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摘」蔣勛: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懷疑

「經典文摘」蔣勳: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懷疑

道德也可以是一種信仰。

信仰本身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名稱,嚴格來說,與宗教是兩種不同的體系。宗教在定義上比較嚴格,有一套完整的系統,從創世記開始,宇宙怎麼創造、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修行的過程及戒律也都非常完善。世界上能夠被稱為宗教的其實不多,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信仰就很多了,比如說媽祖、關公,它不是一個嚴格的宗教,卻是信仰。

所以,美學可以是一種信仰,政治可以是一種信仰,道德也可以是一種信仰。任何你在生命裡的某一個階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對象可以改換,沒有那麼絕對。

中國對於宗教跟信仰兩個概念是比較含混的,不太會把它分清楚,比如說我們今天到臺灣的一個廟宇,很多人就會籠統地說這是佛教的廟宇,其實它並不是。基本上,我們的民間信仰與佛教已經高度混雜,大家常常分不出來什麼叫做純粹的宗教,什麼叫做信仰。我想,這也是中國人比較固有的一種思想形態,就是不太會把—件事情弄得很清楚。很多人自豪地說,中國沒有宗教戰爭,其實中國根本沒有宗教,沒有本土的宗教,宗教都是外來的。道教本身不是西方嚴格的宗教學裡的宗教,因為它沒有一整套完整的體系來規範。

「經典文摘」蔣勳: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懷疑

從宗教學的角度來看,神跟人之間會有界線,有一個絕對的關係、絕對的位置,但在道教中,人可以變神,神可以變人,像八仙過海的八仙,其實不清楚到底是人還是神。這就比較偏向民間信仰,比較籠統,比較不那麼絕對,戒律也可有可無,調節性很大。

還有一點區別就是,凡是去祈求保佑,有一種功利性的交換,大概都是信仰,不是宗教。宗教不能如此,宗教是絕對的。所以在基督教《舊約聖經》裡,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要他獻祭獨生子,我們看了可能會覺得很殘酷,可是在宗教的理論中是講得通的,因為上帝代表的是絕對的真理,人要信靠並樂意順服。

但信仰就不一定了。我們看到有人到廟宇裡求明牌,如果神明沒有猜對,甚至把佛像的頭砍掉。這是一個相對的功利信仰,不是絕對單一,有很多個人利益的成分摻雜在內。

我們社會曾經發生過很多次因為信仰而產生的問題,比如說多年前發生的年輕學子集體出家,這件事我自己其實有蠻深的感觸。

不管是年輕人出家,或者是成熟的中年人,功成名就的人,甚至社會名流出家,都是牽涉到某一種信仰而發生很多流弊。我不太想討論事件本身,反而覺得那些事件讓我感覺到社會里缺乏一種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是不是應該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可能是幼兒園或者是小學,這是第一個可以思考的。而信仰就是你相信什麼,這個相信當然跟辯證有關。因為相信,所以會思考,會反省。可是信仰跟懷疑也有一個互動的關係,信仰教育簡單說就是思辨能力的培養。

「經典文摘」蔣勳: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懷疑

思辨能力不是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或者功成名就的人就具備,事實上很多社經背景很好、高學歷的人,都因為信仰迷思而成,為受害者,我覺得,知識並不能等同於智慧,知識沒有辦法解答信仰的問題。

剛提到說,信仰跟懷疑有關,一個真正的信仰不會因為被懷疑質問,就會瓦解;相反的,因為被懷疑跟質問,信仰會更牢固。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懷疑。

臺灣過去的威權信仰是不能夠被挑戰的,而這個遺毒到解嚴後的今天還沒有消失,因為這個信仰本身就是被保護,沒有機會去展現真正內涵上的深度及穩定力量。

世界上重要的宗教都是經過幾千年來千錘百煉的挑戰,這些宗教信仰的建立,都是有過受難的過程,有降魔的過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靜坐,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降魔。降魔不一定是對外,還有是對內在,挑戰內在的所有思想,當然悟道的過程會有很多坎坷、挫折的,甚至也可能走錯路,也因此能凸顯最後所謂“正果”的精神。

「經典文摘」蔣勳: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懷疑

基督教也是,耶穌在成道的過程中,有四十天在荒野受魔鬼的試探,這個試探其實也是他內心的東西。

我覺得一直很缺乏思想的課程,過去會上三民主義,那是思想,但是討論的很多東西是政治。人的思想絕對不只有政治,人的思想是很複雜的。為什麼在中學不可以有一門課是關於哲學或者是對世界宗教的闡述?這裡面就會觸碰到思想與信仰。

或者我們可以讀中國的諸子百家,不是隻侷限於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裡的四書,還有莊子、墨子、韓非、商鞅等等,這些人都提供了各種思想的方法。

而最重要的是,思想課程不能落入考試的陷阱,如果學生只是急切地要把背好,通過考試,他根本就沒有思考的過程。

「經典文摘」蔣勳: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懷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