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紡織文明 守望當代時尚藝術

華美絕倫的明清織繡、絢麗多彩的少數民族服飾、高貴典雅的蕾絲夾克……在第17屆環東華時尚週期間,本著“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宗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文化自信與文化責任”系列展覽,一場融合了中華傳承、民族合力、中西時尚的服飾“交響樂”在這裡奏響……

一針一線織繡中國傳統文化

唐代對鳥連珠紋錦、元代幾何紋織金錦、明代龍紋妝花緞件料、清代十二章龍袍等珍貴展品……今天開幕的“中國傳統織繡文化展”上,集中展出了著名民間收藏家李雨來先生歷時30餘年精心收藏的107件珍貴傳統織繡展品,展現中國傳統紡織服飾的文化之魂、意境之美、技藝之精。

中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傳統紡織服飾文明,至明清逐漸達到高峰,本次展覽以明清織繡為主,兼溯唐、元織物。“東華擁有全國最好的紡織學科,我希望在它的紡織服飾專業類博物館裡呈現最具代表性、最為精美的傳統織繡展品!”李雨來先生告訴記者,他為這個展覽足足準備了十幾年,此次呈現的展品都是從上千件織繡藏品中精心擷集而成。

據瞭解,李雨來先生從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從事傳統織繡品收藏,藏品數量和品質都相當可觀。此次帶著珍稀織繡藏品回到大學辦公益展覽,他說:“收藏是一個人的事,展覽是面向大眾的,希望借這個機會讓更多的學子和百姓走近傳統織繡,瞭解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織繡文化。”

展品中一件明黃江綢五彩繡十二章龍袍尤為引人注目。龍袍是清代重要的禮儀服飾,它象徵著穿著者的身份和地位。清代服飾制度對龍袍做了嚴格的界定,只有皇帝、皇太子及其後妃們可穿用龍袍,其他人等不得穿用。這件龍袍十二章紋,按照服飾制度應為皇帝所穿用,為清晚期織繡品,品相良好,款式為圓領大襟箭袖開衩袍,袍上正龍龍首正向,平視前方,龍身盤繞踞坐;行龍龍首側向,輔以海水江崖、五彩祥雲,一種威震天下的王者之氣油然而生。

傳承傳統紡織文明 守望當代時尚藝術

此次展品中還有5件甲冑是首次公開展開,包括有清早期大閱甲、職官甲等鎧甲以及弓箭套、護心鏡等配飾。作為古代的“防彈衣”,甲冑的出現與歷史上頻繁的戰爭有關,一直沿用了數千年。清代甲冑分為閱甲和戰甲,戰甲裡層縫綴金屬甲片,具有防護功能;閱甲一般面料鑲嵌鉚釘,主要功能在於禮儀制度。甲的形制為上衣下裳,肩甲、臂甲、護腰和護肚分別縫綴,胸前懸掛護心鏡。下裳分為左右兩片,便於騎射。

傳承傳統紡織文明 守望當代時尚藝術

我國作為絲綢大國,織繡歷史十分悠久。聯合策展人李曉君老師表示:“織與繡是我國古代傳統手工藝的代表之一,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存下許多珍品。”中國傳統織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新時代中國時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歷史底蘊。

民族服飾講述多彩民族故事

56個民族56枝花,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服飾除了最基本的蔽體保暖功能之外,還反映出各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技藝・記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服飾展”將於4月25日開幕,將展出侗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彝族、壯族、黎族和水族服裝服飾和織繡面料,共計40餘件展品。結合西南少數民族田野考察的圖片、文字資料以及校內相關研究成果,為觀眾描繪出一幅五彩斑斕、流光溢彩的民族服飾畫卷。

“這件牯臟衣是苗家在過牯臓節時,苗族牯臓首領在節日中穿著的盛裝,是作為宗教儀式中的特殊形式而傳承下來的古老苗族服裝。”本次展覽聯合策展人李蘇琴指著一件看似稍顯陳舊的服飾告訴記者,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但是服飾同樣會“說話”,通過款式和紋飾等特殊“語言”,講述著苗族古老而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件牯臓服由上衣和飄帶兩部分組成,衣服形制獨特,無領衣、衣身平直、開襟無扣、兩側及袖下不加縫合,袖身正面由藍靛染亮布縫製,衣身繡滿紋飾,有自然界的日月星辰紋、花鳥蟲草紋,蘊含著萬物有靈的觀念和自古傳承的特殊含義,體現出古樸神秘的氣息。

傳承傳統紡織文明 守望當代時尚藝術

廣袤的祖國大地上,各民族的文化化為紋樣、色彩與技藝,將古老的神話傳說、民俗風情等縫進了民族服飾中。不同於以往大家對民族服飾華麗絕美的認知,這次的展覽中不少民族服飾以其最本真、最樸素的面貌示人,為了蒐集這些少數民族服飾實物展品,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足跡遍佈雲南、貴州、廣西、海南等地,對民族服飾進行系統性數據採集、分析並專題研究,瞭解少數民族服飾背後的故事,挖掘不同民族各自鮮明獨特的文化內涵,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傳承傳統紡織文明 守望當代時尚藝術

要給觀眾客觀地呈現最原始和本真的民族服飾。伴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演進,諸多民族傳統服飾正在被批量的、工業化生產出的服裝所替代而逐漸邊緣化。作為高校博物館,我們希望從尊重的角度去關注各民族自生的服飾文化傳承與發展。

百年蕾絲共話中外時尚藝術

2016年,我校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收藏的33套海派旗袍精品首次亮相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彰顯“中國神韻”,今年,愛丁堡大學攜百年蕾絲亮相環東華時尚週展現“西方氣質”,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服飾為媒,架起了中西方時尚文化融通的橋樑。

作為“文化自信與文化責任”系列展覽之一,“百年蕾絲,設計之美”展覽於20號開幕,本次展覽是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與英國愛丁堡大學合作,首次採用中外聯合策展團隊的形式,為大家呈現來自大洋彼岸的蕾絲時尚藝術。期待通過本次展覽,聯結東西方時尚藝術,促進彼此文化交流與創新,為國際服飾時尚文化交流、中華民族的文化強國建設和上海時尚之都建設添磚加瓦,為創造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傳承傳統紡織文明 守望當代時尚藝術

這是一個“小而美”的展覽,規模大不卻非常精緻,展覽以西方蕾絲的歷史與創新為主線,內容有當代蕾絲面料、蕾絲創意服飾、西方蕾絲服飾肖像畫以及蕾絲髮展史。開展四天來吸引了不少觀眾,尤其是展覽中美麗的蕾絲夾克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柔美纖細的蕾絲遇上帥氣硬朗的夾克,會碰撞出怎樣的時尚火花?本次展覽的英方策展人、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時尚學部主任MalBurkinshaw告訴記者,2014年他參觀上海的紡織品和服飾博物館,中國傳統服飾精湛的細節和工藝讓他印象深刻,蕾絲夾克的創意在他腦中萌發,最終耗時1300多個小時打造了這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創意蕾絲夾克。

值得一提的是,蘇格蘭國家肖像藝術館的圖像授權與合作、SophieHallette蕾絲工坊的協助和支持,讓本次展覽更加豐富多彩。展覽將持續到6月30日。

據悉,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個全面綜合反映中國紡織服飾歷史文化和科技知識的博物館,是東華大學注重內涵建設、努力傳承和發揚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履行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不僅承擔著普及和提高社會紡織服飾科學文化知識的功能,還積極對接社會服務,承擔起傳統紡織文明傳承者和當代時尚藝術守望者的責任。近年來舉辦了“愛丁堡藝術節·上海季:海派旗袍的歷史與創新”、“亦圓亦方-陳聞藝術與時尚展”、“中國夢:花好月圓——當代中國風格時尚設計大展”、“上海摩登——近現代海派服飾時尚展”、“清朝閨秀服飾展”等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展覽。

作為本次系列展覽的總策展人,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和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主任卞向陽教授強調,此次“文化自信與文化責任”系列展覽,立足於中國優秀傳統服飾文化,引進西方優秀設計,為新時代具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中國時尚文化自信建立和上海時尚之都建設,貢獻東華大學和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應盡的文化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