉陽血流成河。諸大臣給太宗上疏:五代以來,天下紛爭,晉陽實為禍本,不毀此城,後患難絕。另有陰陽家給太宗說,太祖由歸德節度使入承大統。歸德,春秋時期屬宋地,故國號為宋,宋之封野為商星,而太原所屬河東為參星,參商不合,如不痛摧河東,於國家不利。太宗於是下令:全城人五日遷徙,然後大火焚城。一座始創於公元前497年,隋唐以來帝王頻出的龍興之地,已經有著1476年曆史的文明古城毀於一旦,這是太原建城史上一次亙古未有的大浩劫,也是對太原歷史文化一次亙古未有的大摧殘。

官街十字改丁字,

釘破幷州渠也亡。

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

太原城雖然毀了,但太原處在草原王國與中原王國的交界地帶,是宋朝北抗契丹的重要地區,宋太宗命大將潘美為留守,先駐榆次,另築新城。這就是今日的太原城,重建年代是公元982年。在建新城的過程中,宋人又採用的陰陽家的建議,新城風水,都取自平庸而不吉利者。如官街不得有十字式,都是丁字式。丁者,釘也,意為釘破之意。新城,在古晉陽以北的兩個小村附近,西為唐明、東為三交。“週一十里二百七十步。四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遠’,西曰‘金肅’,北曰‘懷德’……”以唐明村的晉文公廟為帥府衙門,就是今天的省政府。這座新城,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規模上都不能與古晉陽同日而語。古晉陽曾經是大唐北都,通都大邑,“週四十二里,東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三十二步。”規模是全國重要的大府,而宋初新建的太原城不僅撤掉了大府的建制,而且降格為第四等級的小州“緊州”。新城建好以後,潘美從榆次回到了太原,命令在新城內建造功德廟,裡面供奉當年火燒晉陽的宋太宗。可是萬萬沒想到,太宗功德廟連連遭受火災。趙宋王朝這才感受到了太原民意不可辱,於是到了嘉佑年間重新恢復了太原大府的建制,宋仁宗趙楨在敕文中說:“幷州素稱都會,曩懲偽跡,降齒小邦,與俗為新,歷年斯久,宜還府號,以慰民心。”

至今父老哭向天,

死恨河南往來苦。

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

當初,太宗退兵之際,把太原的富戶大族盡數擄往河南,舊城片瓦不存,開為稻田。太原擄民散居中原,無以為生,於是開始做買賣。每年清明節,太原擄民都要奔波千里,扶老攜幼,回故里為先人掃墓,晉豫大道上哀聲一片、淚水漣漣……太原擄民一邊祭祖,一邊長途販運一些東西,養家餬口,這就是後來晉商之發端。

山西本是尚武之地,歷史上英雄輩出。宋代的楊家將、呼家將、狄青都是名傳千古的英雄。代縣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將的後代。這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他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擔任侍衛新軍都虞侯。後來,宋軍進攻太原,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北方防禦契丹的重任。

名都自古并州——中原北门(上)

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6 個兵寨。多次大敗契丹軍。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軍北伐契丹,三路大軍同時前進,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潰敗,楊業率領的西路軍成了孤軍深入。契丹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楊業壓來。監軍王銑和主帥潘美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楊業出發後,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家將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銑、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楊業之子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父親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名都自古并州——中原北门(上)

與楊家將齊名的太原名將還有狄青。宋代軍士入伍前都要在臉上刺上番號,防止逃跑。士兵出身的狄青喜歡戴一副銅面具,披頭散髮衝鋒陷陣。他在抗擊西夏和南方儂智高的叛亂中屢建奇功。儘管如此,他仍然遭到了一些文官的歧視,名臣韓琦曾經當面折辱他:“只有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的才是好漢。”狄青因軍功升為樞密副使以後,宋仁宗勸他去掉臉上的黥文,狄青卻說:“我要讓天下賤兒知道,國家有此名位相待。”

今日晉祠最著名的建築聖母殿就是宋代初年修建的,裡面43尊侍女像,形態各異,美侖美奐,晉祠的主像供奉的雖然是唐叔虞之母邑姜,但形態卻是按照當時的皇后劉娥塑造的。說起來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劉娥原本是四川成都人,15歲跟隨做銀匠的丈夫龔美來到汴梁謀生。由於生計艱難,龔美準備把她賣掉。當時的襄王趙恆發現劉娥儀容秀美,於是納為妃子。趙恆做了皇帝以後,劉娥為了掩飾自己出身卑賤,於是攀附五代時期屢出帝王將相的太原劉氏為先祖,成了河東太原人。真宗趙恆去世以後,劉娥以皇太后身份臨朝處事,由於她生性警悟,聰明好學,有唐代武則天遺風。在她主政的十一年間,興利除弊,選賢用才,浚通河道,大興改革之風,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因此,太原守吏在她的“故鄉”修建了聖母殿,表面上是弘揚邑姜德風,實質上是為了彰顯當時的皇太后劉娥的功業。晉祠之內,除了聖母殿外,造型獨特的魚沼飛樑和剛健威猛的鐵人也是宋代初期的遺物。

名都自古并州——中原北门(上)

晉祠聖母像

北宋時期,也是中國士大夫最為興盛的時期。在北宋諸多名相中,有不少是太原人。如太宗年間的王溥、仁宗年間的高若訥、文彥博,尤其是四朝重臣文彥博。當時河北貝州發生了以王則為首的邪教叛亂,朝野震動。身為參政知事的文彥博主動請纓掛帥,經過數月精心作戰,終於平息了這場暴亂。在今天的介休城內,至今還有一處保存完整的祆神廟,就是為了紀念當年的這一重大事件。

名都自古并州——中原北门(上)

堤邊翠帶千株柳,

岸上青螺數十峰。

海宴河清無個事,

畫樓朝夕幾聲鍾。

這是後來的一位詩僧描寫太原汾河美景的詩句。北宋在河東唐明監崛起太原新城以後,因為太原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影響和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北宋時期許多士大夫出身的名臣都曾經職守太原。如范仲淹和他的兩個兒子範純仁、範純禮,韓琦,王君貺,司馬光,陳堯佐等等,這些文人名臣,不僅給太原留下了許多詩詞美文,而且在太原修建了許多市井名跡。如陳堯佐擔任太原知府時期,徹底治理了汾河水患,興建了著名的“柳堤”,於是“柳溪夜月”成為文人百姓泛舟賞月的最佳去處。此時的太原,是宋朝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民諺有“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之譽。北宋詞人沈唐,曾經是重臣韓琦的門客,他追隨韓琦來到幷州,留下了千古絕唱:

山光凝翠,

川容如畫,

名都自古幷州。

楊家將故事

楊家將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當時,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杆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原形:潘美 北宋名將 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後,受到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韓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病逝。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武惠。)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

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傳說人物

令公令婆

楊令公楊業,原名楊重貴,後被北漢主賜名為劉繼業,歸宋後恢復原姓楊繼業。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 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領八千火山軍掛帥掃北,掌中一口九環金鋒定宋刀,橫掃雁門,威震北國。這楊繼業每臨陣前必舉紅令字旗為號,軍中習稱為“金刀令公楊無敵”。令公領兵直攻到遼國都城幽州,逼得遼主天慶梁王耶律尚納降稱臣,從此宋遼兩國便以白溝為界南北分疆,暫止兵戈。楊繼業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開國九王之一。一門妻子官封五侯,賜金水河畔清風無佞府,府門頭造一座八寶重簷滴水天波樓,樓上供奉著當年太祖爺的玉帶和御批金書鐵券,鐵券記楊門救駕有功,可免楊門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設石碑玉坊,著令滿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須下馬通過。從此天波楊府在東京汴梁城名重譽滿。後被困兩狼山。盼兵不到,率兵突圍未果,至蘇武廟李陵碑前,絕望與飢渴交加,碰碑而死。

老太君佘賽花,屢次出現在各評書中,壽約七十多歲。楊繼業之妻。掌中一口九環澤州大花刀,這佘賽花每臨陣前上陣必打白色令字軍旗,又都稱她為“金刀令婆佘太君”。追隨丈夫為國征戰幾十年,其夫及七子二孫(二孫指楊宗英和楊宗勉)皆為國捐軀。太祖皇帝封太君為歸命無佞侯、一品誥命夫人,位列五老陰侯之輔。御賜一根九龍監國錫杖,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寶杖龍頭上鐫刻著八個字是“雖無鑾駕,如朕親臨”,平時只要手裡有這根寶杖,見官大一級,甭管你是什麼人、多大的官,都得跟前邊這呵兒嘍著。拿著這根寶杖,等於是先皇親臨,上殿不用給皇上施禮,下殿也不用辭王,只要拿寶杖點三點就得了。雖屢受奸臣排擠、打擊,但當西夏入侵宋境之時,她深明大義,以百歲高齡親自掛帥,以寡婦徵西,體現楊家將忠烈報國的精神。

七郎八虎

楊家將的正史、戲曲與小說,分裂許多不同的版本,楊業七子的名字和結局都有不同。按照作品年份,人物由大到小的排列為:

《宋史》:延朗(後改名延昭)、延浦、延訓、延玉、延環、延貴、延彬。其中楊延昭最有名,楊延玉陣亡。

《北宋志傳》(《楊家將傳》)和《飛龍全傳》:淵平(延平)、延定、延輝、延朗、延德、延昭、延嗣。

《楊家府演義》:淵平、延廣、延慶、延朗、延德、延昭(因犯武功郡王趙德昭之名諱,改名楊景)、延嗣。

晚清時,評書中稱作七郎八虎:

大郎楊泰,字延平,善使一杆屈盧渾金槍;隨太祖征討南唐時立了頭功,加封為忠孝侯、位列當朝八少陽侯、官拜代州節度使。娶妻花解語,次妻周雲鏡;因其與宋王趙匡義(後改名趙光義,趙匡胤其弟,宋時第二位皇帝)相像,金沙灘雙龍會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慶梁王(遼景宗)。

二郎楊永,字延定,善使一杆八寶赤金槍;隨太君掃北,陣前曾連斬北國十八員上將,後來加封為義勇侯、代州觀察使,娶妻耿金花,次妻鄒蘭秀;雙龍會代南清宮八王千歲而死。闖重圍時,為保兄弟們闖出重圍力舉千斤頂,在沒有還手之力時被遼兵亂劍砍死。

三郎楊勳,字延光,善使一杆透甲縷金槍;隨太君掃北,在北遼陣前斬將奪旗,官封忠武將軍、代州防禦使,娶妻董月娥;金沙灘一戰,被馬踏入泥而死。

四郎楊貴,字延輝,善使一杆菊花點金槍;也在陣前立功,封明威將軍、代州團練使,娶妻孟金榜;金沙灘一戰被俘,將楊姓拆木易,與鐵鏡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後,過關探母,助宋破遼,多有功勳,得以與家團圓,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長壽的人。

五郎楊春,字延德,善使一杆獨角皂金槍;瓦橋關前單人獨騎踹遼營,生擒過遼國郡馬耶律高,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娶妻馬賽英;金沙灘一戰,受傷,後皈依佛門,五臺山為僧,後為大破天門陣出山。

六郎楊景,字延昭,善使一杆素纓鏨金槍;在銅臺關追車救駕,官封保靈侯、殿前司左右金槍班都指揮使,娶妻八賢王的御妹郡主柴美容;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灘一戰中返國之人,三關兵馬大元帥。後病死於關外。

七郎楊希,字延嗣,善使一杆虎頭烏金槍;在銅臺關箭射遼將救駕,官封敏烈侯、殿前司東西招箭班指揮使,娶妻呼延赤金;幽州一戰橫勇無敵。因在爭帥印擂上打死太師潘仁美(原名潘洪,字仁美,原字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後綁在百尺高杆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後六郎楊延昭將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八郎楊順,字延順,善使一杆荷包滾金槍,官封殿前虎旗飛猛軍指揮使,娶妻蔡繡英;據《下河東》:八郎是令公後來收的螟蛉義子,乃是他王令公的遺腹子,本名王順。當年老令公不肯歸宋,河東劉王又受反間計挑撥,派兵圍困應州。遼軍乘機出兵征討老令公,令公腹背受敵,是王錦冒死突圍搬來呼延贊解圍,後來重傷而死。令公收養小王順,怕他長大後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沒有對他明說,就更名為楊順,表字延順,楊八郎小小年紀在頭年裡也被賜了個殿前虎旗飛猛軍指揮使。金沙灘一戰中,八郎被遼擄去,改名王司徒,娶妻青蓮公主。

楊門女將

楊門女將查得共22人,包括佘賽花、大郎之妻花解語、周雲鏡、二郎之妻耿金花、鄒蘭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鐵鏡公主、五郎之妻馬賽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蘭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繡英、耶律銀娥、楊八姐楊延琪、楊九妹楊延瑛、燒火丫頭楊排風、楊宗保之妻穆桂英、楊宗英之妻姜翠蘋、楊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楊金花。

花解語,楊大郎正妻,有書寫大郎妻是張金定,花氏本徵討南唐時候著名五少陰將之一,素珠聖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楊門女將的頭領,詳見《趙太祖三下南唐》。後金沙灘、雙龍會後,花解語出家離府,長兒媳之位繼由周氏代理。故後來十二寡婦之中,已無花氏。

周雲鏡,楊大郎次妻,有書寫大郎妻是,周氏為原北漢降將汾陽鐵旗令公周審義之女,後為十二寡婦之首,家傳鐵旗藏刀法,隨營徵西,智慧機巧、指揮有方。

耿金花,楊二郎正妻,有書寫二郎妻是李翠萍,為原北漢降將澤州花刀令公耿忠之女,人號“大刀耿二孃”。

鄒蘭秀,楊二郎次妻,為原北漢降將憲州花槍令公鄒銅之女,人號“花槍鄒二孃”,家傳梨花槍法,後此槍法傳楊門後人。

董月娥,楊三郎妻,有書稱花謝玉、朱月梅或花似玉,為原北漢降將忻州鐵弓令公董鎮洪之女,人號“神射董三娘”。

孟金榜,楊四郎正妻,有書稱林素梅、雲翠英或羅氏女,為原北漢降將代州銅錘令公孟志遠之女,人號“神力孟四娘”。

耶律金娥,楊四郎次妻,遼國蕭太后次女鐵鏡公主,又稱碧蓮公主。楊四郎延輝在宋、遼金沙灘一哉中,被遼擄去,改名木易,與鐵鏡公主結婚。十五年後,四郎聽說六郎掛帥,老母佘太君也押糧草隨營同來,但無計過關見母,愁悶非常。公主問明隱情,盜取令箭,使四郎趁夜混過關去與楊家團聚。子楊宗原。

馬賽英,楊五郎妻,有書稱羅賽英或羅剎女,為原北漢降將石嶺關長眉令公馬信之女,善使九股練索。

柴美容,楊六郎正妻,有書稱柴文意、柴銀屏、金花郡主、金花公主,為後周主柴榮之女,宋太祖趙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王蘭英,楊六郎次妻,有書稱玉林公主王懷女或重陽女,善使雙刀,人號“大刀王蘭英”。

呼延赤金,楊七郎正妻,為鐵鞭王靠山王呼延贊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杜金娥,楊七郎次妻,有書稱作杜玉娥,七虎幽州一戰時七郎出重圍搬兵與其相遇,在杜家山結為夫妻。子楊宗英。十二寡婦中為此一人乃是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華仙人妙法,會滅兵接刃之術,武藝出眾,使三口飛刀,百發百中,楊府內外皆尊之。

蔡繡英,楊八郎正妻,有書稱周淑榮或肖金蓉,為原北漢宰相蔡融之女,蔡融後投遼國,任南府宰相,佘太君破遼國四門鐵旗陣時替八郎招收其女為兒媳,一同破陣。

耶律銀娥,楊八郎次妻,遼國蕭太后三女玉鏡公主,又稱青蓮公主。

楊琪(楊八姐),字春花,使梨花嵌金槍,嫁火山軍部將、殿前司銅錘班指揮使,銅錘程普;據《下南唐》程普乃南唐魯國公程飛虎之子,即程咬金後人,程飛虎陣前喪命,託孤於高懷德,後為老令公收養於火塘寨。

楊瑛(楊九妹),字秋菊,使朝陽燦金槍,嫁火山軍部將、殿前司銀戟班指揮使,銀戟張文;據《下河東》張文為河東絳州銀戟令公張公謹之孫、小奉先張達之子,自幼寄在楊家。

楊排風,楊府燒火丫頭,使一條煙火棒,後來楊門女將出徵,都以其為先鋒。楊排風自小無爹無娘投入天波府為僕,與楊七郎、楊八姐、楊九妹等小輩弟子一起長大,是以年紀不大,輩分卻高,乃是楊家第二代子弟。曾隨穆桂英一同出征,立下赫赫戰功,巾幗不讓鬚眉。是楊門女將中數一數二的高手。

穆桂英,楊六郎長子楊宗保之妻,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以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領軍寡婦西征,她五十歲猶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

姜翠蘋,楊七郎子楊宗英之妻。楊宗英下山認祖歸宗,通過他收降的遼邦女將。在天門陣中陣亡。

焦月娘,楊六郎次子楊宗勉之妻,楊六郎副將焦贊之女。

楊金花,穆桂英之女,武藝高超,箭法更精。“楊文廣時代”,在楊金花奪帥印時,由於誤傷狄青之子,引起狄、楊結仇;後來兩家共同為國平叛,雖說有些誤會,內部化解了。

名都自古并州——中原北门(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