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歡歡喜喜過大年

門道提醒:農曆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百年了;門道君先在這裡給大家拜個年;不知道各位是不是跟門道君一樣,早早起床準備今天的拜年;小朋友應該是最高興的,今天可以拿到壓歲錢了;說道壓歲錢我不得不佩服我的侄女,才4歲,早上起床就給我拜年,一直看著桌子上的紅包,問她她說紅包可以買漂亮的娃娃,現在的小朋友都這麼聰明嗎?不知道各位發壓歲錢的時候遇到什麼好玩的事情。門道君現在這裡給大家說說大年初一。

現代我們初一拜年大概是這樣的:

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大年初一,歡歡喜喜過大年

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感謝性的拜訪:凡是上年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大年初一,歡歡喜喜過大年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大年初一,歡歡喜喜過大年

而古時候的大年初一拜年是這樣的: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大年初一,歡歡喜喜過大年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不是發現現代的拜年跟古時候的拜年還是有差距的,但是現在過年更多人是坐在飯桌,自己玩著手機,一點過年的感覺都沒有;今年過年,無論如何,請放下手機,抬頭看看家裡人;陪自己家裡人聊聊天,你會有更深的體會;門道君再次給大家拜年;年後將會開出小說專題,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門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