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投名狀》中,爲什麼龐清雲要將蘇州城中的士兵統統殺掉而不把他們放掉?

Seven_樂樂


《投名狀》中,龐青雲殺死蘇州城5000太平軍。在電影中,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缺糧。

在中國古代有句俗話“有糧好聚兵”,所以如果沒有糧食很可能會引發軍隊的譁變。在電影中,龐青雲的人馬都需要向其他人“賒欠”軍糧,哪有多餘的糧食來養活這多出來的5000人。為了防止投降的太平軍將士復叛,以至於連累龐青雲的“烏紗帽”,所以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屠殺。畢竟,作為“叛軍”的太平軍,對於清廷而言,死活都無所謂。所以,龐青雲才會如此有恃無恐。

其實,龐青雲的蘇州殺俘,原型是當年李鴻章的蘇州殺俘。公元1863年,李鴻章的淮軍對蘇州城的攻擊日益強烈。原本駐守在蘇州城的李秀成已經被調到天京,主持蘇州城防禦工作的是慕王譚紹光。而城防主力則是以納王郜永寬為首的“四王四主將”。這8人看出了太平天國大廈將傾,於是與李鴻章派來的招降代表程學啟見面,並同意了獻城投降。

1863年12月4日,就在慕王譚紹光召開的軍事會議上,這8個人動手殺死了譚紹光,並且屠殺了近1000餘人的來自兩廣的“老兄弟”。在郜永寬等人打開城門,並將譚紹光的首級交給李鴻章之後,李鴻章率領淮軍進城了。就在此時,新問題產生了。這“四王四主將”踢出了三點要求:第一,“受翎不剃髮”;第二,保留部隊兩萬人並據守半個蘇州城;第三,保奏他們為總兵官。李鴻章不同意。對此不能接受的李鴻章,當日就動了殺機,將這8人全部殺死,並對城內的太平軍展開屠殺。只是死者有多少,並沒有詳細的數字。

其實,這裡有個問題比較奇怪。為何郜永寬等人為何不在投降之前踢出條件,眼見利用價值越來越弱,才踢出咳咳的條件呢?或許這就是李鴻章為了殺他們找的藉口。畢竟,在太平天國後期,所謂的王也好,主將也罷,不過是一處處擁兵自重的實力派。名義上有太平天國的王爵,暗地裡又和清軍進行勾結。比如安徽的苗沛霖領受了太平天國的奏王,但是卻最終出賣了英王陳玉成。所以,李鴻章對於這些大大小的騎牆軍閥並不信任,於是只好將其殺死,避免出現其他變故。畢竟,這8人,統帥的軍隊達到2萬餘人,真要鬧僵起來,必然會是一場超級風暴。

所以,四王四主將的頭顱,成為了李鴻章的向清廷表明忠心的“投名狀”,與所謂“長毛”決裂,而且完完全全效忠清廷。


潞州節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是電影還是真實歷史。

電影裡面,很簡單,沒糧食。

當時軍糧供應嚴重不足,如果供應給蘇州城內的降兵,龐青雲就不能繼續搶功攻打南京。

龐青雲本來就是利用所有人為了自己功名利祿,最終目的就是佔領南京。此時當然六親不認,將降兵殺光,只是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而已。

真實歷史就是李鴻章在蘇州殺降兵。

原因如下:

第一,對太平軍不信任

太平軍假投降並不是第一次,而當時太平軍將領提出要保留部隊的完整性。

資料記載:八王5日下午16時之後提出要求,他們讓程學啟轉告李鴻章,要求添立二十營(一萬多人)、奏保副將以上官職。

當時蘇州太平軍還有約2萬多人,而淮軍圍城的也不過4萬人而已。

留著這樣一支不可靠的部隊,對李鴻章是個很大的威脅。

第二,不願意給錢給官耍賴

當時淮軍的軍餉很緊張,主要依靠上海地區的供應。

但之前淮軍數量只有一二萬人,供應還是湊合的。

此時淮軍已經增加到七八萬,軍餉開銷很大,逐步堅持不住,李鴻章為此焦頭爛額。

但之前騙蘇州太平軍將領投降,開了很多空頭支票,許諾給大量軍餉,還許諾太平軍投降的八個王都可以當官,現在無法兌現。


既然兌現不了,乾脆殺人滅口,直接耍賴。

反正李鴻章有朝廷支持,蘇州丟了以後南京也危在旦夕,可以不用考慮後果。

唯一隻需要搞定中間人,常勝軍領袖洋鬼子戈登就行了。

第三,朝廷暗中鼓勵

總體來說,慈禧對於太平軍極為痛恨,是很希望將他們殺光的。

之前湘軍曾經多次進行屠城,朝廷均沒有干涉,裝作看不見。

相反,淮軍的軍紀較好,主要是他們的舉動多在洋人監視下,除了上海的各路神仙,還有協同作戰的戈登在內的大批洋人官兵,不能亂來。

但李鴻章心裡清楚,即便他屠城,慈禧也是絕對舉雙手雙腳支持的,所以毫無顧慮。

事實也是如此,慈禧並沒有因為蘇州事件對李鴻章進行任何處分,反而還幫助他搞定了憤怒的戈登。

史料記載,對於戈登因為降兵被殺的憤怒,李鴻章和慈禧都不以為然:在李鴻章看來,戈登是婦人之仁“煦煦婦人之仁,脅令收撫,稍一濡忍,變生肘腋”。慈禧也認為戈登不知道屠殺的意義“不知此中權衡自有一定之理”。


薩沙


因為滿清的士兵,尤其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仍然代表著腐朽、破落的舊觀念,那就是殺光一切造反的人是最簡單、最省事、維持穩定最好的方式,是王道。

首先說曾國藩,這一個被某些人拔高成聖人的,實際上是一個出名的劊子手。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時,曾國藩痛心疾首,認為朝廷“數十年來該殺不殺之人太甚以致今日之頹勢”,也就是說曾國藩認為就算是未有起義爆發時候,也應該有事沒事把“刁民們”割韭菜一樣殺光,而在九江、安慶、武昌、南京等地,曾國藩的湘軍所到之處,更是執行比100年後日本人還殘忍的三光政策。

“雞犬不聞三千里”

“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

“城內自偽宮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

“萬室焚燒,百物蕩盡,而貢院倖存”,

“自五代 以來,生靈塗炭,殆無愈於今日。”

“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 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可以說曾國藩是近代史以來中國最反人類最殘暴的軍隊。

回到電影中,龐青雲的原型是同治九年(1870年)被刺殺的兩江總督馬新貽,但是,比如蘇州殺降得實施者就不是馬新貽,而是晚晴所謂“名臣”李鴻章。

李鴻章此人殺人更是嫻熟老手,蘇州之戰,李鴻章的淮軍在戈登的“常勝軍”配合下,多次圍攻蘇州。最終,

守城的太平軍納王郜雲官喪失抵抗意志,試探向淮軍投降。

郜雲官認為為戈登最講信用,便通過他居間做保。郜雲官出城會見戈登,承諾獻城,戈登也信誓旦旦地向納王親口保證其生命安全。於是郜雲官回城後殺死譚紹光,帶太平軍放下武器投降滿清。

不料城陷兩天後,李鴻章認為太平軍歸降沒啥意義,不如殺光了事,淮軍對著數萬放下武器的太平軍大肆屠殺。郜雲官兒子等人逃到戈登駐地,跪求庇護,哭訴父親已人頭落地!

聽到消息的戈登暴跳如雷,認為這是對他的信用人格的侮辱,暴怒的戈登拿著手槍到處找李鴻章算賬,揚言如果滿清不好好解決,他就把蘇州交還給太平軍,甚至帶著常勝軍加入太平軍。

最終赫德作為中間人,調停了戈登同李鴻章,李鴻章假惺惺的向戈登道歉,說這是不得以而為之的事。

最終,李鴻章憑藉滾滾人頭,逐漸位極人臣。而殺降屠城,也成了某些人眼裡李中堂的“豐功偉績”


總之,無論是因為糧食短缺、還是價碼談不攏、還是信任度不夠,這種行為,都是應該唾罵的。


鳳嫵一


由於《投名狀》電影中的情節跟歷史有非常大的區別,所以這個問題就只在電影中考慮。龐青雲選擇誅殺蘇州城所有降兵,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已經沒有了收編的本錢,更沒有遣散的資源,最後只能選擇用這種極端方式來殺死蘇州城內的所有太平天國官兵。

事實上,在蘇州之戰勝利後,龐青雲自己也成了強弩之末,正如陸大山所說,蘇州之戰已成死局,攻守雙方都會死。在蘇州之戰的末期,龐青雲已經沒有了再打下去的本錢,九個月的圍城已經耗光了山字營所有的資源,擺在龐青雲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撤退,二是繼續打下去,但這兩個選擇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1、如果龐青雲選擇撤退,那九個月所付出的代價將得不到任何回報,而背後養精蓄銳,並有著充足糧餉供應的魁字營則會趁虛而入,一舉攻克早就斷糧,並且即將崩潰的蘇州太平軍,拼殺九個月卻得不到任何戰功,原有的糧餉資源又消耗殆盡,龐青雲的山字營恐怕就要就此走向崩潰。

2、龐青雲設法從外部得到糧餉供應,繼續堅持攻克蘇州,但即便如此龐青雲在這一環節也很難得的好處,因為在九個月的圍困戰中,蘇州城早已一無所有,除了數千名需要張嘴吃飯的太平天國將士,龐青雲的軍隊在蘇州很難得到補充,除了一個沒有實際利益的戰功,龐青雲的軍隊讓人很難繼續維繫下去,因此龐青雲只能立刻展開另外一個計劃,就是在拿下蘇州城之後,在最後的糧餉沒有斷絕之前,迅速帶領部隊攻克南京,既得到了剿滅太平天國的最後之功,又可以從經歷戰火程度不深的南京城內獲取戰略資源繼續維繫自己的軍隊。



所以龐青雲只能選擇第二條出路,但是另外一個難題又擺到了龐青雲面前,就是蘇州攻克後剩下的數千太平天國降兵怎麼處理?選擇收編,龐青雲軍隊剩下的糧餉已經不多,自己使用都不夠,又如何補充這數千名太平軍將士!就地遣散,蘇州城原有的物資早就已經耗盡,這隻太平天國軍隊一旦遣散,又吃穿無著,他們只能又重新起來造反,甚至剛剛佔領的蘇州很有可能又會因為他們的造反而失守,別說攻克南京,長達九個月的蘇州之戰的結果很有可能又要付之東流,所以在龐青雲揮軍直指南京之前,處理掉這數千名太平天國官兵是龐青雲的首要任務。

想收編,又沒錢!想遣散,又怕造反!收也不行,送也不行,那就只能有最後一條出路,通過屠殺的方式讓這支軍隊徹底消失,徹底甩開這個累贅和包袱!


遼寧資深球迷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投名狀》是2007年,由著名導演陳可辛,葉偉明導演,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領銜主演的一部電影,內容講述是三個結拜兄弟,從小部隊一步步成長為一方軍閥,而後兄弟內部因為女人,權利,義氣等等原因,起了內訌,最終活下來的大哥龐青雲,又慘死於慈禧太后的暗槍之下!



其中有一個鏡頭,三兄弟帶領大軍,攻克了太平軍佔領的蘇州城,在經過數日的鏖戰後,太平軍投降了,可是在三兄弟帶領部隊進城後,面對5000俘虜,龐青雲命令他們聚集在廣場上面,關閉城中大門,清軍站在城牆上面,對著下面廣場的5000餘手無寸鐵的投降太平軍,搭箭拉弓,慘叫聲咒罵聲痛哭聲一片,簡直是慘絕人寰。最後,一切歸於平靜,唯有城牆上面麻木不仁的清軍士兵,還有廣場上面一地血肉模糊的屍體!

對於龐青雲的大屠殺,二弟趙二虎非常的痛心,憤慨,無奈,因為這5000投降的士兵,正是趙二虎拍著胸脯告訴人家,投降就可以活命,所以人家相信他,才投降的!

然而,他還是沒能保住這5000人,趙二虎是一個光明磊落,有情有義的漢子,此情此景,唯有心灰意冷,無盡的自責!

那麼,龐青雲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糧草不足!

電影中也說了,自己的糧草只夠十日,哪裡還有其他的糧草給別人,所以龐青雲殺了這5000人!

第二:怕這5000人是詐降!

當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可謂是如火如荼,因為都是農民居多,大家一起同心協力,推翻腐敗的清庭,建立起人人平等,安居樂業,有飯吃,有地種的社會,所以響應的人非常多,這5000人,誰也不能保證他們不會反水!所以唯有殺之才能安心!

第三:龐青雲立威!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時候的龐青雲,因為蓮生(趙二虎的妻子,徐靜蕾飾演)的原因,已經視趙二虎為眼中釘了,並且趙二虎在部隊中的威望很高!這對於龐青雲這個外來大哥(部隊中的骨幹大多是趙二虎當土匪時候的手下兄弟。)是個不能忽視的隱患,而龐青雲又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

這5000人是趙二虎勸降的,以自己的信譽人格保證,才說服這些人的,但是龐青雲呢,偏偏就是要殺掉這些人,打臉趙二虎,相信在那一場血腥中,趙二虎是被咒罵最多的,因為在這5000人眼中,趙二虎就是個小人,騙子!

經過這件事後,龐青雲的權威更大,而趙二虎心灰意冷,更加被動!

所以,糧草不足,擔心士兵詐降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立威,徹底的壓制趙二虎!

在這裡面,包含了對情敵的厭恨情緒,對權利的渴望,對資源的強烈佔有慾和支配權!

所以最終,龐青雲害死了趙二虎,而姜午陽發現了大哥龐青雲的真面目,誓死要為二哥報仇,並且在和龐青雲的戰鬥中,大聲怒吼當年三人結拜時所發的誓言,這一聲聲誓言,是在拷問龐青雲的良心!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深圳小哥帶你看深圳


二戰後,佔領日本的美國將領麥克阿瑟對當時的美國總統說:要麼給我糧食,要沒給我子彈。很簡單:給糧食,就能夠讓百廢待興中的日本百姓吃飽飯,他們就不會鬧事;給子彈,就和蘇軍對付日本戰俘一樣,全部殺了,那麼人少了糧食就夠吃了。

投名狀中的龐青雲面對的情況和麥克阿瑟一樣,但是他的上級是清廷,不是美國總統。所以他等不來糧食,等不來糧食那麼龐青雲的信用就會破產,投降的太平軍士兵將會憤怒的發動兵變——橫豎都是個死。

什麼是投名狀?《水滸傳》王倫讓林沖納投名狀:去山下殺個人!這樣,你就成了真正的逃犯,沒有了回頭路,要跟他王倫走到底——哪怕是死路。然而清廷要龐青雲交的投名狀不是殺一個人——而是殺幾千上萬人(太平軍)

其實,在《投名狀》中,清廷並沒有打算讓蘇州城中的太平軍活著;清廷的目的是讓龐青雲去做這件事——殺了,那麼龐青雲就是永遠選擇站在了清廷這一邊,殺降後,龐青雲也必須依賴清廷,否則自己就會被清廷的對立者剁了。放掉了太平軍,龐青雲就納不了投名狀;那麼清廷也不會接納龐青雲。

很明顯,龐青雲沒有那麼高的道德水平,他也不打算犧牲自己的利益去保全這些投降士兵。

很可惜,龐青雲不是麥克阿瑟,龐青雲就是要納投名狀——這些士兵就是。林沖開始不肯殺無辜路人,王倫始終不讓林沖入夥。龐青雲也一樣,他就是水滸傳裡的林沖,而清廷就是王倫。他投靠王倫者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在清廷的那種體制下,曾國藩、李鴻章尚且是清廷的棋子,無用即可棄之。更何況一個小小的龐青雲。


嘟嘟讀讀


電影《投名狀》中,龐清雲殺掉蘇州投降的士兵雖說殘忍了點,但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缺糧.這個原因導致龐清雲不會救投降的士兵.當時龐清雲只借到大約4000人十天的糧食,並且龐清雲還要在十天內攻打南京,而投降士兵大約也有4000人,還加上城中百姓,所以龐清雲放棄了這些士兵.

其二,信念.龐清雲一直的信念是解救百姓,讓普通大眾能生活的好點,這也是這角色在電影裡一直貫穿的信念.同時也是為什麼龐清雲不放掉這些士兵而選者殺他們.原因大概是:

一,放掉這些士兵容易,可遭殃的是百姓.為什麼?其實也簡單,電影裡也有說,他們放下武器是百姓,拿起武器是兵.而他們本來就是兵,再受飢餓威脅的話,有可能就會變成匪,燒殺搶掠肯定的,畢竟餓了這麼多天,受苦的是更多的百姓.所以不能放.

二,如果放掉這些士兵,也許會導致攻打南京的難度.從電影可以看出,這些士兵不願收編,這也說明有些士兵還是有可能去逃奔南京或者報信或者出現一些意外.而南京城有一百多萬的百姓,權衡之下,肯定不會放掉這些士兵.這點不用懷疑,龐清雲做得出,他為百姓殺了二弟(二虎),弄得兄弟相殘.可見他對自己心中的信念的堅持.

其三,朝廷的壓力.電影裡他每攻打一城,都會由魁字軍來接手,魁字軍也不會放過這些士兵.如果不殺且有可能還會成為朝廷官員手中的把柄,不利於他心中的信念.前面我說過,他是個為了自己心中那個信念不顧一切的人.

最後說下,《投名狀》是改編"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因此龐青雲原型是馬新貽,據中二虎原型是曹二虎,老三原型是張汶祥.但由於流傳版本太多,所以稱為奇案.


意馬平巛


這個問題問的好,但是很多答主只回答了前半部分,就是龐青雲殺死了蘇州城的降兵,這個問題電影也有所交代,那就是糧草有限,那麼,龐青雲真的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願意納降蘇州城的士兵嗎?龐青雲的糧草雖然只有十天,多了4000士兵也就變成了五天,但是8000士兵的戰力攻打南京城不是更容易!

深思一下我們會發現,龐青雲不接受蘇州士兵的投降還有一些原因,試想一下,倘若龐青雲同意蘇州城士兵投降,然後帶著這些士兵一起攻打南京城,那麼這些投降的太平輪會拿出全部實力嗎?我想不會的,極有可能和南京城裡的士兵裡應外合圍剿龐青雲的隊伍!

所以蘇州城裡太平軍的首領投降時也是說讓這些太平輪迴家種田,所以問題的重點在於龐青雲為何不放蘇州城的太平軍走?放走無異於放虎歸山,這4000太平軍和南京城兵力合併對於龐青雲威脅巨大,畢竟南京城糧草還是充足的,而龐青雲只有十天的糧草!

所以,無論是納降還是放走都會有產生不良的後果的可能性,即使放走的太平輪不會全部回南京,一部分兵力回到南京對於龐青雲也是極大的威脅,作為久經沙場的龐青雲怎會不懂這些,所以殺死所有蘇州城投降的太平輪從兵法上講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都知道《投名狀》是根據歷史事件改編,在,1863年李鴻章帶兵攻打蘇州城,而蘇州城內部將領不和睦,太平輪蘇州城首領譚紹光和下屬郜永寬素來不和,在蘇州城被李鴻章圍困之際,郜永寬便積極聯繫李鴻章,隨後郜永寬殺死譚紹光投降於李鴻章!

而李鴻章的手下程學啟發現太平輪依然保持戒備,而且沒有留辮子,郜永寬以“請辭”威脅李鴻章下決策,最終李鴻章將投降的太平輪全部殺死!

類似的事件在歷史上也有,都是防止降兵再起禍端,而類似事件的降兵數量都比較大,正因為降兵數量較大才會有隱患,倘若投降的兵力和對方相差懸殊也不存在威脅,也就不會有屠殺降兵的事情發生!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覺得不錯的關注我呢?


草根說電影


《投名狀》是一部極為精彩戰爭題材電影,據說李連杰當時的片酬就達到了一個億。雖然當時的票房不盡人意,但是卻斬獲了多項大獎。



電影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龐青雲在蘇州殺降,場面極為殘忍震撼。城下滿是投降的太平軍士兵,他們手無寸鐵,但是立在城牆之上的龐青雲卻下令將他們全部射殺。

電影中殺降的原因龐青雲說的很清楚,他們根本沒有多餘的糧食供給投降的太平軍,而一旦糧食斷絕,這些投降的士兵又會拿起刀劍和自己作對,為了防止他們降而復叛,所以龐青雲狠心下令處決了城中投降的5000太平軍。



蘇州屠城歷史原型

實際上蘇州屠城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在太平天國後期,李鴻章的淮軍圍困蘇州城,這時太平軍和清軍經過了幾次大戰,李秀成認為蘇州城早晚必然丟失,所以便提前撤退回了南京。



留下來的譚紹光部隊決定和蘇州城共存亡,但是無奈遭到了郜永寬等八人的背叛,被殺身亡。在郜永寬等八人殺死譚紹光後便投降了李鴻章的部隊。

這時李鴻章順利的進入了蘇州城之中,但是李鴻章在進入蘇州城的第二天便設計殺死了郜永寬等八人,之後開始了瘋狂的殺降屠城行動,具體殺降的人數已經無法考證,一般認為不會低於兩萬人。



蘇州殺降原因

太平軍的投誠真假難辨

郜永寬為首的八降將投降以後,一直控制著大半個蘇州城,並且要求立二十營,佔領除去東門之外的所有蘇州城,為此在蘇州城中各處設立了關卡。

除此之外,郜永寬為首的八降將要求朝廷“奏保總兵、副將實職,並且需要指明何省何任。”



對於李鴻章來說,種種的跡象表明太平軍非真心投誠。而且李鴻章聯想到弟弟李鶴章在太倉受降時,因為太平軍詐降而腿部中彈。

所以在這種投誠真假未辨的情況下,李鴻章決定設下鴻門宴,殺了郜永寬等八降將。



朝廷不希望李鴻章做大

實際上清政府限制了李鴻章淮軍的軍餉,如果蘇州城中數萬太平軍投降李鴻章,顯然對於清政府是一個更大的麻煩。

當時蘇州城剛剛經歷了大戰,城中百姓衣食無著,一旦朝廷沒有糧食發放給這些太平軍,必然會引起新一輪的暴亂。



綜合來看,太平軍投誠真假難辨,朝廷對於李鴻章有諸多限制。而且李鴻章的部隊數量不是很多,根本無法完全管理太平軍投降的軍隊,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最後導致了李鴻章決定殺降。


我是越關


放掉?那可是5000多人,是一個非常大的隊伍,如果把他們放掉,他們可能會再次聚集和龐青雲的隊伍打仗,那這樣的後果是非常危險的。與其有一點風險來給自己增加5000多人的競爭對手,還不如直接殺掉以免後患。

慈不掌兵,龐青雲的做法雖然看起來非常的殘忍,也深深的傷痛了兄弟的心,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龐青雲的做法是最有利的,也是最現實的。趙二虎(劉德華飾)的初衷是把他們招下來,但是龐青雲並不同意,其中最關鍵的原因還在於人心,龐青雲怕他們會詐降。其次就在於糧食,原本就不多,又有5000多人,糧食根本不夠,所以只能出此下策。
在電影中,龐青雲是一個比較多疑的人,在經歷過被騙失望之後,他對別人有的來自於近乎本能的不信任,甚至於對自己的結拜兄弟也有所隱瞞,更不要說和自己打了幾年仗的敵人,他從內心深處就不會相信他們,就不會接受他們的投降,在一開始他答應趙二虎也是出於軍事上的欺騙,沒有真正的考慮過招收他們。


第二個原因就在於糧食。蘇州城裡面之所以答應投降就在於沒有糧食了,已經沒有了繼續抗爭下去的資本,所以他們選擇將命運交付給趙二虎,但是對於城外的人們來說糧食同樣緊張,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所以對於這5000多張嘴也是沒有多餘的,只能夠按照最現實的做法來做。

所以龐青雲選擇殺掉蘇州城的降將也是對現實的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