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泉州五里橋的文化是怎樣的?

安平橋(五里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

漲姿勢!泉州五里橋的文化是怎樣的?

安平橋(五里橋)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始築,以睡木沉基法疊砌石墩,乘浪潮漲舟,鋪架碩大的石樑板,歷十四載而厥成。因橋長約五華里,故俗稱“五里橋”,為世界最長跨海梁式石橋

漲姿勢!泉州五里橋的文化是怎樣的?

安平橋(五里橋)兩側水中建有五座石塔,橋上築有五座憩亭、雕有護橋將軍等。水心亭石柱鐫刻——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讚頌精神智慧和物質文明創造的“海絲”勝蹟。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列泉州十八景之“安平飛虹”。

漲姿勢!泉州五里橋的文化是怎樣的?

安平橋(五里橋)景區位於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以及南安市水頭鎮,包括安平橋區域、三里街及周邊部分地區,景區面積約144.8萬平方米。

安平橋(五里橋)景區主要分為“一心一街一橋三區”,即綜合服務中心、海絲文化主題商業街、安平橋、民俗文創體驗區、溼地科考觀光區和濱水遊憩休閒區,景區集文化體驗、觀光攬勝、休閒運動、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

景區主要包括三里街、白塔凌霄、安平橋、水心禪寺、澄渟院、中亭、歐陽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振萬園、鹿徑水雲、鵠渚聽鸝、民俗及人物主題雕塑等景點。

漲姿勢!泉州五里橋的文化是怎樣的?

長虹臥波安平橋

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始築,以睡木沉基法疊砌石墩,乘浪潮漲舟,鋪架碩大的石樑板,歷十四載而厥成。因橋長約五華里,故俗稱“五里橋”,為世界最長跨海梁式石橋。

建造技術

安平橋始建之時,安平港海闊港深,水文條件複雜。為順應灘土地質和海潮洪水的特點,安平橋的修築吸取了同時代的洛陽橋(萬安橋)的建橋方法,並在原有的經驗上進行了改良,採取了更科學的“睡木沉基”法建造橋墩,築成長方形、單尖船型及雙尖船形三種,放置在水文條件不同的位置。

安平橋橋體由花崗岩和沙岩構築而成,橋板長短不一,最長的達到11米。工匠們利用潮汐漲落,控制橋的高度巨大橋板石的施工方法,是利用潮汐的漲落,控制運石船隻的位置,然後把石板架裝上去,這與現代的浮運架橋法基本相同。

在中國橋樑史上,安平橋在工程技術、人文藝術、文物考古等方面,均佔有重要的地位。

漲姿勢!泉州五里橋的文化是怎樣的?

瑞光塔

瑞光塔,俗稱“白塔”,明代易名“文明塔”,為安平橋附屬建築。清舉人柯琮璜的《西塔記》載雲:“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里人以造橋餘資造磚塔於西橋頭,曰:瑞光塔。”其底基石砌,外形仿木構樓閣,內有旋梯而上,皆以白灰粉飾。五層矗立,六角飛簷,頂壓寶葫蘆,遂成船舶出入港灣的航標,威鎮長橋。安海夙有結塔點燈的風俗,由是“白塔點燈,金榜題名”的美好祝福,誠為古鎮文化教育興旺發達的象徵,燭照夢想。

漲姿勢!泉州五里橋的文化是怎樣的?

不肯去石將軍

安平橋上石將軍立於安平橋建成之時,守護安平橋已歷八百餘載。1993年的一個凌晨,幾名利慾薰心之人為牟取暴利,竟預謀倒賣文物,將石將軍私運臺灣。不料船行至石井江中,竟由早至晚原地打圈,賊人施盡千方百計,終歸無法出海。無計可施的他們原想投石沉江,卻心存忌憚,於是決定趁夜將石將軍送返原處。船行至安水公路旁水域,天色將明,賊人將石將軍置於路邊,匆匆離去。

天亮,人們在公路邊發現了石將軍的蹤跡,滿心歡喜地將石將軍請回原位,繼續鎮守安平橋的安寧。從此,民間流傳著“南海普陀山有不肯去觀音,安海安平橋有不肯去石將軍”的美談。

漲姿勢!泉州五里橋的文化是怎樣的?

水心亭

水心亭原稱“泗洲亭”,俗稱“中亭”,是安平橋建成時所造,現存建築是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重建,歷代多次重修。亭側的寺廟中本祀泗洲佛,後祀觀音菩薩。亭四周立有歷次修橋的14方碑刻。

其中,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的《重修安平橋記》,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直至清咸豐年間,每次修橋均有樹碑,就各碑文所載,可見修橋的經費大多靠募捐和樂施而來。

廟的門柱上刻著一對聞名遐邇的楹聯:“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漲姿勢!泉州五里橋的文化是怎樣的?

弘一法師結緣安海

安平橋公園入口處,屹立著一塊石刻,石刻上“安平橋”三個字雅逸超邁、清芬四溢,系弘一法師的書法集成;安平橋頭超然亭旁“澄渟院”的牌匾及門聯“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亦出自弘一法師手筆。這些石刻記錄了弘一法師與安海的一段情緣。

1938年農曆9月20日,弘一法師應安海水心亭豐德法師之請,由漳州經同安梵天寺到安海,居住在安平橋頭僧房達一月之久。弘一法師在此住錫期間,曾多次應邀在金墩宗祠向安海民眾講佛經,後結集出版了《安海法音錄》。

弘一法師並以書法廣結善緣,據考書寫作品達三百多幅,一時傳為佳話。

遊覽路線推薦

海絲文化體驗遊

綜合服務中心——民俗文化長廊——瑞光塔(白塔)——水心禪寺——“下南洋”雕塑——望高樓——安平橋——水心亭(中亭)——新興宮——水國安瀾——海潮庵

民俗文創體驗遊

綜合服務中心——民俗文化長廊——“嗦囉嗹”雕塑——“水上抓鴨”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鴻江手作——安平工坊

溼地科考教育體驗遊

安平橋北大門——鷗鷺點波——觀鳥臺——水心亭(中亭)——垂釣區——生態文化教育長廊——漁舟曉月——鹿徑水雲——鵠渚聽鸝——水國安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