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與陶淵明(三)

珵素

王敦之亂後,晉明帝提拔陶侃來牽制王導、庾亮。與王導、庾亮相比,庶族出身的陶侃勢力是最弱的。不過晉明帝也並沒有讓陶侃過多幹涉政事,朝中大事大部分由王導、庾亮兩人負責。陶侃則主管荊、湘、雍、梁四州事務,同時依靠其掌握的軍事力量牽制兩人。

庾亮是晉明帝特意提拔起來削弱王導權力的。雖然此時是王、庾兩人共同掌權,但王導不甘心自己的權力就這麼被奪去,而庾亮也想借助晉明帝的影響,將權力完全從王導手中奪過來,兩人針鋒相對,衝突不斷。此時王氏勢力因為王敦之亂而遭到削弱,庾氏則趁機迅速發展起來,兩家對抗,互有勝負。但無論哪一家獲勝都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於是陶侃就成了平衡兩家勢力的關鍵因素。

史書記載,王、庾兩家爭權時,陶侃依靠皇帝的信任與自身的軍權,保持中立姿態。王導坐大時,陶侃就威脅罷免王導的官職,庾亮權力過大時,陶侃就威脅要討伐庾亮的兄弟,令庾亮收斂不少。在這一時期,陶侃因其特殊的地位,令王、庾兩家在他面前也不得不忍讓三分。如此超然的地位令陶侃的權勢提高不少,但陶氏也可以說是直接得罪了王氏、庾氏兩族。

陶侃與陶淵明(三)

晉明帝在位沒多久就病逝了,繼位的晉成帝年僅五歲。身為外戚的庾亮依晉明帝的遺詔,擔任輔政大臣,開始主導朝政。庾亮掌權後,用法極嚴,先是懲治了心懷異心的宗室成員,藉著開始著手對付手握重兵的大將,此事最終激起了蘇峻的叛亂。

庾亮擔任輔政大臣時,忌憚陶侃等人的力量,因此盡力將陶侃等人排除在外,防止其過多幹涉朝政。即便是王導提出的建議,庾亮也往往不予採用。此時蘇峻叛亂,率軍向京師攻來。王導等人紛紛提出建議,卻都被庾亮拒絕了。害怕自己權力被削弱的庾亮親自帶人討伐蘇峻,卻因為不聽勸告,大敗而逃。

被蘇峻擊潰的庾亮無奈在溫嶠等人的建議下再次起用陶侃。雖然陶侃不滿庾亮此前的態度,但為大局考慮還是承擔起了平叛的重任。在陶侃的協調與努力下,蘇峻之亂終於被平定,身為平叛主帥的陶侃也因功晉升,位極人臣。

陶侃與陶淵明(三)

隨著陶侃的晉升,其家族也逐漸興起。陶侃的子侄大都在軍政兩界迅速崛起,此前與陶侃交好的張夔、範逵、劉弘等人的後代也被重用。此外,追隨陶侃的手下不少也得到晉升。至此,以陶侃為核心的陶氏家族藉助陶侃在軍事上的影響力迅速崛起。

但陶氏家族的崛起主要依靠陶侃的個人能力,這種形式與傳統的門閥世族大不相同。如琅琊王氏這樣的大族,積蘊深厚,人才輩出,即便王敦作亂、病死,都無法動搖王氏的根基。然而陶氏一族主要依靠陶侃的影響力,而當陶侃的勢力達到鼎盛時,陶侃也已經步入晚年,無法長久地維護自己的家族。加上此前陶侃一直被士族勢力打壓,待到晚年能夠與士族對抗時,其後輩即便藉此機會步入政壇,也沒有太多的發展時間。

其次,陶侃的子侄或死於戰場或死於手足相殘,以至於陶侃去世後不久,陶氏一族的精英很快就凋零了。餘下的,大都沒有什麼能力。

陶侃與陶淵明(三)

再者,即便陶氏一族的精英能夠存活下來,也要面對王氏、庾氏兩家的報復。此前陶侃依照皇帝的命令制衡王、庾兩家,與兩家積怨極深。但王導、庾亮忌憚陶侃的軍事實力,只能隱忍。陶侃去世後,陶氏一族沒有人能繼承陶侃的地位,王、庾兩家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多顧慮。陶侃死後不久,他的兒子陶夏就因事被廢黜,而陶稱更是直接被庾亮處死了。

總之,陶侃去世僅僅幾年之後,陶氏一族就在士族的打壓下,迅速衰落。其子孫中,除了幾個人世襲了爵位外,在政壇上毫無建樹。因此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可以說已經完全沒落了。不過即便如此,當時仍有不少人因為仰慕陶侃而與陶淵明交好,甚至力推陶淵明出仕。只是陶淵明此人無心仕途,又因為家中有陶侃這樣的祖輩,因此格外重視自己的名聲,因此選擇了棄官隱居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