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處「瘋狂大貨車保護傘」要舉一反三

治理超載,本質上是對“如何約束失控的權力”的回應,並努力做到“把權力關進籠子”,讓其變得規矩起來。

前段時間,哈爾濱貨車司機劉松在“大貨司機”微信群裡常聽到同行傳來消息:“某某路段嚴查,保不了車了。”“保不了車”的原因,就是哈爾濱市針對“瘋狂大貨車保護傘”展開了查處行動。在哈爾濱嚴查事件之後,記者跟隨拉煤的貨車司機李國一路暗訪發現,一輛超載50餘噸的煤車,從鶴崗出發,跨越四省多地後,順利到達河北。深諳各地路況的司機要麼刻意躲著交警,要麼靠當地“保車人”過卡,一路暢行。

所謂的“保車人”,是在監管與被監管人之間,充當利益掮客的角色,一邊替大貨車司機“拿錢消災”,一邊替有關部門“謀求生意”,自己從中獲取一本萬利的佣金。但問題在於,公共安全、道路壽命、法律權威和社會秩序,又靠什麼來保障和維護?

貨車超載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行為,公安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貨車雖然只佔機動車保有量的8%,但導致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卻佔28%。也正是如此,在歷年兩會上,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議“將貨運車輛超載、超速的問題納入危險駕駛罪的範疇”。

貨車超載行為的泛濫固有客觀因素,比如物流成本過高收益過低,微利甚至虧本的風險太大,讓貨車行業有強烈的違法衝動。原本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降低過路費、提高單價、對生產廠家樣車設計、測試、定型的嚴格把關,將汽車改裝行為納入法律軌道來綜合解決,讓營運獲利有一個合理的空間。不過,由於有違法行為的背書,“暗道”替代則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繼而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超載才能獲利,越超載得多獲利的空間越大。由此看來,為超載行為充當保護傘的危害性,不僅在於超載本身帶來的公共安全和公共設施的損毀,而在於踐踏了社會底線,破壞了公共秩序。

治理超載,本質上是對“如何約束失控的權力”的回應,並努力做到“把權力關進籠子”,讓其變得規矩起來。針對個案開展調查並追究責任,可以達到警示和教育作用,但更應據此舉一反三,進行系統性的整治與預防,做好事前、事中、事後各個環節的管控。一方面,要注重收集公眾意見,並把社會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標準,如此才能防微杜漸,避免超載大貨車早已“橫行街頭”,但監管依然渾然不覺;另一方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立足於個案而做到有報必查,對涉案的人員進行嚴管嚴罰和追責問效,才不會助漲違法行為的泛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