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晚年昏庸到什麼地步?

品明鑑清


康熙晚年確實是多有倦政,主要原因就是年齡大了,很多事情都是力不從心,俗話說的好“老而不死是為賊”。

當然這裡也沒有任何貶低康熙皇帝之意,只是想借此表達,在古代封建專制體制下,皇帝隨著年齡和執政時期的增長,其處理朝政的思維方式一定會僵化,再加上身體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皇帝會出現倦政,厭政甚至是昏政,暴政。


歷史上很多比較長壽的皇帝其執政晚期都會出現類似情況,像漢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嘉靖帝,萬曆帝等等,當然了還有康熙,乾隆。

而這種現象是封建家天下的思想影響下必然會出現的結果,所以一個國家的執政者不能在這個位置上呆的太久,否則對國家對百姓都是百害而無一利。那麼我們就看看康熙皇帝執政後期,國家都出現了什麼情況。

首先就是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這個事件並不僅僅影響了儲君之選,儲君乃國家之根本,所以九子奪嫡所帶來的後果就是動搖了國本,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康熙對權力的慾望太大,他重用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等皇子,以達到互相制衡鞏固自己權利的目的,卻沒想到這也引起了眾皇子的野心,造成九子奪嫡的事件。而九子奪嫡事件發生後,各皇子結黨營私,朝廷風氣為之一變,作為帝國的統治者他更是心力交瘁,無法處理。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晚年曾對月宣誓,寧願縮短自己之壽命換來大清的太平。這從側面也反映了康熙的無可奈何。

其次就是黨爭,這也是封建朝代避免不了的,康熙執政前期禽鰲拜,平三蕃,重用了一群有學識的大臣,然而時間久了,這些當年起用的大臣如今都成了朝廷重臣,這些大臣也都有自己支持的皇子,一時間朝廷上下皇子,大臣互相勾結,他們黨同伐異,而康熙是根本管不了的。


還有就是康熙在位時間太久了,久到連他自己都認為天下太平,百姓富足,生活無憂了,然而年老的他安逸生活過的太久,根本就不瞭解民間疾苦,每次送到他眼前的奏章都是經過篩選而來的,他看到的永遠都是被粉飾過的盛世,可是盛世早已過去,官員腐敗,吏治混亂,貧富分化加劇,國庫空虛,社會矛盾逐漸加深,而所有的這一切老皇帝都看不到。

面對官員貪腐,他也是以“寬仁”治國,並不對這些官員治重罪,也不做過多追究,例如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戶部內倉銀六十四萬餘兩,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還有很多貪汙案康熙都是從輕發落,這也造成了官員越來越囂張,他們只會認為小貪是不貪,大貪是小貪,就算最後被發現了,態度好一點,積極一點大多都會沒事的。

所以由於康熙皇帝晚年的“寬仁”治國造成了朝廷貪腐橫行。


再加上康熙連年對外用兵,耗資巨大,導致雍正接收了一個爛攤子,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連雍正自己都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也難怪雍正登基後,大刀闊斧的改革,沒日沒夜的處理朝政,終於連續工作13年,才把大清王朝扶上了正軌。


鹹魚閒聊


康熙皇帝確實是一位有為之君,但是其晚年也犯了許多重大錯誤

康熙皇帝被很多國人譽為“大帝”,其8歲繼位,14歲親政,16智擒鰲拜。

20歲時,他不顧索額圖等人反對,堅持削藩,引發三藩之亂,吳三桂率軍北上飲馬長江,中原岌岌可危。

但此時的康熙卻表現出超乎常人的鎮定,他以西漢“吳楚七國之亂”為鑑,拒絕殺明珠等人向吳三桂求和,而是勇於承擔責任,最後平息了三藩。

(青年康熙)

在剿滅三藩之後,康熙又抓住臺灣內亂的實際,出兵攻臺,拿下臺灣,至此關內漢地已經全部被清廷佔領。

30歲時,康熙在東北擊敗了沙俄的入侵,鞏固清廷對東北地區的統治,遏制了沙俄繼續南下的野心

35歲時他親征準噶爾,在烏蘭布統大敗準噶爾大汗噶爾丹,將外蒙古收入大清帝國版圖。

65歲時他派兵進入西藏,驅逐策妄阿拉布坦。

(中年康熙)

縱觀康熙一生,確實是非常地幹練有為,但是他在晚年也犯了許多錯誤。其中大的錯誤主要有兩點:怠政和立儲。

怠政是康熙晚年的一大弊病,晚年的康熙朝吏治極為腐敗,大小官員無不貪腐,甚至大肆挪借國庫庫銀,加之清軍在西北長期與噶爾丹部對峙,軍費開支巨大,導致清廷國庫空虛。到康熙逝世那年,國庫存銀僅剩七百餘萬兩,光戶部一處就虧空二百五十萬兩,實在是一個超級爛攤子,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康熙晚年對於貪腐官員的“仁慈”。

康熙晚年對於貪汙官員最多不過是免職,通常也就是繳納贓款了事。即便是交不出贓款,一般也沒啥大事兒。在如此放縱之下,全國上下貪腐成風。

除了怠政以外,康熙在立儲問題上也犯了巨大的錯誤。

康熙21歲那年,他的次子,也是嫡長子胤礽出生。不過胤礽的母親赫舍裡皇后卻在生育胤礽時不幸難產去世,出於對皇后的思念和愛子的疼惜,康熙在胤礽一歲時就冊封其為太子。

但是由於康熙在位時間實在太長了,隨著太子年紀的慢慢增長,他和太子之間感情上出現了巨大裂痕,以至於他兩次廢除胤礽太子之位。在第二次廢除胤礽之後,康熙心力憔悴,再無立儲之舉,導致皇子之間奪嫡大戰興起。

清朝自努爾哈赤建國以來,一直沒有立太子的慣例,因此每次皇權交替之時都會爆發皇族內鬥,各親王兄弟之間動刀動槍都是司空見慣。而康熙這個人是非常注重兄弟感情的,他繼位後對自己的幾個兄弟都非常好,他本意也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鞏固兄弟情義,和睦相處。

比如康熙對大阿哥胤禔欲謀害和詛咒太子胤礽的行為極為憤怒,直斥其為“亂臣賊子”。但即便如此,康熙始終不忍殺子,而是將胤禵廢爵圈禁。不過正是由於康熙在立儲問題上的模糊不定,為日後諸子相殘埋下了隱患。

(晚年康熙)

在康熙死後,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相繼被雍正折磨致死,皇十四子胤禵也被圈禁於高牆之內,甚至就連康熙自己死的都是不明不白。

康熙於1722年駕崩,他死前一切都毫無徵兆,可以說是突然爆亡。康熙死後,隆科多宣讀遺詔,大位由皇四子胤禛繼承。這一結果確實大大出乎當時人們的意料,因為在康熙晚年,康熙是十分青睞於皇十四子胤禵的,甚至封他為大將軍王出征西北。而胤禵出征之時的儀仗也全部使用天子規格,按照種種跡象而言,康熙應該是傳位於胤禵的。但是大位最後卻傳給了皇四子胤禛,而且宣讀詔書的還是跟胤禛一夥的隆科多,這其中蹊蹺著實令人生疑。

時至今日,人們對於雍正是否弒父篡位仍舊爭論不休,而如果康熙能早早地確認皇位繼承人,這種千古疑案就絕對不會發生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康熙最後是駕崩於暢春園,而雍正此後一生未再踏入暢春園半步。死後也沒有和康熙葬在一起。


千佛山車神


康熙皇帝早年何來“聖明”?晚年哪裡“昏庸”?說話要擺事實講道理。

先來說說康熙中前期的“聖明”。

一謂“擒鰲拜”,沒別的,就是為了樹威,從康熙沒有殺鰲拜而只是監禁,擒鰲拜後沒幾年就給鰲拜弟弟卓布泰復職啟用、康熙晚年又親自給鰲拜平反這幾件事串起來看,就知道康熙心裡有數,鰲拜實在是沒有謀逆之心,只是老了之後愛擺譜,陷入一種居功自傲、“我是忠臣我怕誰”思維慣性。當時的康熙年輕氣盛,正好給康熙提供了一個立威的機會,如果放棄這個機會,等到鰲拜一不小心老死,再想找一個活的顧命大臣也就不好找了。這跟顧命大臣位置上坐著的是誰的屁股,是鰲拜還是蘇克薩哈根本沒關係。

二是“平三藩”,你康熙比吳三桂小了四十幾歲,這幾位異性王對康熙來說憑年齡也完全可以從容熬死,可等他們熬死,他們的王二代也不容易蹦躂起來了不是?收拾這些王二代顯得多沒有挑戰性,說好的英明神武要是不用在他們這些第一代身上,將是多麼蒼白。後來這平三藩的過程驚險到丟失了南方半壁,這又是年輕的康熙無法預料到的了,平了漢人三藩,犧牲軍民萬千,成就了一個愛新覺羅家的鐵桶江山。

三是“收臺灣”,鄭經自詡大明一脈,比滿清正經又正統

,可清政府已經佔據中原,自然也自認是正宗,但你收復就收復好了,為了封堵臺灣,使之得不到大陸物資供應而實行的“遷界禁海,非要綁著大陸沿海地區和臺灣的經濟同歸於盡是作何用意?當年的皮島夢魘是有多驚嚇,以至於見了大海就尿褲子?再說把臺灣收回來之後,這位聖祖一高興,差點沒放棄經營,租給荷蘭人,但這至少是為孝子賢孫二百年後的割臺也提供了一種忠實的理論依據吧。

四是“鬥沙俄”,聞聽清政府跟沙俄談判,尼布楚附近的喀爾喀蒙古人和布里亞特蒙古人齊刷刷跟沙俄開幹,全力要和清政府搞統一陣線,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卻主動放棄貝加爾湖到額爾古納河七十萬平方公里。

五是“徵漠北”,這一點開始還幹得不賴,與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聯手把噶爾丹整死了,問題是對策妄阿拉布坦養虎為患,策妄阿拉布坦繼承準噶爾汗位後,卻翻手為雲,繼續與清朝為敵,從康熙到乾隆花了三朝時間才撲滅。

在仁政勤政、賞罰分明這些方面,康熙早期都做得也還不錯,尤其讓人刮目相看的是,他個人還非常喜歡自然科學流域,對數學、天文、地理、醫學等學科涉獵廣泛。然而更加讓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自己精心研究,卻從來不去推廣給他人,智慧這東西固然好,也很適合用來給君權鑲上華麗的金邊(用來反駁漢臣群體的時候一定可以裝逼),他可能是西方傳教士眼中的好學生,但歸根結底,這位好學生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去做任何推廣(除了給他的皇子們),因為他知道,當時那種儒式的漢家文明更有利於他和他的子孫們的長期統治,讓這幫漢人懂的自然學科太多,無論如何也不算做是什麼好的事情。

再來聊聊康熙晚年的“昏庸”。

有說他作風不好後宮攤子鋪得太大的,這種論斷簡直匪夷所思,玷汙封建統治者的定義,達官貴胄都可以有三妻四妾,人家皇帝撫有四海,到了晚年多追求一下個人精神肉身生活雙豐收,有何不可?現代科學都說了,老年人適當的肉身生活有利於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康熙讓太監們沒事兒往嬪妃身上扔幾隻死耗子菜花蛇不也就是調劑一個心情圖一樂兒嘛,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床上你們也說,不放在床上你也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九子奪嫡?手心手背都是肉,康熙難道要學王莽一個個把兒子們排隊宰了才能讓大家滿意?讓各位阿哥們先在複雜的皇室鬥爭中模擬訓練,把他們安插在各個實權部門去鍛鍊成長,只有這樣才能大浪淘沙、淘盡黃沙始見金,最終才能擔當大任,豈不是理所應當之事!

說他懶政怠政,更是無稽之談,皇子下一代們在朝廷六大部已經頂上去了,他本人只有少作為不作為才是真正的理性作為,他當然不想皇子們都成為巨嬰,而希望他們年輕人放手大幹,使他們成為

大清朝廷的一個個頂樑柱石,何錯之有?

吏治腐敗?康熙晚年號稱以“仁政”治國,人家早期東征西討,對各路對手殘酷無情,殺戮太重,到了晚年好不容易良心發現,想修正早期的意氣用事,彌合朝野矛盾,撫平民族傷痕,一番良苦用心,卻換來了不被理解。

更不用說,晚年的康熙英明決策,選出了連最挑剔的民族主義者都要鼓勵肯定一下的四阿哥了!


歷來現實


年青時候的康熙有多厲害?

據說,可以獨自拉開需要五人合力才能拉開的大弓,射出箭的距離是普通人的兩倍,而且能百發百中。英勇善戰、運籌帷幄、威風凜凜,用一切最讚美的詞語用在一代天驕康熙大帝身上都不為過。

生平主要成就: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親征準噶爾,大敗沙俄侵略軍,發展經濟創建盛世。很多人甚至吹捧康熙皇帝為千古一帝。

但是晚年的康熙與青壯年的康熙相比卻有天壤之別,特別是從60歲以後,一切都改變了。


康熙真正的改變是從遴選接班人開始

立長子是封建各代帝王一條鐵定的規矩,只有“立長”才能保證皇帝后院的寧靜和安定。康熙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嫡長子胤礽身上(注意皇長子是胤禔),對胤礽的培養更是煞費苦心,在百忙之中都要教胤礽讀書、寫字。

一代強悍的帝王自然要用自己的方式來培養繼承人,胤礽被滿文、漢文、蒙文還有一切被認為有用的經史包圍起來,同時要學習軍事、騎射和游泳。這些文治武功對康熙本人來說都是信手拈來,但是最年幼的胤礽來說,就不堪重負了。

胤礽開始人格分裂,在康熙面前他是一個聽話刻苦練習文治武功的好太子。在其他人面前,他是一個暴戾無常、驕奢淫慾,無所不做的紈絝子弟。

在宣佈廢黜胤礽太子並加以監禁後,康熙當時就悲不自勝,以致於嚎啕大哭背過氣去。


胤礽被廢后,後面十幾個弟弟虎視眈眈

誰能堪當大任?康熙看不出來,而且也沒有信心。想想不可一世的齊恆公因為幾個兒子爭奪王位死後的慘劇。康熙不寒而慄。

聽說胤礽被廢黜後精神錯亂,康熙心疼了,他決定再給被廢太子一次機會,於是,康熙決定為胤礽平反。康熙48年,胤礽被複立為太子,可僅僅一年後,康熙就徹底死心了。胤礽不但更加狂妄,竟然要求所有的日常起居飲食規格比自己還要高。而且經常派家奴到各省勒索貢物和美女,還結黨營私,意圖篡位。

康熙徹底死心了。他選擇與胤礽政治集團徹底決裂,再次廢黜皇太子,並永劫不復。

第二次廢黜太子後,康熙老淚縱橫,六十歲的康熙從此一蹶不振,總是病懨懨的,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在親情和政治的終日消磨中,康熙認為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從此在嚴重抑鬱中不能自拔。


權力下放引發的吏治腐敗

康熙晚年把權力下分給他的兒子們,比如太子監國,幾位阿哥為各部的管事,四阿哥做侍衛統領大臣,八阿哥管戶部,十三阿哥管刑部,十四阿哥管兵部等。

太子:當時這個位子確實難坐,所有人都盯著這個位置,但終歸是胤礽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四阿哥:領侍衛內大臣,也是未來的雍正皇帝,後來管過戶部,做事認真,有手腕,能隱忍。

八阿哥:管理著戶部,後來也管過吏部,做事圓滑,不得罪人,籠絡人心,但有野心,人稱八賢王。

十三阿哥:管著刑部,也領兵打過仗,講義氣,忠肝義膽,跟四阿哥是鐵桿。

十四阿哥:管理兵部,也當過大將軍王,後來和雍正爺爭過皇位。

康熙讓他的兒子都掌握著大權,本意想相互制衡,還有盯著太子,他要看看哪個兒子有反心,哪個兒子有能力繼承他的皇位,這樣江山才能永固,朝廷才不會亂,百姓才能安享太平,其實這個辦法確實很好,在康熙時代的確是老爸的能臣良將,但也正如朱元璋分封兒子的後果一樣,阿哥們都有了自己的權力和人脈,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吏治腐敗和結黨營私,康熙看在眼裡,卻愁在心裡。當康熙死時,國庫才有800萬銀。這給繼位的雍正皇帝留下了很爛的攤子。

因為權力下放過於分支,等康熙死後,其他阿哥們就有了一定的政治能力敢和新皇帝雍正叫板,給雍正造成了不少的政治災難。好在雍正也是從九子奪嫡中走出來的鐵腕人物,最終還是擺平了其他阿哥集團。


我是一隻荒漠貓


康熙皇帝晚年不是“昏”,而是“庸”。因此,還達不到昏庸的地步!

為什麼說“庸”呢?晚年的康熙皇帝,思想逐漸趨於保守,沒有年輕時的朝氣。康熙對大臣們常說:“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此意也。”由此可見,康熙帝在晚年功成身退的感覺,變得安於現狀、庸俗倦怠,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的心態,順利交權即是成功。

康熙皇帝,在位61年,為中國之最長,他一生中除鰲拜、削三番、收臺灣、徵葛爾單,不僅穩定了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地位,而且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康乾盛世。康熙是歷代帝王中,唯一研究過西方科技知識的皇帝。

幾十年的帝王生涯,一路風風雨雨,艱難前行。到了統治晚年,康熙皇帝卻是過的異常淒涼,他開始逃避現實,反對改革,對待執政問題,採取道家的順其自然。對待社會矛盾得過且過,過得去就行。但社會弊端和矛盾卻是客觀存在的,大清國實際上已陷入了腐敗和權力爭鬥的困境,封建制度的積弊突顯出來,社會矛盾穩步上升。

首先是諸皇子的儲位之爭。晚年最讓康熙頭疼的,就是皇子們的儲位爭奪。就單一個太子胤礽,就讓康熙操碎了心。胤礽二歲被立為太子,康熙視其為掌上明珠。但胤礽卻偏偏和康熙對著幹,再加上索額圖挑唆,造成胤礽兩次被廢立 。這給康熙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幾乎是病入膏肓。

其他皇子也不省心,皇八子胤禩帶著老九,老十,老十四,為了太子之位,與朝臣們同流合汙。庶出的長子胤褆,為了皇位,不惜陷害胤礽。估計此時的胤止和胤禛也不是啥省油的燈,誰見了皇位不心動?由此可見,對於晚年的康熙皇帝,早已力不從心了,能庸幾年是幾年吧。這種心酸悲涼,估計只有他最清楚。

其次是腐敗、吏治問題突出。康熙晚年,對朝廷官僚的管束逐漸放鬆,各種嚴酷的腐敗剝削便開始了,老百姓與官僚集團、皇族與官僚集團的矛盾日益加劇。由於康熙一朝的俸祿較少,各級官員加重了對百姓的盤剝。各級官府、官員之間的腐敗,已發展成當時官場上的不成文規定。這種情形已嚴重影響了國家財政的收支平衡。康熙心裡很清楚,對他來說,吏治的事情顯然是要交給繼任者。

最後是朋黨之爭與社會矛盾。以滿人官員與漢人官員之間的朋黨之爭,互相交織。朝中有滿人歧視漢人現象,如大學士一定要以滿人做首輔,各部尚書以滿人行走在前,漢官在後等等。康熙對這些也是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方式,勢必造成滿漢在一定程度上的對立。由於連年征戰,人民負擔加重,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各種矛盾紛至沓來,亟待解決。

如此種種,晚年的康熙心裡是非常的清楚,他正是以這些矛盾為準則來選定接班人,他已是無能為力、心有而力不足。讓這個國家順利的移交,不發生大的偏差,這才是他晚年的任務。所以,康熙皇帝的晚年是庸而不是昏,無為而治就是最好的治理。


野史也是史


晚年的康熙用昏庸來形容,其實不恰當,畢竟晚年的康熙並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雖說對朝政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熱愛,但至少沒有將朝政交給太監或者某個大臣打理,自己閉門享受。所以,昏庸並不適合康熙。

但晚年的康熙確實對朝政有所懈怠,與年輕時候比起來,相去甚遠,年輕時候的康熙,為人津津樂道的,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親征準葛爾,大敗沙俄,不滿十歲從父親順治手裡接過大清的江山,硬是靠著自身的努力,不僅沒有使得政權旁落,大清從此消亡,相反的,大清的江山越走越好。

但可惜就可惜在,如此才能卓越的康熙帝,最後會在繼承人這件事上,差點折了自己,之所以說差點折了自己,是因為還好最後他選對了人選,否則,大清的江山極有可能會從此走入歷史。

繼承人的選擇,是直接導致康熙倦政的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說起康熙的繼承人,最出名的莫過於“九子奪嫡”。在很早的時候,康熙就將選好了繼承人:二皇子胤礽,只因胤礽的母親不僅是康熙最愛的女人---赫舍裡皇后,赫舍裡皇后因遭受驚嚇,導致在產下胤礽之後就去世了,在去世之前,康熙為表達自己對赫舍裡不捨及愛意,當眾宣佈將胤礽立為太子。並在後來的日子裡,康熙幾乎傾盡全力的培養胤礽,除去給他找最好的老師,甚至自己還親自教胤礽讀書,寫字。

小時候的胤礽還好,在各位優秀老師的教導下,無論是滿文,漢文,還是騎射都很出色,原本按照如此路子發展下去,胤礽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太子以及皇位繼承人,只可惜,也許是因為胤礽自身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周圍人對他的期許太高了,導致胤礽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康熙預設的成長軌跡。

此時的胤礽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面對康熙旺盛的生命力,胤礽無數次的透露出自己即位無望,處境困難的情況,同時,由於自身意志力的不堅定,導致胤礽不僅被以索額圖為首的利益集團所操控,甚至開始做起了對不起康熙的事情。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康熙就決定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廢黜太子,雖然在廢黜之後沒多久,因為種種原因(相傳大阿哥背後利用巫術陷害太子,導致太子發昏)又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只可惜,爛泥終究是爛泥,他不會因為外界事物的變化,而瞬間能夠扶的上牆,一年左右的時間,康熙又再次下達了廢黜太子的決定,這一次,是康熙下定決心的一次,也是胤礽從此走下神壇,走入歷史的一次。

但隨著胤礽的被廢,以及其他各位阿哥的成長,康熙並未因此而感到輕鬆,因為,此時此刻,長大成人的阿哥們之間,為了爭奪皇位,以及到了互相陷害與算計的程度,這對於從小沒有體會到這一點,也完全沒有做好預想的康熙來說,打擊是非常大的,此時的康熙,並沒有想到很好的計策來。

眼前兒子們的舉動,已經讓康熙徹底感到了失望,由於康熙在晚年時期,將自身的精力過多的放在了處理兒子們間的爭鬥上,導致忽略了朝政,此時的朝政早已開始走下坡路了。

兒子們在手握大權之後,不僅沒有好好的為大清的江山做貢獻,相反各自針鋒相對,並且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與地位,結黨營私,導致吏治腐敗,最為明顯的就是江南出現災情,康熙預備賑災時,發現國庫僅有區區800萬倆白銀,一個國家僅有800萬倆,賑災都得需要從江南的有錢人手裡湊錢,可想而知,當時的朝政是有多麼的惡劣。

但好就好在,康熙在疲憊不堪之餘,還是努力的從各位兒子中選對了繼承人:胤禛,大清的江山也正是靠著這位四阿哥,愣是從國庫只有區區800萬倆的地步,拉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使得大清的江山沒有因此而走入歷史。

綜上,晚年的康熙倦政是有,但不至於昏庸。

至此,擱筆,謝謝大家,我是酒翁,用獨特視角解析話題,輕鬆看待問題,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不能說昏庸到什麼程度,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具體表現在

1.在中央層面,所謂九子奪嫡,雖然沒有九個但老四,和十四,老三已經不是隱隱約約的勾結朝臣,結黨營私啦。從六部九卿,到封疆大吏再到各個統兵將領,皇權其實已經瓜分了,康熙最後能夠善終真的是很不容易

2.地方層面,大到總督巡撫小到縣令貪汙腐敗橫行,主要是康熙的責任,康熙年間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比例長期在8比2,一個地方巡撫的年俸祿才155兩,而巡撫一年的幕府,衙役開銷至少在一萬兩以上,地方官員能不貪汙嗎?

3.邊疆層面,青海西藏的叛亂康熙已經無暇顧及,準格爾的威脅也沒有消除,這一切的一切康熙都沒法處理,主要是國庫沒錢,為啥沒錢,官紳兼併土地卻不納錢糧,田賦畝數逐年下降,也就意味著田賦變相加重

看看下邊雍正的氣質,就可以看出,康熙晚年多昏庸,就顯得雍正早期多勤政愛民




文科生的救贖


答:乾隆帝是個搞文字的行家裡手,據說,一生寫了三萬多首詩,質量雖然不行,數量卻冠蓋盛唐。另外,乾隆帝還動用國庫巨量經費修書,修四庫全書。不過,後世史家說他不是修書,而是赤裸裸的毀書,毀得很厲害,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被毀得支零破碎,能保存下來的,都是經過他“法眼”審批過的東西。還有,大家不可忘記,中華五千年以來,興起“文禍”最慘烈者,就是乾隆!

說康熙,為啥扯到乾隆身上?

因為,乾隆平生有三大偶像:唐太宗、宋仁宗、清聖祖——即康熙皇帝。

這三大偶像中,又以第三個地位最崇高,崇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乾隆對之是景仰膜拜,絕不容許別人有半點不敬和冒犯。

所以,在造神運動閃耀的光環下,要找出康熙的昏庸,不是那麼容易滴。

不過,國內書籍中對康熙負面記載的不多,外文資料卻是可以找得到的。

比如,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曾在康熙身邊生活過一段時間,為康熙畫畫。

即馬國賢在內廷為康熙服務時,康熙已經是個花甲老人了。

馬國賢回國後著有《清宮廷十三年回憶》一書,書中有記述花甲老人康熙昏庸淫邪的事蹟:這個老人像一個頑童,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把妃嬪們集中起來,讓太監往她們頭上扔死蛇、死蛤蟆,使她們受驚嚇,四處躲閃。

馬國賢寫:“依照世俗的觀點,這種生活無疑最為幸福,但在我看來,卻是最淫猥的生活方式之一。”

還有,康熙認為明朝的皇帝都是荒淫無恥、猜忌暴虐的。他曾對閣臣們感慨說:“明季宮女至九千人,內監十萬人,今則(指康熙朝)宮中不過四五百人而已!”

康熙帝認為自己是明君、賢君、聖君,與荒淫無恥、猜忌暴虐之類的形容詞是不沾邊的。

但是,在《朝鮮李朝實錄》裡,朝鮮人認為他就是第一等的“荒淫無恥”之君。

比如,《朝鮮李朝實錄》肅宗二年(康熙十五年,1676)十二月辛未條記:“清皇不恤國事,淫嬉日甚。”

《朝鮮李朝實錄》肅宗五年(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丙辰條記:“皇帝遊戲無度,不聽政事,至於掠人妻妾。其亡徵敗兆,不一而足矣。”

《朝鮮李朝實錄》肅宗十一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條則記:“皇帝荒淫無度,賄賂公行,政令大乖,動作無常。巡行之際,劫奸觀光女子,怨聲頗多矣。”

以吳晗為代表的很多人都說:《朝鮮李朝實錄》不為尊者諱,敢寫,記述的東西真實性和可信度非常高。但是,如果還有人懷疑朝鮮人是對康熙惡意中傷的話,那麼,很客觀的一個事實:康熙是中國歷史上的生育大王——他共讓後宮妃子生育下五十六個子女,最後一個兒子胤禐出生時,他已經六十五歲,可知其性福生活之繁密。

戰國時楚國的登徒子向楚王說宋玉的壞話,宋玉作《登徒子好色賦》反譏,說登徒子和醜妻連生5個孩子,所以登徒子是好色之徒。

以宋玉的邏輯論,康熙實在是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

的確,康熙所娶的后妃、貴人、常在等等妻妾日後隨葬在他陵園的約有五十五人,還有一批曾經寵幸過的宮女、或是“隨常加封”過的服務宮中女子,數目難以統計。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康熙的昏庸,並不是晚年才有的,一生以來,不計其數。

隨便列幾例:

一、史家對康熙擒鰲拜事讚不絕口。但,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鰲拜對康熙的皇權產生過覬覦之心,康熙不過神經過敏,瘋狂而偏執地將之列為假想敵,把這個年近古稀、行路已經是步履蹣跚的老人騙進宮裡,讓十幾二十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一擁而上,出其不意地將之擒殺,這有什麼可稱道的?康熙晚年,也覺得是自己的天真、任性無辜害了鰲拜,追賜鰲拜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

二、自古以來,凡削藩,凡會引起大反彈,像漢七國之亂、明靖難之變等等。補一句,漢、明這兩次削藩的對象,都是太祖子孫,尚且如此。康熙無知自大,不顧索額圖等人反對,一意削藩,引發三藩之亂,山河動盪,場面差點沒法收拾。可以說,這場變亂,用了江南百萬生靈的性命為康熙的任性買單。

三、昏庸無知的康熙為了制約臺灣鄭氏集團,蠻橫無理地實施海遷、海禁,搞得東南沿海人煙荒蕪、民不聊生;而在收臺之後,還有過棄臺的想法,讓人驚掉下巴。

……

以上,本是清吹們頌揚康熙的蓋世奇功,其中尚且是如此的昏庸荒唐,其他就不展開說了。

康熙晚年最突出的兩大弊病是:吏治腐敗、爭儲酷烈。

其結果是:康熙自己死得不明不白,諸子互殘慘烈;國庫空虛,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幸運的是,康熙的兒子雍正能力不錯,大力整頓整治,給他擦乾了屁股,給大清續了命。


覃仕勇說史


康熙到晚年並未昏庸,吏治也很清廉。國庫空慮,是藏富於民政策所致,國窮民富對老百姓是一個好事。康熙晚年減免全國賦稅的力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總體來看,康熙到了晚年,政治成熟度,治國能力已達封建社會頂峰,五族共和,社會和諧,生活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一年全國死刑犯都在個位數。至於立儲之事,歷來是皇家自己的家事,別人跟著操什麼心?


大帥252990946


我寫下這個回答,不知道會不會被人封禁啊。

正如同我朝太祖一樣。年輕的時候和年紀大了後判若兩人。高處不勝寒。在位太久,權利太大。。都是造成晚年悲劇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