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學生的藝術,名師這樣做

批評學生的藝術,名師這樣做

戰國時的魏文侯把奪得的中山之地封給了兒子,而沒給自己的弟弟。大臣任座認為魏文侯的做法有失仁義,當面指責他算不上仁君,使得魏文侯惱怒不已。這可把任座嚇壞了,趕緊退出大殿,聽候發落。另一位大臣翟璜見勢不妙,連忙上前勸阻:“陛下真乃仁君也!有了仁聖之君,才會出現直言之臣。任座講話心直口快,正是因為有你這位仁君存在的緣故啊!”魏文侯一聽,轉怒為喜,馬上讓人把任座請回來,親自下堂迎接,並奉為上客。

這個故事很耐人尋味。任座直截了當批評魏文侯,使得魏文侯火冒三丈,險些為此丟了性命。翟璜也認為魏文侯作法欠妥,只是選擇了另一種巧妙的方式,使魏文侯覺得能有人當面指出自己錯誤,不但不是對自己的不敬,反倒是自己的榮耀,因而欣然接受。兩種不同的批評方式,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見批評藝術的魅力。

在學校裡,班主任所面對的是天真活潑的、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學生,要使批評達到良好的效果,更要注意批評藝術的運用。可見,分析和研究被批評學生心理狀態和特點,將批評藝術化,讓“忠言”不再逆耳,是多麼的重要。

一、批評之前要“二思”

1、思批評的真實性

批評的前提是批評要實事求是。有的學生為逃避老師對他的“懲罰”,往往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有學生犯錯誤了,但他有不得以的苦衷。因此在對學生展開批評前,班主任一定要進行全面深入地調查,瞭解事實真相,弄清學生犯錯誤的心理動機,搞清批評對象的問題和原因所在,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批評教育。

例如六年級有個吳姓的學生,常常在班上搗亂,老師找他談時,又往往不說實話。針對他的個性,我每次要批評他之前,一定從各方面掌握他犯錯誤的全部材料。隨後批評他時,他就主動承認錯誤了,經過反覆幾次,他的僥倖心理漸漸地弱了,他覺得經常受老師批評沒什麼意思,在期末考試的動員大會上,他還主動上臺發言,表示一定要以實際行動自覺遵守紀律,努力學習力爭受到表揚。

又如:一次,班上一名學生爬窗戶進了教室。我找他談話時,並沒有馬上批評他爬窗戶怎樣怎樣的不對,而是問他今天為什麼要爬窗戶進教室。他告訴我因為人高馬大的同桌不讓他進,他沒辦法,只好爬窗戶進教室。如果沒有批評前的事實瞭解,就不可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批評教育了。

2、思批評的目的性

班主任批評學生時,要銘記你批評學生的目的不是為了把學生搞得灰溜溜的,也不是發洩你的私憤,而是為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因而學生做了錯事或違反了紀律,班主任必須要懷著愛心,含著理解,心平氣和地加以引導,讓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誠意在幫他,從而自覺地認識錯誤並加以改正。那種儘管是正確的,但卻是硬梆梆的,粗暴刻薄的語言,甚至謾罵式的批評往往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錯也不肯向你認錯,並與批評者發生爭執。這樣一來,就與批評學生的出發點南轅北轍了。

二、批評之中講策略

1、批評要就事論事

有些班主任批評學生喜歡“揭底”,喜歡老帳新算!只要學生做錯了事,某些老師就將學生一年甚至是幾年前犯的錯誤一一列舉出來,讓學生無地自容。實際工作中,這樣的班主任最遭學生的反感。心理學家認為“一個錯誤,一次批評”、“對事不對人”才能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學生絕大多數是積極向上的,他們一般都想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但由於自制力差,有時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有經驗的教師批評學生時,不會去糾纏學生的舊賬,而是就事論事,錯在哪裡就批評到哪裡,批評目標集中。如果用灰色的眼光看待犯了錯誤的學生,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有可能“破罐破摔”。

2、批評要剛柔相濟

剛柔相濟是班主任批評時,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去作教育,“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常常用剛制柔,以柔克剛。對女同學用剛,則有震撼力,對男同學用柔,則化解頑石。剛與柔的使用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重點。特別是有些犯錯誤的學生,他們的自尊心表現得更為複雜一些,因為做了錯事,受到別的同學的責怪,產生了自卑感,有時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有上進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幫助。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說過:“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因此對這些學生就要剛柔相濟。剛:在平時要講原則,不遷就其錯誤的思想行為。柔:要講感情,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美國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說過:“表揚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評打個電話就行了。”這就是說,含蓄而不張揚的批評有時比那種電閃雷鳴式的批評效果結束會更好。鄭斌同學,性格暴躁,常動手打人。有時還違反課堂紀律。批評他時,他常歪著頭懶得理你,或大聲對你嚷嚷,對老師充滿了敵意。剛開始我和他鬧得很僵。後來,我發現他很喜歡打乒乓球,我趁他放學後在校園裡打乒乓球,找他教我,以達到與他交朋友的目的。漸漸地,他和我熟悉了,主動和我說話了。於是我就以朋友的身份告訴他,動手打人,違反紀律的行為的嚴重性,要求他約束自己,將其改之。這次,他心平氣和地接受了我的批評。慢慢地,他的紀律好轉了,成績進步了。

3、批評要留有餘地

在批評教育時,要點到即止,留有餘地,給學生一個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機會。這樣,學生易於接受,又對老師的寬容產生負疚感,從而有利於他們不斷鞭策自己,儘量少犯或不犯錯誤。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錯誤嘮嘮叨叨,否定或者貶低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批評積極性,那麼學生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結果事與願違,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我班夏某某,常常不做作業,以往的老師批評他都聽不入耳,老師將他判了“死刑”。有一次他又不做作業,我就批評了他,不過我不是歷數他的過錯,也不講他屢教不改,而是叫他將以往作業未完成的原因總結出來,叫他想想,有什麼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師可以幫助他。第二天,他對我說,作業未完成的原因都可以克服,其實可以做到不落作業的。於是我說:“我有名言:‘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你已經懂事,自己想想吧。”後來,他果真想通了,一個學期都沒少做作業。

4、批評的話要少而精

據我觀察,有許多班主任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常會把學生的錯誤“小題大做”或“借題發揮”。班主任意在加深學生印象,但效果並非如此。有人曾在一個年級的18個班中進行問卷調查,75%的學生對教師的“喋喋不休”置若罔聞:“誰聽他的催眠曲?”俗話說:“話到舌尖留半句。”當你發現一位學生做錯事情時,正常的思維好像是跟學生講因果利弊關係,其實真正的因果利弊要由學生自己去講才對。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我不說因果。假如我看到學生課桌下有紙,我告訴他說:“你看……”他立即彎下腰拾起來。一個學生走路抬腿就跑。我叫他的名字,他立馬放慢腳步。讓學生會心感悟,教師的語言只有少而精才能達到一定境界。如果兩名學生吵架了,來找我評理,我立即找來了解真相的學生,再請來當事人,你一句,他一句,恩怨是非清清楚楚,不用我插一句話,問題迎刃而解。

5、批評要側重引導

批評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改正錯誤。因此,教師在教育時不能忘了一個環節:對孩子今後的行為進行引導,提出積極的建議、幫助,使他們在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同時,也能獲得明確的改正錯誤的方法。一次我發現學生抄作業,在週會課上我問學生:“我最近發現有抄作業的現象,能告訴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嗎?”一個學生說:“因為不會做。”“老師的作業完不成要挨批評的。”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抄作業就能會嗎?”有兩名學生舉手,其中一位學生告訴我,可以從得數入手去推算就可以把這道題弄懂。“大家抄作業都是這樣的做法嗎?”剩下的學生都說:“不是,儘管抄了但是還是不會。”如何解決不會的問題呢。我告訴他們:“如果有不會的問題,第二天早上來到學校就把題交給學習委員,讓會的學生給大家講一講,問題就解決了。”同學們都欣然地接受了,從此學生不再抄作業。

三、批評之後要善後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習慣上總是把批評看作貶義,所以受到批評後,感情上不免發怒、不平、焦慮,所以,班主任老師要注意做好批評的善後工作。

在公開場合批評學生後,要誠懇地和學生交換意見,向學生徵詢你的批評與事實是否相符,請他談談受了批評後的想法,並和學生一起尋求改正缺點的方法、途徑。

有一位學生,各方面表現都不錯,各科成績在班裡也是名列前茅,就是有點自以為是,在課堂上出現違紀現象。為了煞煞他的傲氣,老師結合他平時的表現批評了他一通,本希望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有更大的進步,但由於沒有做批評的善後工作,結果事與願違,他產生了對立情緒,甚至對該老師所任的語文課也反感起來,使語文成績直線下降。

另一位同學,老師對他的批評更嚴厲,但由於吸取了上次批評的教訓,老師注意了做好善後工作,誠懇地告訴他老師批評他的苦心,並委婉的表示了老師對他的特別關注。結果師生關係比以前更融洽,語文成績也因此逐步提高。

另外很多學生屢犯屢教,屢教屢改,可還是進步不明顯,關鍵問題就出在我們教師在批評後的善後工作不到位和不夠持久。其實,學生在接受老師批評之後,完全改正通常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那些已成習慣的不良行為,這個過程更需要教師和同學的關心、幫助、鼓勵和監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一滴的進步並且及時給以表揚和鼓勵,多一些“你進步真快,我為你感到高興”、“我很榮幸,能有你這樣的學生”、“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了”讓學生感動的話語,必要時還必須在眾學生面前大張旗鼓地表揚,或把這樣的好消息及時傳給他父母,這樣更加會激起學生改正錯誤的決心和樹起“我能行”的信心並認真改正錯誤。

只有善意、友好的批評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體的措辭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藝術化的教育批評,是沁人心脾的春風,是和風細雨,滋潤著學生乾涸的心田;它更是一隻號角,促人不斷奮進。只有藝術化的教育批評才會讓“忠言”不再逆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