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成为我们的“靠山”?

探究/如何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成为我们的“靠山”?​如果家长们都支持你,那你的工作就算是放开了手脚,再无后顾之忧。但你得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支持你,而不是因为孩子在你手上是人质,被迫就范。所以,我们先明确一个前提:来自家长的支持必须是自愿的、自发的。

如果违背了这个前提,即使家长表面上说你好话,背地里也会把你恨一个洞,孩子毕业了,你就等着他骂娘吧。也许不要等到毕业,现在家长们的维权意识更胜过去,谁怕谁啊?家校冲突是家常便饭,如果是这样,那家长就更成了压在我们头上的一座大山了。

赢得家长的支持没有多少技巧,只要让家长感觉到孩子在你的班里能幸福健康地成长、孩子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就可以了。所以,首先要对孩子好一点。孩子是传声筒,回家会和家长说学校、班级和老师,这其中还经常有夸大、偏颇之词,孩子有一个特点,专门会捡对自己有利的话说,如果犯了错误,也多半是为自己开脱,把责任推到别人或者老师身上。这是孩子成长中的通病,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道德品质问题,想想即使成年人犯了错误也多半会找借口的。而家长也存在偏听偏信的问题。

所以,有时家长对老师产生了误会甚至不满,老师那边还浑然不觉。这样不出事还好,真到出了问题要解决时,这种隐患就暴露无遗了。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班主任和家长之间保持常态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信息的沟通非常重要,从道理上说,家长有知情权,从班主任的自我保护角度上来说,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家长也是非常必要的。切莫等到问题严重了再找家长,那时就被动了。

所以一再强调,特别是对难教的孩子,一定要在孩子不出事的时候与家长保持联系、建立友谊,出了问题,怎么商量都可以,因为那时你们已经很熟悉,甚至已经是朋友了。

没有经验的班主任经常会遇到一种尴尬的情况,就是学生犯了错误,把家长请到学校,此时班主任对家长的所有情况——个性脾气、工作家庭背景、为人处世之道——都一无所知,见了面就言辞激烈地批评孩子或者拿出处分方案。这是很危险的。遇到理智一点或弱势一点的家长还好,遇到性格暴躁,甚至本身就仇视社会、对老师不满的家长,很容易发生冲突。而一旦冲突起来,受伤的往往是班主任。

所以,对家长也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采取行动。想一想另一种场景,一见面老师对家长说:真不好意思,又麻烦你到学校来了,孩子成长中总是免不了要犯错误的……那边家长说:哪里哪里,是我孩子不好,总是给老师添麻烦……在这种和谐的开场白之下,还有什么问题不能坐下来协商呢? 如果此前班主任确实不了解家长的个性,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还有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先不要直奔主题,闲聊几句,一方面缓和了家长焦虑的情绪,一方面也给了班主任一个试探、观察的时间。几句话一说,这位家长的谈吐、素质、个性就能看出来了,暖场之后再切入正题不迟。

李老师做班主任二十年,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到沉稳的中年人,家长从长辈变成了现在的平辈,他都没有和家长发生过冲突,靠的就是这些基本的为人之道。

我们对学生要有人文关怀,其实对家长也要有人文关怀。做家长的都不容易,特别是那些难教的学生,他们身后的家长是很焦虑的。

所以,我们对家长的态度首先要亲和,要理解做父母的难处,切实地为家长想办法。一声问候、几句寒暄,可以一下子拉近你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也创设了一种美好和谐的家校关系,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要利用手上的一切资源,经常向家长们表露我们的心迹,既让家长感受到温暖,也让家长了解做老师的不容易。相互理解,事情就好办了。

如果有短信平台,可以向所有家长发消息,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家长。所以,每逢父亲节、母亲节、中秋节、春节、感恩节这些传统节日,我都会用短信的方式向家长表示问候,顺便关心一下学生,天热了注意防暑,天冷了记得加衣,态度友善,语言温馨。

你不要小看这些可有可无的短信,这都是家校关系的润滑剂。不要让家长一收到信息不是考试分数就是收费通知。利用短信平台和家长联系,频率也不能太高,适可而止,我们都反感一些垃圾信息的骚扰,不要让我们的信息被家长当做垃圾信息。

探究/如何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成为我们的“靠山”?​具体谈到和家长交流,建议要避免五种不良姿态:

1、俯视

居高临下。常看到一些有点身份地位的家长,因孩子不争气,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去。事后就会听到他们这样的感叹:别看我在单位呼风唤雨说一不二的,到了学校照样像个龟孙子,给老师训了还点头哈腰。也常听到老师很牛的说法:别看他家长是个人物,到了我这里,再大的官也得听我的。

我们一些老师对家长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来了之后既不打招呼也不让座,开口就很不客气地训斥学生,甚至连孩子带家长一块儿教训的,就更不应该了。学生是你的学生,家长不是你的学生,我很反对老师批评甚至训斥家长,每逢这种场合,我都会为班主任捏把汗,心想万一家长和你闹翻了那可就麻烦了。

2、仰视

对有身份有地位有权势的家长,或者是接受过家长的礼物,则对家长一味迎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有所顾忌甚至偏袒,犯了班主任工作的大忌。有的家长确实不像话,和老师说话很不客气,动辄还搬出和某某领导的关系来压老师。如果遇到这样的家长,送给老师们八个字: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原则,站得正,就不必在意家长的强势,更不必仰视家长。年轻的班主任尤其需要学会这一点。

3、歧视

对身份地位卑微、不善于和老师沟通、不太会说话的家长,有的老师虽然表面上还能应付,内心里却是不屑一顾。孩子的表现如果再不好,班主任心里就更不舒服了,以至于在言谈举止中都有所显露。这种姿态很不妥当,家长和教师的人格是平等的,学生的问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教育有关,但在对待其家长的态度上不应该歧视。很多家长确实不会教育孩子,试想,如果家长都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了,那还要班主任的教育干什么?不管什么样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就是把孩子拜托给你了。

对这类家长我们要有充分的耐心,即使心里有些想法,也要克制,换位思考家长的不易。对于滔滔不绝的家长,要尽量学会倾听,有时倾听比给出建议更重要,如果时间太长,可以以要去上课或开会为由礼貌地结束谈话,并和家长约定下一次有机会再交流,不要表现出不耐烦。

4、忽视

表现平平、没有特长、不惹是生非的学生,班主任是最容易忽视的,这种忽视,也会迁移到他们的家长身上。我们关注不到他们,表扬或批评也轮不到他们,我们和他们的家长不保持常态的联系,开家长会对这些孩子也鲜有提及。他们的家长无疑是失落的,对于这个班级,孩子好像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再普通的孩子在他们的父母眼中也是不平凡的。智慧和有爱心的班主任绝不会忽视这类孩子。

只需要投入不多的关注,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就要远远超过优等生和后进生。 这类孩子的家长平时也不太会和老师主动联系,我们班主任是否可以稍微主动一些?须知,任何孩子都是不可以被忽视的。但班主任的工作琐碎,一忙起来,最先被遗忘的,就是这个群体。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和片面,我曾经采取过两种方法,第一种,规定一些学生的家长必须主动联系我,每个月至少一次,可以面谈,也可以电话联系,实在太忙发个信息交流一下也可以。

这种“半强制性”的要求,对家长的鼓励作用非常大,班主任反客为主会让家长感觉很温暖,他们当然也会全力支持你的工作。第二种做法是按照学号的顺序,强迫自己和学生谈话和家长联系,哪怕话不多,闲聊一下也是必要的。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避免无话可说,谈话前必须关注一下这个孩子的状况,这样对自己的工作也是一种促进。

同时,让家长有一定说话的机会,听听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样的特点。 我的感觉是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有和老师交流的愿望,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有的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对于不主动联系老师的家长,老师可以适当地主动一点,效果会很好。

每一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每一位家长也都是重要的。没有任何一位家长会存心和班主任过不去,只要我们工作到位了,家长就不可能不支持。 班主任工作中的任何技巧,与家长无条件的支持相比,都是等而下之的,因为这将从根本上免去了你工作的后顾之忧。
探究/如何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成为我们的“靠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