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龜茲古渡 新疆阿克蘇庫車 旅遊地域文化散文

龜茲古渡

吳連廣

「旅遊」龜茲古渡 新疆阿克蘇庫車 旅遊地域文化散文

在我還見過龜茲古渡的模樣之前,一直認為龜茲古渡是一座渡口。在我的思維裡好像根本沒有橋的概念,我也一直覺得叫古渡更有詩意,更會讓我浮想聯翩。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去庫車老城,見到了聞名遐邇的龜茲古渡。是一座現代的水泥大橋,我這才恍然大悟,龜茲古渡是橋,而不是想象中的渡口。可我還是很固執地認為,在庫車很遠的古代,龜茲古渡就是渡口,兩岸的民眾和過往的客人商賈,就是坐著渡船遊哉遊哉地來往兩岸的。這樣認為首先基於字面上的理解,其次是踏入生活常識性的誤區。其實這樣理解並沒什麼錯,在鹽水溝沒有橋之前,兩岸的居民又是如何交往的呢?我想,渡船也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這也符合當時的生活水準和生活需要。建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物資,這些資金和物資又何處而來呢?建一艘渡船總比建一座橋花銷得多。

另外,在鹽水溝建庫車城,我想,一定還有其他考慮。根據古代中原地區建立都城的慣例,建立城邦國都都選址有水或是有河流的地方。這樣首先解決了居民生活上的需求,有了水就有了生活的保障。庫車老城建在鹽水溝旁,也就具備了這樣最基本的條件。鹽水溝每年天山冰雪融化後,來水量非常充沛,既滿足了生活上的需求又有充足的水澆灌農田。在南疆很多地區,有水有河流的地方就有綠洲,有了綠洲就會出現村落和城市,在南疆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母親河。

「旅遊」龜茲古渡 新疆阿克蘇庫車 旅遊地域文化散文

古龜茲人這樣選建城址,自然是有很充足的道理。另外,從抵禦外敵入侵方面來說,選擇在鹽水溝旁建城安邦,也是很有想法的。在中原地區建城都在城的四周,挖上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來抵禦外敵的入侵。既花費財力又需要很多的勞力。把庫車老城城址選在鹽水溝旁,鹽水溝就形成了一條天然的屏障,我想,庫車城選址於此,也是基於防禦這方面的考慮的。

根據《庫車縣地名志》記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在鹽水溝古渡口處修建了一座六孔簡易的木橋,全長30米,時名為“龜茲古渡”。龜茲古渡建成後,大大地改善了兩岸交通聯繫,從橋頭至水渠的區域因河西商業的輻射,河東因而獲得很大的發展,形成了英買裡(新村)。這樣看來,龜茲古渡在沒有橋之前,就是一個渡口,渡船也是鹽水溝上唯一交通工具。黃文弼曾在《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記載,1928年,他來庫車考察時,河東巴扎已形成。

經歷近百年的發展,龜茲古渡、團結新橋實在有太多的記憶了,如今的巴扎天,橋頭兩側依然人頭攢動,雖然時過境遷,龜茲古渡兩岸的居民也一茬又一茬地更迭,可是龜茲古渡的熱鬧和繁榮卻與日俱增。

1941年1月25日,共產黨人林基路任庫車縣縣長時,原來的龜茲古渡上的簡易木橋,早已搖搖欲墜,安全成了最大的問題,也阻礙了兩岸人民的交流與溝通,更是阻礙了兩岸的經濟發展。林基路看到這種狀況,便決定在龜茲古渡的原址上新建一座木橋,並親書“龜茲古渡”、“團結新橋”八個字匾額置於橋頂,俗稱“林基路大橋”。雖然,龜茲古渡是一座木質的橋,但與之前簡易的木橋相比,實在有天壤之別,原來的簡易木橋橋面很狹窄,又年久失修,方便兩岸民眾出行也更加安全了,也增速了兩岸經濟的發展。 林基路新建的木橋橋長45米,橋高7.5米,橋面淨寬6米,兩側各有1米寬的人行道,邊沿設1米高的木質橋欄。

「旅遊」龜茲古渡 新疆阿克蘇庫車 旅遊地域文化散文

1958年8月13日,庫車河爆發洪水,沖毀了龜茲古渡上的大橋。當年又在原址建起木橋,仍沿用“龜茲古渡”、“團結新橋”。1985年,在原橋址北面新建一座水泥橋,原來的簡易木橋被拆除。原址作為“團結新橋舊址”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現在的龜茲古渡上,內心的感慨如黃河之水洶湧而澎湃。望著夕陽西下,遠古的駝鈴在夕陽的餘輝裡遙響,一隊一隊馳騁的秦兵漢俑,走向廝殺的戰場;夜幕下的篝火和舞蹈的身影,演繹著數千年來不敗的人類發展史。

「旅遊」龜茲古渡 新疆阿克蘇庫車 旅遊地域文化散文

吳連廣,筆名巴圖爾,雄性,旗人後裔,出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祖籍東北,大學本科,學士學位。環球出版社編審。曾任多家報刊雜誌副刊編輯、副主編、執行主編。毛澤東文學院第五期學員,新疆作協會員,阿克蘇地區作協副主席,《文苑》雜誌和鄭州小小說傳媒簽約作家。

九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先以詩歌為主方向,後改攻小小說、散文創作。先後在《人民日報》《新疆日報》《解放軍文藝》《小說界》《意林》《小小說選刊》等國內外報刊雜誌發表轉載作品. 已出版小小說集三部,二人合集小小說集一部,詩集二部,散文集二部。

策劃組稿:蘇白傳媒本部策劃部 高級策劃編輯 馬衛

選自作者書稿《絲綢古道上的古國——龜茲

發稿編輯:蘇白傳媒 總編輯、編審 鄒劍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