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時速!三亞醫生疾馳200多公里趕回手術 搶回患者生命

生死时速!三亚医生疾驰200多公里赶回手术 抢回患者生命

曾俊濤

一個電話,海口到三亞200多公里,3小時車程,10多分鐘手術,三亞到海口200多公里,3小時車程。這些數字,記錄了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曾俊濤8月4日的軌跡,也承載了一條生命活下來的希望。

8月4日將近中午12點,正在海口開會的曾俊濤接到值班醫生電話,有一位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緊急手術止血。但該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其他醫生沒有把握。顧不上多想,他立即開車往三亞趕去。

3個小時後,曾俊濤出現在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的手術室裡,“操刀”這起內鏡下止血手術。僅10多分鐘,他就將處於休克狀態的患者從死神手裡救了回來。術後,他又匆匆開車趕回海口,準備次日全省醫師年會上的發言和講課。

在回海口的高速路上,車輛沒油進入中原服務站時,他才想起來,午飯還沒吃。那一刻,他心裡更多的還是喜悅,“每一場手術都是醫生和患者一起的戰鬥,我沒有辜負患者的信任。”

一個緊急電話:患者消化道大出血

他疾馳200公里

趕回三亞做手術

“先穩定住患者的情況,我現在馬上趕回去。”掛了電話,正在海口開會的曾俊濤跑出會場,手裡只拿著手機和車鑰匙,發動車輛急匆匆往三亞方向趕去。4日中午12點多,高速上曾俊濤不斷地從快車道超車,車速表顯示數字接近120,廣播裡的半點報時讓他有些著急。在省第三人民醫院,有一名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生命垂危,正在等待他的救治。

半小時前,曾俊濤還在海口參加全省醫師年會。作為省第三人民醫院的參會代表,曾俊濤還擔任講師進行經驗分享授課。值班醫生的一個緊急電話,把曾俊濤從會場的座椅拉到高速路上狂奔。“患者消化道大出血,出現嘔血拉血的情況,生命體徵很不穩定。”接到電話,曾俊濤第一反應就是立即趕回三亞,為患者的生命做最後的爭取。

患者是胃底孤立靜脈球出血,3日晚上從五指山轉院到省第三人民醫院,通過急診胃鏡診斷和多科室的會診,建議進行內鏡下止血手術。“胃底孤立靜脈球出血是非常嚴重的,不做手術會因失血過多導致休克,進而死亡,做手術風險很大,就是賭一把。”曾俊濤從醫十多年,經驗豐富,內鏡下注射組織膠止血手術難度大、風險高,科室裡其它的醫生都沒有把握。

從海口到三亞200多公里,開車需要近3個小時。“患者失血過多已經休克,血壓也在降低。”剛下高速,曾俊濤就接到科室的電話,患者失血近2500毫升,這已佔人體血液總量一半以上,情況十分危急。

生死時速:一頭扎進手術中

10分鐘把血止住

他挽回患者生命

“病人已在胃鏡室,隨時可以進行手術。”下午3點,曾俊濤一路狂奔從醫院門口到胃鏡室,來不及喝一口水,便一頭扎進手術中去。

內鏡止血手術的關鍵難點就在於找到出血點,而生死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胃鏡顯示器上紅色的一片,這都是患者胃腔裡的陳舊性積血和凝血,視野嚴重受阻,這對於尋找患者胃部的出血點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就像開車時起的大霧,什麼都看不到。”曾俊濤左手拿著內鏡,右手不斷調解角度。“曲張靜脈側枝循環複雜,內鏡下注射組織膠的劑量,角度,速度稍有偏差,極其容易異位栓塞,導致臨床死亡。”曾俊濤穩住雙手,反覆地充氣,沖水,調節角度鈕,試圖在充滿血的胃裡找到出血點。

十分鐘過去了,鮮血還在不斷地噴湧而出,患者的血壓降得很快。“當時很緊張,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就怕錯過出血點。如果尋找的時間過長,大量的失血會令患者生命垂危。”

突然,在不斷蠕動的胃底部,正在往外噴血的靜脈球出現在畫面裡,就在那一瞬間,曾俊濤果斷進針注射組織膠,血止住了!

順利止血讓曾俊濤鬆了一口氣。下午4點多,看患者生命體徵逐漸穩定,曾俊濤便準備趕回海口。第二天的全省醫師會上,他還有發言和講課的任務需要準備。在回海口的高速路上,車輛沒油進入中原服務站時,曾俊濤才發現,自己出來太急忘帶錢包,沒錢加油,連午飯都還沒吃。

晚上將近8點,曾俊濤回到海口後,才吃上第一口飯。

3年時間:手術近2000臺

曾連續手術8小時

回家才發現腳腫了

這樣像“打仗”一樣的手術,對於曾俊濤來說已是家常便飯。“消化科經常有凌晨突然發病的患者,一做就是通宵的手術,我的手機都是24小時待命。”曾俊濤從2015年年底到省第三人民醫院工作至今,胃鏡手術量即將突破2000臺。3年的時間裡,平均每天他要做2臺內鏡手術。

曾俊濤做過最長時間的手術有近8個小時。“患者長了結腸息肉,最大的2到3公分,最小的只有米粒一般大,300多個息肉一個一個切除,麻醉師都換了3個。”從中午一直站到晚上8點,他回到家發現自己的雙腳都腫了。

這次止血手術順利完成後,曾俊濤拍了拍患者的肩膀說:“我們都能看到明天的日出。”這是一場與死神對賭的手術。曾俊濤認為,醫生和患者在面對病魔時都是隊友,每一場手術都是醫生和患者一起的戰鬥。

“說這句話時,我很高興、很驕傲。”曾俊濤在回海口的途中想了很多,但心裡更多的是喜悅。來回海口、三亞500多公里,6個小時的車程,換來一條生命的延續,他覺得很值。

一種責任:誰需要幫助都願幫忙

只要一個電話

他立馬就出現

“當天的病人情況確實很危急,他氣喘吁吁地跑上樓,直接就進入手術狀態。”在消化內科胃鏡室護士李廣英的眼裡,曾俊濤是個非常負責任的醫生。“無論是我們科室還是別的科室有病人需要幫助,只要一個電話,他立馬就會出現。”李廣英說,“這3年來,他收到的錦旗和感謝信都不少。”此外,曾俊濤每週二還會組織科室的醫護人員開展學習分享會,將自己學到的新技術教給大家,共同進步。

“每做完一臺手術,挽回一個生命,我都會覺得非常有成就感。”曾俊濤幾乎每天都會進行內鏡手術,也見證了很多生命的來來去去。他常常感受到患者生存的機會就在於自己幾秒鐘的判斷和操作中,責任重大。

從醫十多年,對於醫生這份職業,對於生命,曾俊濤是抱有敬畏之心的。“有人說,醫生和患者之間就像是扶著人過河,不是抱著,扶著就是雙方都要努力,相互信任。”曾俊濤說,患者選擇相信自己,自己就要盡責、盡力、盡心去為生命爭取,不辜負患者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