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O「囉里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體硬體其實都很顛覆

前段時間蘋果悄然發售了一款自家品牌的智能音箱HomePod,利用自身無比強大的品牌與系統平臺優勢,加上強大的性能與蘋果一貫的簡潔風外形,即便還沒有在全球範圍內開售就已經吸引了無數的眼球。而蘋果為其量身打造的最新廣告片也足夠吸引人,自由的舞動感讓人慾罷不能。

本期小編希望與大家探討一番蘋果公司在音頻方面的鑽研與積澱,這家目前數碼硬件方面的第一巨頭能夠長時間的征服世界,靠的遠不止是設計、品牌與質感,而是實打實的技術實力。接下來介紹的這些東西,可能是你聽說過卻從未接觸過的,也可能是你一直在使用卻不知道它對於音頻行業意義的。

DEMO“囉裡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件硬件其實都很顛覆

硬件類

要開始說這些大家可能知道這東西,卻不知道這東西的厲害的東西的話,還是先從大家最熟悉的幾款硬件介紹起吧:

EarPods

這款耳機只要是從2014年開始購買蘋果產品的果粉一定不會陌生,它作為“蘋果小白”平頭配塞的替代品,不僅沒有選用如今最流行的入耳式結構,反倒將很多年前索尼、三星曾經嘗試而又放棄的半入耳方案打磨到極致,創造了全新的耳塞形式,引發了延續至今的仿造、山寨浪潮。

如果只是一個研究了數萬人耳道而形成的特有外觀設計的話,或許這一隻小小的EarPods還不足以成為改變時代的經典。聚合物紙振膜的使用、前期精細的做工與品控包括其緊跟時代的流行音色才是它得以成功的關鍵。一向被評價為“白開水”一般平淡音色的蘋果,在EarPods推出之後卻全面倒向了流行調音,這隻能說是策略的勝利。

能夠擁有這樣一款產品,是每個音頻廠商的夢想;雖然這在蘋果看來不過是一款“手機配塞”罷了。

DEMO“囉裡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件硬件其實都很顛覆

AirPods

在AirPods出世之前,先行的那些雙耳分離式入耳式耳機並不被看好——他們笨重、醜陋而雞肋,無論是音質還是續航時間都差強人意,曾經一度被放棄開發計劃。而AirPods的出現,可以說是重新開啟了“真無線入耳式耳機”的市場,讓其與更注重全天候使用、高續航高性能的頸掛式入耳可以平分秋色,一同成為入耳式耳機的下一個發展方向。

不得不提的是,至今為止依舊沒有任何一款真無線入耳能夠同時達到AirPods的五小時續航、穩定的連接性與近乎0延遲的音樂播放體驗,且不說那幾家經驗不足的傳統音頻廠商製品,就連索尼誠意滿滿造出來的“降噪豆”都在使用體驗上栽了很大跟頭。

即使這裡暫時不說那塊徹底劃分出蘋果生態圈體驗的W1芯片,AirPods的表現也足夠稱得上是劃時代的。

DEMO“囉裡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件硬件其實都很顛覆

蘋果大白

在蘋果的自有品牌耳機產品線之中,其實還有一款由來已久的產品一直在售,而且作為一款有線耳機售價高達588元。這款耳機誕生於2008年,內部貨號ME186FE,一般稱之為“大白”。其繼承了蘋果在喬布斯時代的冷淡系設計與調音風格,在如今越發Beats化的蘋果內部調音之中算是一股清流。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耳機採用了動鐵雙單元雙分頻的設計方案,擁有著豐富的細節與不俗的平衡音色。雖說不被大眾所普遍認可接受,卻是深受當年發燒友們喜愛的那一款。

DEMO“囉裡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件硬件其實都很顛覆

HomePod

與宣稱的“智能音箱”定位不太一樣的是,蘋果最初只想把HomePod做成一款具有蘋果風格的、音質出眾的音箱而已。於是我們看到了一款雖然只能與iPhone聯動,和Siri對話的“智能音箱”,間或覺得有些失望,卻忽略了音箱的本質並非用來交流,而是用來聆聽。

這款音箱擁有著陣列單元與麥克風技術,通過各種專利技術堆砌起來的聲場反饋系統與七個高頻揚聲器與一隻振幅達到20mm的低頻單元形成了漂亮的聲音表現。而漂亮的布藝圓筒外形則來自國際知名Hi-Fi廠商B&W的前研發主管Gary Geaves,自然是高級感盡顯。

如果你覺得349美元的定價偏高了一些的話,那在聽過這款很可能是音質最好的智能音箱之後,你或許會改變你的想法。

DEMO“囉裡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件硬件其實都很顛覆

技術類

除了這些,蘋果還在傳輸標準與芯片上都擁有自身專利,AirPlay協議與W1芯片都是讓蘋果感覺更好用的關鍵因素。

AirPlay

AirPlay最初在iOS4.2上便已經實現(目前中文化翻譯為隔空播放),是最早利用Wi-Fi網絡來進行串流同步無線播放的協議之一。其率先讓播放設備與播放源完成了高效且簡便的無線對接,直接改革了包括房屋、辦公室佈局在內的大量商務、家用場景,也讓無線音箱/屏幕得以真正綻放其價值。

除了高品質的無線音頻數據流傳輸之外,AirPlay還創新性的支持一個終端適配多個揚聲器組,可以同時進行推送。由於推送的實際上為純數字信號,經由高速的Wi-Fi網絡進行傳播,只要網絡不受到阻礙,就可以0損失0延遲的進行傳輸與交互。

AirPlay讓音樂與視頻真正的第一次擺脫線材束縛,真正的做到了隨想隨播。

DEMO“囉裡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件硬件其實都很顛覆

W1芯片

比起之前的產品來,這塊小小的W1芯片與其它的那些藍牙SoC並無不同。不過在實際使用之中,搭載了W1芯片的耳機和音箱產品都擁有著更加方便的使用方式、更多傳感器與智能ID連接甚至包括更穩定的音質傳輸,推出至今依舊沒有哪一款玩意兒能夠同時在通用性與易用性上都能與之抗衡。

這款芯片與之前那些通過了MFi認證就可以使用的標準與微芯片完全不同,僅有自家品牌(Apple、Beats)部分產品使用,實現了毫秒級手機端到耳機端的傳輸延遲,更是利用近場通訊技術完成了一觸配對的便利性。比起安卓陣營很方便的NFC來說,W1配對不僅更快,而且甚至不需要互相觸碰的操作。

W1都已經如此強大了,那已經面世的W2和下一代的W3應用到音頻產品上,又會進化到什麼程度呢?

DEMO“囉裡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件硬件其實都很顛覆

軟件與其它

在軟件/軟性資源上,蘋果雖然不如一些廠商擁有自己的整套格式編碼或者唱片公司,卻坐擁Apple Music這個全球第二大的音樂流媒體市場,與大量系統獨佔的音樂製作編輯軟件(比如編曲軟件GarageBand、非編剪輯軟件SoundLogic)。接下來小編就來說說Apple Music吧。

Apple Music

Apple Music最初脫胎於為了iPod音頻傳輸而誕生的iTunes軟件,折騰過IPC、IPV等機器的朋友一定對這款軟件不會陌生。在很久之前這款軟件就可以進行音樂CD的帶版權轉錄,再將轉錄的音樂文件導入到iPod之中進行播放。

而隨著隨身設備聯網化、智能化的趨勢,2015年6月30日蘋果正式開通了Apple Music服務,以超低的包月價格與無比豐富的正版音樂資源迅速吸引了大量的用戶,而直接建立在iTunes客戶端與iPhone自帶軟件的傳播方式也更加毒性,只要是蘋果智能產品的用戶,幾乎都能夠0門檻的開通這項高品質音樂服務。

通過巨資合作,Apple Music擁有著令人羨慕的母帶直接轉錄的高品質數字音源,在源頭上直接對傳統的實體音源發出挑戰。再聯合AirPlay與W1芯片相關技術,蘋果在音頻這種“邊角之處”也實現了一次從源頭開始的時代跨越,引領著大家進入了數字時代。

DEMO“囉裡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件硬件其實都很顛覆

MFi標準

說起蘋果對於音頻界的推動來,除了MacBook或者iPad成為專業音樂人不可或缺的製作工具之外,各式遵從著MFi標準所打造的耳機音箱也算是推動著音頻行業適應市場的重要標準。一款設備想要通過MFi授權,除了需要授權費之外,蘋果還會嚴格把關設備本身的品質,讓其與蘋果品牌調性相符。

這樣的一個高標準不僅保障了出品的基本素質,對於蘋果設備的適配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讓針對老一代播放器調音製造的隨身音頻設備進化的更加易於驅動與小型化,從而適應更多的現代使用場景需求。與此同時這個標準也是一次很好的品牌推廣,在數年前擁有著與現在Hi-Res小金標相似的“品質認證”效果。

至於那些專業公司專為蘋果設計的鍵盤、拾音器、麥克風甚至是人頭錄音一體化設備,那都有點超出小編的涉獵範圍了。總而言之,蘋果的硬件基礎大大的擴寬了音頻製造廠商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未來就憑藉一部iPad Pro來創造商業音樂也並非妄想。

DEMO“囉裡囉嗦”:蘋果做音頻不止有iPod,軟件硬件其實都很顛覆

總結

今天小編吹了那麼久的蘋果公司,其實除了讚歎之外也有幾分心生敬畏。能夠做出技術或者硬件的廠商其實並不少,而能夠將技術合理運用、硬件設計的盡善盡美而又人性化的廠商卻不那麼多了,蘋果對於細節的執著與關注才是它長時間立於頂端的原因所在。

這一期小編也就和大家聊得有點意猶未盡,可是再去細說蘋果的Live Photo或者多揚聲器聲場結構卻又顯得太囉嗦繁複,不如就此結束,然後和大家一起期待蘋果下一次發佈會,會不會又“不小心”推翻什麼傳統音頻領域的規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