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真的不近女色,對嫂子潘金蓮無動於衷嗎?

鬼谷子識人術


潘金蓮本是貧農之家的女孩兒,在她9歲時就沒有了父親。為了活下去,母親賣給到地主家裡,地主見金蓮貌美如花,便動了心思!未及動手,被地主的老婆察覺了,這個母老虎為了消除禍患,直接把金蓮兒賣給了武大郎。

於是乎,武大郎白撿了一個漂亮又能幹的黃花大姑娘。娶了金蓮兒之後,他依然每天賣燒餅,把潘金蓮供養在家,大有金屋藏嬌之勢。從這一點來看,大郎是真心愛著金蓮兒的。

可對於潘金蓮來說,她沒有選擇,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草繩牽著走。金蓮嫁給大郎本身就是一種錯,可是命運就是如此殘酷。

不管怎麼說吧,小潘同學總算有了落腳之處。可鮮花在牛糞上插久了,會蔫兒的。雖然表面的平和能勉強維持,這一池春水,就差一個石子了。武松的到來,絕對就是這一枚石子,讓金蓮兒內心蕩漾。

都說寶馬配英雄,金蓮就如同一匹寶馬,她自認為自己能配得上武松。武松長得高大英俊,金蓮兒長得小家碧玉,郎才女貌,本是天生一對。

奈何武松卻是個不解風情的人,他不懂得風花雪月的浪漫,不懂得女人內心的想法。任由金蓮兒百般勾搭,武松就是不為所動。倆人尬聊到最後,武松竟然選擇了逃離。

此時的潘金蓮,已無衣食之憂,嚴格來說,已經上升到馬斯洛需求的第三層—精神需求。慾求不滿的潘金蓮,自然是羞憤難當的,武松的無情無趣,成了金蓮兒內心永久的傷疤。

被氣瘋了的潘金蓮,做了這輩子唯一一次主動選擇,她選擇出軌,選擇了西門慶。害怕事情敗落的潘金蓮,最終下毒殺死了武大郎。西門慶因為貪戀美色,稀裡糊塗成了潘金蓮的幫兇,最終也難逃一死。

武大郎死後,武松調查事情原委,得知真兇幫兇。於是乎,手刃潘金蓮、吊打西門慶,為兄長報了仇。然後,毅然走上了梁山,開啟了逃往生涯生活。

潘金蓮一生真正愛過的人應該只有武松,可是命運註定他們不能走到一起,而貌美如花的潘金蓮又不願孤苦過一生,悲劇也就不可避免發生了。

至於武松嘛,可能是打虎時,步子邁的有點兒大,扯壞了蛋,荷爾蒙分泌不足,導致他無法察覺金蓮兒的愛意。

唉!可憐潘金蓮,生在舊社會,根本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啊。











山鬼祗樹


武松確實是不近女色,對潘金蓮無動於衷。在《水滸傳》中有多次提到,武松從進門脫下氈笠,到潘金蓮多次敬酒,武松一直刻意與潘金蓮保持距離。雖然後來武松殺潘金蓮的時扒了她的衣服,被人解讀為武松洩慾,實際上這是一種庸俗化解讀,只能表現出古代禮教對於女性的苛刻,所以女性在違背禮教的時候,會遭到比男性更重的處罰。

儘管今天我們難以理解,但是在《水滸傳》中,禁慾是被作為道德歌頌的。其實不單是武松不近女色,很多梁山好漢都不近女色,大boss宋江就不說了,林沖、魯智深、楊志這幾個特別刻畫的好漢,上山之後都沒有妻室。而好色的王英、周通,都被作為反面的典型對待。

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觀念,和當時讀者受眾分不開。讀通俗小說的多是中下層市民,他們出門在外結成商幫,所以朋友遠遠比女人重要。而正是因為缺少女人,所以禁慾才更被視為難能可貴的品德。作者把人物寫給讀者,而讀者的觀念又反過來影響作者。所以歷史上關羽跟曹操索要呂布夫人,但《三國演義》就刪掉了,元代戲劇甚至說關公斬貂蟬。


林屋公子


武松不近女色,當然是毫無疑問的。《水滸》所塑造的武松,是一個完美的義俠。金聖嘆贊之為「天神」。

武松的一個特點,是重視人倫親情。武松與武大郎的兄弟之情,人所共見。重視人倫親情也是梁山好漢所共有的特點與觀念。梁山好漢打架鬥毆,殺人放火,怕過誰來。動不動就說要奪了皇帝的鳥位。但一說到「孝」,一說到「兄弟」,那卻是半點含糊不得。


《水滸》中也有其他兄弟組合,孔明孔亮、穆春穆弘,孫立孫新等。但武松和武大郎卻和他們不一樣。他們都是好漢,不僅是手足情深,更是氣血相投。而武松與武大郎兄弟呢,一個英勇如天神,一個又矮又醜又沒本事,還時受欺凌。而武松對這樣一個普通而懦弱的兄長的骨肉之情,就比那些同為好漢的兄弟之間的骨肉之請,顯得尤其清晰和動人。使得武松這個殺伐決斷的天神,有一種人倫親切與溫暖。


這樣的武松。怎麼可能對他兄長的老婆有半點非分之想呢?這種沒有非分之想,並不是說拘於禮法,敢想不敢做。而是在心底根本就連這個念頭都沒有。《水滸》中潘金蓮引誘武松一大段,寫的極為細膩精彩。然而寫的如此細膩精彩,並不是為了塑造潘金蓮有多麼迷人,而是為了寫武功的英雄氣概。他根本就不為女色所動。

潘金蓮畢竟是個美女,那麼武松在面對她這一套引誘的時候,畢竟內心是何感受?他的心理狀態是什麼?似乎人們總不相信他一點不心動一樣。


其實,如果認真看書的話,書中對武松的心理狀態是有很明確的描寫的。如何從知道潘金蓮的意思,到最後推倒潘金蓮呵斥,整個過程是很明晰的。


先是潘金蓮故意說武松有個相好,只把閒話來說的時候,武松就「知了八九分」,袁無涯批曰:「漸漸知覺」。


武松大概知道潘金蓮什麼意思了。這時武松是什麼反應呢?他「自家只把頭來低了」。這顯然已經有了幾分不快,但畢竟還不到發作的時候。低了頭,不想理她。然後潘金蓮去燙酒時,武松拿起火箸簇火。就是不快,沒話,又不好發作,維持個尷尬的局面。


等潘金蓮拿著酒,在武松肩膀上一捏,問他冷不冷時,武松就「已自有五分不快意,也不應她」。袁無涯批曰:「漸漸憎惡」。

潘金蓮越來越過分了,都上手了。武松就更惱火了,但還是忍著她,也不理她。


等潘金蓮奪了武松的火箸的時候,武松「有八九分焦躁,只不做聲。」。潘金蓮做了更進一步的動作,使得武松「八九分焦躁」,「八九分焦躁」,那馬上就忍不住了,要發火了。


到最後,潘金蓮說,「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盞兒殘酒」時,武松就發作了。

所以你看,這個過程是很明晰的。金聖嘆為了使這個過程更有次序,把上述過程「八九分」之類的程度詞,都給按順序改了。改成了「知了四五分」,「六七分不快意」,「八九分焦躁」,金聖嘆說,「八九分焦躁」之後,就應該是「十分震怒」了。


那麼我們看到,在這整個過程中,武松從一開始就是不快意,到這種不快慢慢累積,直到最後震怒發作。整個過程已經寫得很明白了。在這個過程中,武松有一絲一毫的動心或者猶豫嗎?一點都沒有。


讀文學作品,我覺得不要以自己或現實的大多數人性為依據,就覺得我做不到對潘金蓮的引誘無動於衷,所以武松也夠嗆能做到。但你得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和你一樣。就是有些人,能做到你做不到的事。具備你所不具備的品德。這些人當然是少數,但不是沒有。


孫虛白


謝《九州歷史》等三友邀!武松對其嫂的挑逗不是“無動於衷”?而是一躲、二拒、三開罵。


武松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他一表人才,武藝超群,是那個時代女子所要求的男人。武松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慾,當他遇見心怡女人時也有心動。正如吾友《九州歷史》回答問題中說的那樣:“武松渴望建立家庭,張都監將玉蘭送給他當妻子,他當時不但沒有拒絕,而是晚上回去滿心歡喜地睡下,對未來非常憧憬”。

潘金蓮則不同,雖然說她比武松還年輕兩歲,但她是從小撫養武松長大成人、對武松百般疼愛的哥哥的媳婦兒,憑武松的為人,不可能做出違背倫理道德、欺兄霸嫂之事的。以原著一段描述為例說明:

場景:“只見武松踏著那亂瓊碎玉歸來。那婦人揭起簾子,陪著笑臉迎接道:叔叔,寒冷?武松道:感謝嫂嫂憂念”!一一這是一副無比溫馨的畫面。潘金蓮噓寒問暖,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武松的情人。往下看:

第一步:“入得門來,便把氈笠兒除將下來。那婦人雙手去接。武松道:不勞嫂嫂生受。自把雪來拂了,掛在壁上”。一一躲開潘金蓮的貼近。

第二步:“那婦人把前門上了拴,後門也關了,卻搬些按酒果品菜蔬入武松房裡來,擺在桌子上,婦人道:你哥哥每日自出去做買賣,我和叔叔自飲三杯。武松道:一發等哥哥家來吃”。一一婉拒。

第三步:“婦人道:那裡等得他來!等他不得!說猶未了,早暖了一注子酒來。武松道:嫂嫂坐地,等武二去燙酒正當”。

一一禮貌性的拒絕。

第四步:“那婦人拿盞酒,擎在手裡,又篩一杯酒來,說道:天色寒冷,叔叔,飲個成雙杯兒。武松道:嫂嫂自便”。一一更進一步、明白的拒絕。

第五步:“那婦人將酥胸微露雲鬟半松,臉上堆著笑容說道:我聽得一個閒人說道:叔叔在縣前東街上養著一個唱的。敢端的有這話麼?武松道:嫂嫂休聽外人胡說。武二從不是這等人。婦人道:我不信,只怕叔叔口頭不似心頭。武松道:嫂嫂不信時只問哥哥”。一一事情己經挑明,武松很是無奈。

結局:“那婦人剩了大半盞看著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盞兒殘酒。武松劈手奪來潑在地下說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識羞恥,為此等的勾當。倘有些風吹草動,武二眼裡認得是嫂嫂,拳頭卻不認得嫂嫂”。

武松不得已最後暴怒,潘金蓮從此由愛生恨,自暴自棄,以後的悲劇,也從此埋下了禍根。


斯之爾文666暫離


武松對潘金蓮早已動心,暗生情緣。

且說武松來到哥哥武大郎家中,第一次見到嫂嫂潘金蓮,武松向嫂嫂行禮都顯得好不自在,一個相貌堂堂七尺男兒突然像“醜媳婦見公婆一樣難為情”,這分明就是武松被嫂嫂的美貌給“驚嚇”到了,一下晃不過神來,變得愣頭愣腦緊張的手心直冒汗;後來潘金蓮見武松身上衣裳單薄破舊,於是用手為武松量身時,武松整個身體頓時一顫抖,把嫂嫂嚇了一跳,這顯然是武松男性“荷爾蒙”被觸電似的一下“飆升起來”,誰敢說武松身體不正常?健康的狠。


當潘金蓮把新衣裳做好時,讓武松適穿一下看否合身,武松這回又變的像姑娘家一樣要躲進屋子裡換衣裳,穿著新衣裳出來時竟變的興高采烈在嫂嫂面前轉了兩圈,還不忘說“嫂嫂好看吧”,這動作這語言分明是隻有情侶才會有的嘛,只不過武松忘了隱藏而已了,潘金蓮看到武松穿著自己親自裁縫的衣裳高興的樣子,自己也暗自高興,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這也才使第二日吃飯時潘金蓮對武松說“你若有心,吃了這半盞殘酒”,誰敢說這是潘金蓮在勾引武松呢?這分明是之前武松穿新衣裳時的言談舉止示意了潘金蓮,金蓮雖窮苦出身卻也明知事理“你若對我無心,怎會也如此大大方方,郎情妾意”,

且再說有一日武松臨時接到任務要送一批禮物進京,臨走之前又回到哥哥嫂嫂家看望,潘金蓮並暗自心想“莫不這廝思想我了,不然都又回來?”都說女人的第六感是很準的,這一點沒錯,武松看似已忘了那日“半盞殘酒之事”氣不在心上所以臨走也回來看望一次,便也對金蓮說了一句“嫂嫂是精細人,須知籬牢犬不入”意思是叫潘金蓮平日裡看好家門,不要讓雜七雜八的人乘虛而入,這話讓潘金蓮聽的一下羞紅了臉;武松若不懂潘金蓮的心又怎知嫂嫂是精細人?潘金蓮若不知武松話裡的意,又怎會一下羞紅了臉?武松若不是對潘金蓮動了心,又怎會那麼大的醋味呢?


所以說武松並不是不近女色,而且對潘金蓮也不會無動於衷,在這樣的環境下,武松內心難免時常在掙扎罷了。


詩夜城主


看了下最高贊林屋公子的答案,答得很好,我也很欣賞武松,但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有點別的看法。

我不想把武松劈胸抓住潘金蓮惡意曲解為武松想在最後發洩一下獸慾,這種想法真的是很侮辱武松。其實熟讀水滸傳的話,會發現潘巧雲死的時候也被剝去了衣服,這可能是當時懲罰通姦婦人的慣用手法。而且武松是要剜去潘金蓮的心來祭奠武大,這種行為真的是很正常的,沒有必要拿這個來黑武松。

但是再仔細看看武松怎麼對孫二孃,怎麼對蔣門神他老婆,還是會讓人覺得武松確實老有想佔女性便宜的想法,當然,這個時候你也還可以理解為武松不尊重女性,未必是非要佔他們什麼便宜。只是他知道無論是孫二孃也好,蔣門神的老婆也好,都不是什麼好人,沒有必要這麼客氣,武松是江湖漢子。到這裡我還是認為武松是響噹噹的漢子,符合水滸傳中英雄好漢都於女色上不大在意的一貫形象。

但是,在張都監的府上,張都監說要把養娘玉蘭許配給武松,武松雖然推辭了一次,看看武松怎麼說的“量小人何者之人,怎敢望恩相宅眷為妻。枉自折武松的草料!”

據我看來,這只是武松的正常推辭,之後張都監再堅持要許配給他,他沒作聲就等於應下來了。而且張都監正是以此事麻痺了武松,當晚就栽贓武松是小偷。所以,從此事看,我覺得武松還談不上說什麼不近女色。

當然,武松是血氣方剛的男兒,這個太正常了,不近女色才不正常。

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武松不是不近女色,但是對潘金蓮確實是無動於衷。武松是水滸傳作者濃墨重筆描寫的一位大英雄,在這種事情上作者是絕不會讓他有汙點的。


何事男兒不讀書


武松,一個被稱作好漢的水滸英雄,他的一生嫉惡如仇,敢恨不敢愛,人們都稱武松是個不近女色的冷血漢子。事實上武松真的對女人不敢興趣嗎?


絕對不是,武松是個習武之人,講究江湖道義,也特別注重兄弟感情,生性好打抱不平,在整個水滸傳中,武松從一開始出場就給人一種威武雄壯的感覺,他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充分證實了他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男子漢。

都說英雄愛美人,武松在水泊梁山上算得上是真英雄,但是他卻唯獨對女人不感興趣,是武松身體有缺陷,還是他天生就不喜歡女人,非也,武松身體棒棒噠,心裡也很健康,而且那都正常,屬於標準的美男子形象,既然這樣那武松為何對嫂子潘金蓮無動於衷?



首先我們知道,潘金蓮是武松哥哥武大郎的妻子,儘管金蓮貌若天仙,秀色可餐,對武松愛慕至極,甚至不惜臉恥的去勾引武松,但畢竟是自家嫂子,武松再怎麼不懂事也不至於對嫂子動心,因此不管潘金蓮怎麼動情,武松就是不越雷池半步,因此有人說武松不近女色,其實不然,細心的朋友自然會發現,在電視劇中,武松在潘金蓮的勾引下,當時的表情略有羞澀,表現的也有點不知所措,由此可以看出武松並非呆木,絕對是個有情有義的漢子。


武松拒絕潘金蓮主要原因應該就是潘金蓮是他嫂子,另外武松是看不慣水性楊花的女人,而且潘金蓮見異思遷,喜新忘舊,這樣的女人再怎麼漂亮武松也不會要的,所以無論潘金蓮這個妖婦怎麼折騰,就是入不了武松的法眼。


在整個水滸傳中,與武松交往過的女人不止潘金蓮一個,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僅有的三位女性當中,就有一個對武松情有獨鍾的女將,她就是開黑店賣人肉叉燒包的老闆娘“母夜叉”孫二孃,孫二孃與武松邂逅在小店之中,她很仰慕武松的為人,也認定武松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武松做人自有分寸的,雖然在初次見面的時候有些挑逗的舉動,但是後來得知孫二孃是有夫之婦後,不打不相識,對孫二孃特別尊敬,劇情也就沒有繼續在發展。

一個是大哥之妻“淫婦”潘金蓮,一個是朋友之妻“母夜叉”孫二孃,武松雖先後左右逢緣,但朋友妻不可欺,家妻更不行,所以武松不能奪人所愛。只能一心做他的“行者”。

後來他們結拜為兄弟都上了梁山,一切感情都化為友情,加之聚義水泊梁山的兄弟們大多都是單身未婚的漢子,而且每天干著替天行道的義舉,那有時間考慮兒女情長,久而久之武松也融入到了這個大家庭。

武松不是真的不近女色,只是處於某種關係和環境侷限下,由不得他去那麼想那麼做。這就是好漢武松,“行者”武松,他做到了。


任馳贏天下


二爺對嫂嫂是有感情的,二爺從見到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嫂嫂,嫂嫂對二爺也是一見如故。

那一年,二爺在清河縣巧遇失散多年的哥哥武大,哥哥說他已經成家,娶了個媳婦貌美如花。

雖說二爺對哥哥極有感情,也高興哥哥已成家立業。但看著哥哥的條件,二爺心想,找一個普通的婆娘共度一生,哥哥也算是不枉人間走一遭。

誰曾想,當大門打開聽到嫂嫂呼喚哥哥的那一剎那,二爺心裡“叮叮叮”,彷彿聽到了遙遠天際傳來的銀鈴般的聲音。

再抬頭,看到了也未曾料到的世間還有如此絕美的女子。二爺行俠仗義一生,見過多少女人、各路貨色,都不曾心動一分,但此刻……

對面的嫂嫂,也愣愣的站了好久,直到武大招呼她給二爺做飯,才堪堪回過神來。嫂嫂趕緊招呼二爺坐下,去廚房準備好了酒菜,三人坐下上算是一場團圓。

不久之後,二爺當了縣衙裡的都頭,憑著打虎的本領、丈八魁梧的身材,二爺在清河縣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有一天,二爺回家吃飯,恰巧天色尚早,哥哥武大還尚未回家。二爺本想等哥哥一起回來再吃,但耐不住嫂嫂的熱情。

第一次和嫂嫂二人獨處。二爺也是一個漢子,英雄喜歡美女,而美女也喜歡好漢。

二爺看著眼前豐盛的酒菜、對面溫柔絕美的嫂嫂、暖烘烘的屋子,二爺突然也想有個家。

自己平生漂泊,到最後不就是希望家有三尺地、抱得美人歸嘛。嫂嫂看出了二爺的猶豫,以為二爺對自己也動了心,這第一次會錯了意,便要和二爺來個碰杯。

二爺沒仍在內心的極度糾葛之中,嫂嫂二次會錯了意,主動站起來,輕輕碰了碰二爺,說了些有些過挑逗的話。

二爺被這一碰,才從內心中驚醒。雖說趙家天下女子卑微,但嫂嫂仍然是嫂嫂,我武二男子漢大丈夫,只恨無此緣分。遂,一把推開了嫂嫂的殷勤獻懷,摔門而去。

而嫂嫂,卻第三次,又會錯了意。她以為二爺要告訴武大一切經過,在思想如此禁錮的宋代怎麼能被認可。

於是,床頭風說二爺壞話、搭簾窗巧遇西門、王大娘紅頭拉線、杯毒酒鴆死親夫,二爺怒從中燒,提刀來到嫂嫂面前,一把扯開嫂嫂的衣裳,露出胸脯,揮淚說道:婦人,我倒要看看你為何會如此心狠。

這一刀,斷絕了,一切。

自此,二爺自首被髮配、血濺鴛鴦樓路、被逼上梁山,武鬥孫二孃、調戲蔣門神小妾、一怒殺玉蘭,此後遇到的無數女子,再也沒有那一年開門時的“叮叮叮”銀鈴聲。

最後,以上純屬虛構,就第一句話代表本人觀點:二爺對嫂嫂是有感情的。

各位看官如果也認同,就留個右手大拇指吧。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讀《水滸傳》中在陽穀縣武松巧遇大哥。要知道武松幼時喪失父母,是長兄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撫養大的。長兄如父。這份刻骨銘心的記憶和恩情讓武二對大郎敬如高堂,再生爹孃。

武二少時頑皮好動,常惹事生非,打架鬥毆。很不省心。大郎沒少操過心,一位身高三尺半的半殘之人,費心費力替父母承擔責任。以致在清河縣遭歧視,受欺負是常事。武二因故致人壎命!不得已逃走江湖避禍。於是才有了柴進莊上遇宋江,思兄情急,景陽崗打虎的一段故事。

做了陽穀縣都頭的武松意外地撞上了同樣避禍從清河遷徒到陽穀的胞兄大郎。因清河縣一張姓大戶想霸佔婢女潘金蓮不成,腦羞成怒便倒貼妝奩將其下嫁給被人稱為三尺地丁谷樹皮的武大郎。這下可讓當地地痞無賴們整日纏繞胡攪!不得已大郎帶了金蓮悄悄搬到陽穀縣。大郎繼續做他的炊餅,每日挑擔上街去賣。金蓮在家打理家務,協助大郎謀生,幾年來倒也溶恰和美,只是缺個一男半女。不其想兄弟竟然巧遇在這裡。

於是便有了武二搬回大郎家居住的故事。這大郎人雖外表生的萎瑣,其貌不揚。但為人還是樸實忠厚。又善經營,小日子過的還是蠻不錯的。

人是有思維的動物,你想自打潘金蓮見到武二,心下便有了不平,一樣的弟兄,老二就高大威猛,相貌堂堂,偏偏自己的男人生的如此窩囊。假若生個男女似他,豈不敗興?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我若能與武二暗渡陳倉。豈不快哉?於是便有了潘金蓮借酒遮掩勾引武松這一出變故。以致於後來發生了與西門慶姦殺武大郎的悲劇。

從潘金蓮看到武松第一眼開始,這個女人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自已生的唇紅齒白,面若桃花,杏眼柳眉,凹凸有致,偏偏就被強迫嫁了個武大郎,心中實在憋屈的慌。而武松作為一個男人又何嘗不思春?但兄長恩深似海,封建禮教的傳統文化讓他不懈於這種有違禮制營營苟苟的苟且之事。

一個時代說一個時代的話,如果放在今天婦女地位平等社會,潘金蓮的要求並還過份。當然今天的美女們為了金錢享受嫁武大郎更不在話下。關健是大郎要有西門慶的家業。武松是講規矩的真漢子,他眼中絕不允許揉沙子,作為長嫂輕浮浪蕩他是絕對容不下的。對兄長的不忠深深刻入胸中。所以才有了“血淺獅子樓,武松殺嫂"的故事。

2018.8.8.山西太原


晉A閒雲野鶴




農耕社會的道德,是商品經濟、奢靡享樂的時代無法理解的,古人的道德標準和道德高度是今人無法理解的。

倒不是說古人個個都比今人高尚,是因為人類在不同的時代對道德的認識不同,社會風尚不一樣。在某一時代,人們崇尚的普遍踐行的道德,在另一個時代會覺得不可思議,並對那些聖賢豪傑的道德水準難以置信。

例如,所謂君子,要做到“慎獨”,人前人後一個樣,這種境界在古人是苦苦追求的,在淳樸的農耕社會,也不會覺得它不可企及。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在純粹的知識分子看來,這是理所應當的,否則活得於心不安,在世俗功利的人們看來,這樣做是迂腐,在商品社會,這樣做是危險的,是極不利於生存競爭的。

由於道德標準太高,世俗名利幸福誘惑太大,有些所謂君子,其實是所謂“”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君子,一些人則是實在做不到,這兩種人對於真正君子的詆譭也最瘋狂的。

除了時代的隔膜,還有個人的差距,在一些人看來非常嚴重的道德問題,在另一些人看來,小菜一碟。

道德標準與家庭教養有關——倒不一定和家庭經濟和文化水平有關,所謂“三代人才能造就一個貴族”是指家庭的傳統文化積澱,他不那樣做就不自在,許多窮人、文盲、半文盲,道德標準並不比富人和讀書人低。

農耕社會的知識分子、英雄豪傑,有著千百年道德準則的約束,有著社會評價的褒貶,是把一些問題看得非常嚴重的,他們發自內心唾棄隨便、低鄙,尤其唾棄淫亂。

真的是“萬惡淫為首”,只要一個人開始淫,他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我知道,從古到今,是真有鄙棄慾望鄙棄享樂、不食人間煙火的聖賢的,儘管很多價值觀不同的人看來毫無意義。

在今天,網民也許會認為武松和潘金蓮可謂帥哥美女,他們如果有事,才多大個事啊?武大郎醜陋懦弱,堅守婚姻,反而不道德。這些網民表示不相信武松。可是,何止《水滸》?《三國》裡的關羽,和劉備尚且不是親兄弟,關羽護送他嫂子時,也是那麼毫無邪念男女授受不親——關羽可是武聖人,聖人、豪傑就不僅應該做到“授受不親”,還應該做到“坐懷不亂”。

最後,是由於文化差異,造成今天一些日漸西化,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們無法理解和相信武松們的行為,就像古人無法想象手機和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