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將”武松,連宋江都敢頂嘴,為何單單隻怕魯智深呢?

黃淑辰


這個問題兩條都錯了,若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梁山上是有那麼幾個的,比如李逵,石秀,阮小七,魯智深,但是首當其衝的還是武松,自從酒醉殺了老虎之後,他在這世間就沒有畏懼的生物了,而在鴛鴦樓殺了玉蘭之後,更是連一點牽掛都沒了,完全就是一尊冷血殺神。

所以他既不會怕宋江,也不會怕魯智深,不過對這兩人,是一種不同的情感。

欠宋江一份人情

對於宋江,武松是欠著一份深深的人情的。

當年在柴家莊,正是武松一生最為低谷的時候,犯下命案江湖跑路,在這裡不受尊敬,和幾個下人鬧矛盾,導致柴進也不太搭理他,還生了瘧疾,一個人又冷又黑的夜裡,在角落裡拿把鐵鍬弄點炭火烤火群暖。。。

英雄末路,何等淒涼?

幸好遇到了宋江,宋江給了他極大的尊重和同情,還給他衣服酒食銀子——其實錢物倒是小事,但是這種關懷卻讓江湖浪子武松得到了極大的溫暖。

因此武松重拾信心,回鄉探望兄長,才有了後面一系列的英雄事蹟,但是源頭卻是宋江,武松有著山東人那種最樸素的恩怨分明的特性,這個人情是無路如何也要還上的,因此才上了梁山,任勞任怨,雖然他根本對招安做官毫無熱情。

和魯智深是惺惺相惜

武二哥和魯大師,乃是梁山“唯二”的步戰天王,兩人排名相挨,身份相近,是後來梁山走的最近的“二人組”之一。

自從上了二龍山之後,武松肯定和魯智深接觸甚多,這兩人都是直脾氣,又是恩怨分明,好喝酒,好吃肉的豪爽性子,雖然文中沒寫明,但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後來上了梁山兩兄弟也是同進退,除了魯智深單槍匹馬要去華山府救好兄弟史大郎,武松知道這肯定是以卵擊石勸了一回沒勸住之外,其餘再無矛盾。

打方臘的時候魯智深和鄧元覺打得不分勝負,武松害怕大哥有失主動去幫忙,而武松被包道乙用“法寶”斷了一臂後,也是魯智深拼死救回。

關於兄弟,已經沒有比這更好的解釋了。

紅塵君說

因此,這個問題其實看得不夠深刻,山東好漢武松武二郎絕不會怕任何人,真正能夠限制他的,唯有“恩情和義氣”而已,其中對宋江是恩,對魯大師是義,至於畏懼,是根本不存在的。


紅塵如鏡


“打虎將”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一李忠的綽號,雖說叫“打虎將”但是從來沒有打過虎,跟武松是兩個級別的人物,一個是賣狗皮膏藥的,另外一個則真正是景陽岡上打死過老虎的英雄,這裡不能混為一談。

武松本是性情中人,從為報兄仇,不惜動刀殺人,犯下殺人命案,刺配孟州。再到與母夜叉孫二孃結識,瞭解到孫二孃的悲慘身世,化敵為友,叔嫂相稱。而後快活林援手施恩醉打蔣門神,也正因此禍事臨頭,武松被設計陷害在飛雲浦險些喪命,血濺鴛鴦樓雖將仇人全家殺死,但對當時的世道有多失望,無人知曉,只知道一向崇尚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武松,並沒有像上次殺嫂報仇那樣選擇投案自首,而是逃走落草,跑到山寨上落草。

這裡武松的心理如何變化暫且放在一邊,聊聊武松的性格,個人認為作者之所以這樣描寫無非突出武松一個義字,更有快意恩仇,講究現世報、當時報、立刻報,武松血戰飛雲浦後,想都沒想直接提刀去了鴛鴦樓,他壓根就沒思考過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態能不能打過,反正心中就一個念頭,就是報仇。

這樣的人物性格就註定了武松是一個心直口快之人,不會藏著掖著,所以才會在宋江提出招安想法時,怒斥宋江,直言到:如果哥哥接受招安的話,不如散夥吧,這樣的話。

武松和宋江很早就在柴進的府邸相識,結為兄弟,關係很好,兩者之間心中並無芥蒂。武松只是不能接受這樣腐朽,貪官權臣肆意妄為的朝廷的招安,心中一急就沒給宋江好臉色,而武松所說其實也是梁山大多數草根出身的英雄們的心聲,他們對於北宋朝廷根本沒有信任可言,因為這些人大多被官僚欺負壓迫的無法生存,要不也不會放著好好的正常人日子不過,到梁山泊聚義,接受招安就等於回去當順民任人宰割,反倒不如在梁山泊落草為寇,好酒好肉,有吃有喝。

魯智深也是其中之一,雖然他不是出身草莽,但也對北宋朝廷失望到底,否則也不會在拳打鎮關西后直接選擇逃走,沒有接受官府的制裁,就是因為對於當時的法律和執法者抱有疑問,不信任是主要原因。

所以在不接受朝廷招安這方面,武松和魯智深是站在一個陣營裡的,再加上平素魯智深行事都是光明磊落,樹立了一個講義氣的知心大哥形象。兩人立場相同,魯智深的正面形象又深入人心,這樣的人,武松怎麼會不喜歡呢,又怎麼會不敬重呢。


王遺風


首先,“打虎將”是李忠的綽號,不是武松的。

其次,武松怕魯智深?不知道小編從哪看出來的?

武松這樣的人,頂天立地,皇帝老子都不放在眼裡的主兒,能怕魯智深?恐怕除了在景陽岡上打死老虎後,擔心又跳出來一隻,但那是理智,是人的本能,“怕”這個字,恐怕的武松的字典裡是不存在的!

可能有人拿二龍山的座次說事!魯智深是老大,武松是老二。。。這個世界上誰說的老二就“怕”老大?武松是江湖豪傑,武功蓋世,但是不論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都有他的規則和行為模式,強如金庸筆下的黃藥師歐陽鋒,可以藐視朝廷的法度,也可以把當時主流的孔孟之道批的體無完膚,但做事情也必須按江湖規矩來,再厲害的人,也會有規則約束他!

武松也是這樣,魯智深早一天到二龍山當老大,那他就是老大,武松就算能打贏魯智深,也不可能去搶!人家收留你,你鳩佔鵲巢?名聲就毀了!以後三龍山,四龍水誰還敢和你打交道?

何況武松是一個講義氣的人!武松的性格,可以用“快意恩仇”四個字形容!你對他好,他對你好,你看不上他,你也入不了他的眼,他看不上宋江的時候,決然離去!

這個世界上,武松這樣的人,你有本事可以打死他,折服他,但想讓他怕你,不可能!


小山村的狼哥


[武松傳]裡介紹過,好像武松拜過魯智深為師。僥倖殺了頭陀後,在二龍山下,魯達聽說後不太信,倆人切磋了一下,魯達一時性起,用鐵禪杖從下往上挑起,武松用雙戒刀抵住,當時若不是魯達把勁道收回,那梁山就沒武松這一號了。




南倡北道757


武松怕魯智深?題主是不是看了《水滸傳》新編之類的書籍了吧?武松玩《傳奇》遊戲,“行者”綽號升級為“打虎將”??

還懼怕魯智深,還是單單。不是小編定力還好,怕再去翻一遍床頭那本少毛無皮的《水滸傳》了,找找哪一章哪一句,武松只怕魯智深了。

兩人都是作者施耐庵著墨偏多的鐵血漢子,論武功還是論酒力,怕是施作家都不好偏袒哪一方,因為這飽含著他創作這兩個性情漢子的極大心血。

縱觀梁山,抱打不平、嫉惡如仇誰出其右。最終,作者憐愛的都給二人編排了一個最佳的結局人生,不去朝廷受功,傲看紅塵。。

知道武松綽號為什麼叫簡單的“行者”嗎?是因為施耐庵抓耳撓腮想給他喜歡的筆下人物起個響噹噹、震人心的名號,卻發現起什麼震山東、無敵鴛鴦腿之類,都還達不到表顯之意。最終無奈化繁為簡,只用了頭陀打扮的“行者”二字。就這也擋不住武松的為後世讀者紛紛的傳贊。有個成語叫靜水潛流,意思越看似平靜的湖面,深度越不可測。反到很淺的水在石頭上流過去的時候才會泛起浪花。行者武松,看似名號簡介,那已是世人心中類似鐫刻於上的好漢子了。

武松無論與花和尚比武,還是喝酒,都是絕不會怕的。也正因於此,二人才更惺惺相惜,每有作戰,總是並肩向前。

武松有什麼怕的,怕過誰?!

要非說有怕,可能怕潘金蓮調戲他吧。因為這確實太尷尬,怒也不是,不怒也不是。

我是愛侃古書的散發弄舟,歡迎關注交流賜教。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這問題有些不當,打虎將是李忠的外號。武松時打虎英雄嗎,外號,行者武松。至於說連宋江都敢頂嘴,多是因為宋江招安是迎合朝中高官讓武松實在看不過去。只怕魯智深這個問題我覺得武松不是害怕魯智深,而是尊重魯智深。

首先,談談魯智深和武松的關係《水滸傳》中,血濺鴛鴦樓,夜走蜈蚣嶺,最終上二龍山。武松與魯智深等人相聚。而後兩人在不斷加深瞭解互相尊重,互相敬佩,有了深厚的友情。所以他們的相交較深,而且人生觀,價值觀也相同。都看透了當時封建官場的黑暗。

其次,談談宋江的個人特點,他上梁山以前屬於底層官員。由於長時間和官員士大夫打交道,也多少受到影響。上梁山只是被逼無奈,一有機會還是希望能夠受到朝廷的加官進爵。從他生擒呼延灼中主動獻好可以看出,武松一生嫉惡如仇多少會看不慣這樣的人。所以,有衝突是難免的。

綜合以上兩點,個人認為從人物的性格特點分析,宋江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封建官員的典型代表。而武松,魯智深早已看管了當時官場的黑暗。所以,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喜歡中國古典文學的朋友可以一起討論一下。


懷志書院


從水滸傳中不難看出,武松不是怕魯智深,而是兩人關係很好,親如兄弟

魯智深正真,疾惡如仇但蠻幹,還有點無賴 ; 武松是膽大心細,敢做,做了也不想的人,很勇猛 。他們兩性格相符。

(1)愛憎分明,剛爽豪邁,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嫉惡如仇:他非常同情關心被當地惡霸鎮關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傾聽完金氏父女的控訴後,主動向金氏父女贈送銀兩,親自保護他們逃離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離虎口後,他才來到鎮關西肉鋪前激怒鄭屠,讓其對自己動手,最終為民除害,這些表現了他扶危濟困、嫉惡如仇的優秀品質。   

(2)慷慨大方,重義疏財:與金家父女沒有任何關係,但當傾聽完金家父女的控訴後,馬上主動提出要給金家父女盤纏讓他們回東京,當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銀子覺得不夠時,便向旁邊的李忠求助銀兩,當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兩銀子時,魯達便認為李忠不仗義,將那二兩銀子丟還他。   



(3)率直粗獷,勇而有謀,粗中有細:為了保證金氏父女能平安的離開,魯達竟在店門口“坐了兩個時辰”拖住店小二追尋金氏父女的舉動,“約摸金公去得遠了,方才起身。” 在懲治惡霸鎮關西的時候,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就動手,而是採取先激後打的策略,讓鄭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動手,將他引到街上,當眾質問鄭屠,讓大家瞭解“拳打鄭屠”是正義的行動,直到後來不慎失手打死鄭屠,他也是隨機應變,遇險不驚:“這廝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走了”……這些都表現了魯達的勇而有謀、粗中有細的性格特點。 武松:行者武松 一身虎膽,武藝高超,嫉惡如仇,行俠仗義,愛打抱不平。



星星讀歷史


武松景陽岡打虎,但卻沒有被叫做“打虎將”,即便是打引號,也不能叫做打虎將。《水滸傳》中有一個打虎將,是賣狗皮膏藥的李忠,梁山好漢的綽號是專屬,不能一個引號就弄到別的好漢頭上去了。

行者武松是頂天立地的好漢,從來就沒做過出爾反爾、口是心非的小人。從認識宋江那天起,武松就非常敬重公明哥哥,哪裡曾經頂過嘴?對宋江很恭敬,對魯智深很尊敬,對張青孫二孃很尊重,這就是打虎英雄武二郎。說武松跟宋江頂嘴,沒有道理。

武松真的跟宋江頂嘴嗎?

查遍《水滸傳》,都找不到武松跟宋江頂嘴的情節。那麼,這個跟宋江頂嘴的武松是從哪裡來的呢?

《水滸傳》七十回後(容與堂第七十一回前半部分)就是續書了,也就是梁山好漢排完座次,施耐庵的故事就結束了,後面的故事就是被腰斬後續寫的。武松跟宋江頂嘴的事情,就發生在梁山好漢排座次之後。

話說梁山泊好漢排完座次後,忽然大變臉,不再與朝廷為敵,倒幹起了攔路搶劫,欺壓遠近百姓的毛賊勾當。這等文字,顯然是為後來惡意寫宋江招安打伏筆,開始歪曲施耐庵的原著精神了。筆鋒迅速逆轉,便很快的寫到了武松跟宋江頂嘴的故事。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梁山欺壓百姓,搶劫客商,打發著毛賊式的生活。不知不覺,迎來了重陽節。這天,宋江便在忠義堂擺開“菊花之會”,眾頭領都來喝酒。宋江喝得大醉,乘著酒興填了一首《滿江紅》詞。詞填得了,又讓鐵叫子樂和演唱。當樂和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這句時,武松挑頭鬧事了。

正在喝酒的武松,忽然說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

這就是武松與宋江頂嘴的故事。靠譜嗎?

續書有多麼拙劣

“菊花之會”是緊接著梁山好漢排座次寫的,在一個回目之中。這一回容與堂原版回目是“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在講完排座次之後,回目所包含的故事就應當講完了。但是,因為插進了“菊花之會”的情節,竟然還有1600多字的內容,顯然超出了回目的範圍,屬於文不對題了。

為了解決文不對題的問題,現在很多通行本乾脆把這回書的回目改成“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公明慷慨話夙願”。這個回目很拙劣,竟然連對仗都沒搞明白。

毫無疑問,“菊花之會”並不是施耐庵的《水滸傳》,而是被腰斬後的續書。既然不是《水滸傳》,那麼,武松跟宋江頂嘴就屬於胡編濫造,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學界幾乎一致的認為,《水滸傳》是金聖嘆腰斬的。通過這麼多年對《水滸傳》的關注,我認為,容與堂本原本就是一部被腰斬的《水滸傳》,腰斬之後,又續寫了二十九回半書。金聖嘆再度腰斬,斬掉的就是容與堂本後面的續書。

金聖嘆雖然對《水滸傳》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篡改塗抹,但腰斬後面的續書卻很有道理。因為,僅從武松與宋江頂嘴這個情節看,就不是施耐庵的《水滸傳》了。

原因很簡單,剛剛與梁山好漢一起發誓:“但願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勳於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鑑察,報應昭彰。”的武松,卻在十幾行文字之後忽然變臉,因反對招安而跟宋江頂嘴。

這是續書作者的迫不及待,要寫武松變臉也別變得這麼快啊,至少過了幾回書再翻不遲吧。續書寫成這樣,武松的變臉還真的比翻書還快呢!

武松反對招安嗎?

恰恰相反,武松第一個提出招安,可謂《水滸傳》中招安的首倡者。在“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這回書中,武松講了這樣一句話:

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當時,武松與宋江在孔明孔亮家分手,一個要去二龍山入夥,一個要到清風寨投奔花榮。兄弟二人依依不捨,宋江十分挽留武松與自己一道去清風寨。武松擔心自己罪孽深重,連累宋江花榮,便拒絕了宋江的好意,堅持要去二龍山落草。但武松又捨不得宋江,便說了一番十分感人肺腑的話。

武松頂天立地,一口唾沫一個釘,怎麼回出爾反爾反對招安呢?

武松不肯隨宋江而去,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殺人太多,即便是朝廷大赦也輪不到自己,只有上山落草才能保得性命,等到“天可憐見”時,朝廷招安才能洗脫罪名,與宋江重新相聚了。

所以,武松提出招安是發自內心的,絕不是為寬慰宋江的言不由衷。這樣強烈的願望,不會因為到了梁山就改變了,就忽然翻臉反對招安了。

武松絕不會反對招安,因而,也絕不會因為宋江要招安而與宋江頂嘴。

武松宋江兄弟情深

兄弟二人第一次相見,是在柴進莊上。武松比宋江早一年來投奔,但卻因為脾氣暴躁而不受待見,柴進他們都不喜歡這個動不動就醉酒打人的大漢。但是,宋江一見武松便非常喜歡,真心真意的把武松當兄弟看待。這樣的反差,讓武松很尊敬宋江,二人便結為異性兄弟。書中說,宋江每日帶挈他一處,飲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發了。

這就表明,武松對宋江說的話很在意,把所有的壞毛病都改正了。孔家莊分別時,兄弟二人依依惜別,說了很多感人的話。為了與宋江相會,武松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招安上。宋江又是極力要等待朝廷招安的,兄弟二人不但意氣相投,志向也一樣,可謂志同道合的鐵桿弟兄。這樣的武松會頂撞宋江嗎?

武松是非常重情義,宋江也非常愛惜武二郎的英雄氣質,以兄弟相待。三山聚義打青州之時,武松也投奔了梁山。雖然此後再也有宋江與武松之間的故事,但武松一直追隨宋江東征西討,與所有梁山好漢一樣,拱聽宋江的號令約束,從來就沒有反對過宋江。

武松與魯智深是生死之交

武松從來就沒有怕過魯智深,如果說梁山之上要找出一對真正的生死之交,那就是魯智深與武松。這二人自從相聚於二龍山,便形影不離,在歷次戰鬥中相互救援,攜手殺敵。

遊鬥盧俊義,一條禪杖一對戒刀,魯智深武二爺聯袂出戰。攻取大名府,兩人化妝成行腳僧人,一同進城做內應。打曾頭市,一併領軍攻打正東大寨,令史文恭十分忌憚。攻打東昌府,又是二人押運軍糧引誘張清出城。魯智深被張清一石子打翻,武松揮舞戒刀拼死救回魯師兄。

這二人為何如此恩深義重呢?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佛門弟子,而且,是一對冒牌的穿著僧衣的假和尚(頭陀)。

魯智深年長,又是二龍山帶頭大哥,武松便以哥哥相稱。同時有佛門根源,同在一個山寨落草,魯智深又是一個非常重義氣的好漢豪傑,恰與武松的脾性相投,這便是投緣。

到了梁山,也只有這二人是佛門慧根,屬於特殊的一類。宋江也很關照二人,無論是鎮守山寨、把手關隘,還是出兵打仗,都將這兩個和尚分派在一起。這就更加深了二人的感情,成為一對生死兄弟。

梁山好漢排座次,魯智深第十三位,武松緊隨其後,排名第十四。十大步軍頭領中,魯智深領銜,武松居第二位,可謂形影不離,生死相隨。這樣的情感,怎麼能說武松怕魯智深呢?

從武松對魯智深的情誼中,也可看出,武二郎是重情重義之人,絕不可能反覆無常,絕對不會反對招安,與宋江頂嘴。


綠野萍蹤01


首先,武松服了魯智深的人品。

縱觀梁山人物,能算得上好漢的,也只有魯智深一人,武松算得半條好漢(血濺鴛鴦樓太減分了)。

各位看官請想,這水泊梁山上除了魯智深之外,可還有一個好人沒有?

那及時雨宋江,假仁假義,最終害得眾兄弟死的死逃的逃,哪有一點好漢的心腸?

那玉麒麟盧俊義,簡直是個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患者,梁山害你家破人亡,居然還要上山委曲求全,這是什麼好漢?

那豹子頭林沖,虧了上天給他一副張飛似的體魄,妻子被調戲連暴揍兇手的勇氣都沒有,算什麼好漢?

開黑店的孫二孃,打砸搶的惡少穆弘,打悶棍的孔明孔亮等等人物,魯智深大仁大義與他們為伍簡直就是冤屈。


回頭再看魯智深,急公好義,無論打死鎮關西還是救難野豬林,無論大鬧桃花山還是攻打青州府,沒有一個是為了自己。這個人品,小心眼的武松服了!

那麼從人品發散開去,便是魯智深的精神層面,也讓武松折服。

魯智深“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潮信之時卻大徹大悟,聽潮圓寂證了個“今日方知我是我”。縱觀水滸,也只有魯智深是真的在替天行道,不渡自己,只渡別人,有惡人被他撞見,何須來世?現世就報了。如此最終得了正果也在情理之中。同是出家人,又同在二龍山入夥,魯智深對武松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二人雖不會談論什麼佛法,只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但也許正是如此才合了禪宗的道,修心不修口啊。

再次該是武藝了,魯智深的功夫應該是比武松強的。畢竟邊防軍司令部警衛連排長(經略府提轄),在戰鬥力上還是應該比縣民兵排長(陽穀縣步軍都頭)厲害的。


好了,綜合以上原因,在人品,精神和武藝三方面,武松都是“敬畏”魯智深的。

今天就扯這麼多吧,咱們下期節目再見。


時光繪影


鐵頭陀,《行者武松》,性正直剛烈,妒惡如仇,快意恩仇,講義氣,是其一貫的行事風格。

如果說武松怕魯直深就大錯特錯了!

其一,魯直深與武松同拜鐵臂周侗為師,魯直深是武松的同門師兄,親如手足,此為親情。

其二,武松對魯直深不畏強權,率性豪爽坦蕩胸懷,極是佩服,此謂英雄惜英雄之義氣。

其三,二人互相敬佩,且武功不相上下,各有所長。此乃俠義情懷。

所以,武松與魯直深只是情投意合的好兄弟,何來誰懼怕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