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不應該爲了掙錢選擇舍下孩子、遠離家鄉外出打工?

花捲默默


很多城裡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天天談什麼學習、自我提升、思維躍遷,號召可能連字都不認識的農民兄弟利用互聯網賺錢,這就是說話不負責。

誰不想和孩子在一起,誰不想多賺錢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即使今天累死了,也不一定能如常所願啊,在外面打工的人都是吃得起苦的,賺錢討生活不容易,思念之苦,離鄉之孤獨,哪一樣容易?

各人有各人的命,人生困難重重,說穿了,都是無奈啊。

我採訪了一些身邊的打工的人,有的話,聽得我直掉眼淚。

1、誰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帶身邊,可外面學費比家裡貴幾倍,哪裡讀得起?公辦學校去得去嗎?私校學費交得起嗎?人生總是有遺憾的,量力而行吧。

2、之前孩子小,我一人出門掙錢養家,有一回我姐帶著外甥來家,兩小孩玩得不亦樂乎,中間我姐夫來了,外甥拉著姐夫的手對我女兒說:桐妹,你看這是我爸爸。女兒瞬間安靜了,一個人躲著不說話,後來老婆問她怎麼了?她說要爸爸。

3、剛回家幾天又出來了,兩個上幼兒園的寶寶放學回到家找不到爸爸媽媽,哭了,好心疼。

4、誰都想不打工,誰不想把孩子了,父母照顧好呢,問題是條件,誰願意提供給我們這些打工一族,現在的義務教育比以前收費更貴,誰管?外面的公辦學校,想進就能能進嗎?還是條件,社保,有的地方要求有房產,幾個打工的能在,北上廣深能買得起房。

5、我今天剛離開孩子,凌晨五點半起來,小孩也醒來了,看到我走就哇哇的哭了,孩子媽前天先離開的,哭的更慘,沒辦法啊,明年還是想盡量自己帶吧。

看到最後一條,我真的哭了。

我是職場達人傅一聲,順風說故事,反手講道理,不定時扎一刀,歡迎您的關注。

傅一聲


如果我們現在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那父母不應該為了掙錢而捨下他們,去到城市打拼,每到過年的時候如同外人一樣出現一次,然後又匆匆離開。

孩子在1到10歲的時候,是他們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每時每刻都會對這個世界進行發問,他們想更加了解這個世界,他們想知道這個世界的運行法則,如果其父母在他們多次需要的時候,次次缺席,那就會導致他們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試想一個次次碰壁的孩子,又怎麼會對這個世界報以好奇和期待呢?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和他們的爺爺奶奶度過童年,條件更差的,有可能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乾脆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們都在說,三年就會產生代溝,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代溝的距離和深度,當然不言而喻。

所以你說父母該不該外出打工?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當然不應該!

但中國的城鄉差距已經大到你無法想象的地步,在農村,你一無資本,二無關係,三無知識技能,四不知道如果積累財產,單單靠幫人打工或者種田賺來的收入,根本不可能維繫一家幾口的支出。

而城市有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因為這個缺口大,所以它的購買力高,很多農村出來的父母,都是在城市的底層,通過出售廉價的勞動力來獲取工資,他們畢生所願,就是能夠讓自己的子女,不要再走他們的老路。

在賺取工資和陪伴子女這兩個選項中,農村出來的父母,真的不能兩全其美,他們只能選擇一項。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上有句話:人生困難重重。

真的是這樣子的。


曾少賢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在自己身邊成長要好很多,因為爺爺奶奶帶小孩的方法會跟年輕人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每家孩子都少,老人家會過分寵愛孩子,捨不得打捨不得罵,而現在孩子脾氣都大,慣壞了孩子將來大了很難糾正過來,他們對孩子較父母要溺愛得多,易造成孩子獨立性差、嬌氣等不良習慣。孩子不在父母身邊成長容易帶來的問題: 1沒有安全感。感覺沒有什麼人是能一直陪著我的,就算父母過年呆在家,我還是做好他們下一刻就走的準備。因為這十幾年來每次送他們走我都得難受好幾天,我不願意再這樣。 2沉默寡言。因為父母不在家,別人不會記得你還是個孩子。多說多錯,不如不說。 3被害意識強烈。小時候太單純了,別人說啥我都信,以至於被大人朋友鄰居戲弄了很多次,上過很多當,哭了很多場,才學會以牙還牙。 4習慣孤獨,很多時候我都是一個人,一個人畫畫,捉蝴蝶,看螞蟻,做作業,看天,做夢。

一個孩子教育得怎樣跟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的關係,以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都密切相連。

父親和母親的教養方式、人格特點、以及緩解壓力的能力都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如果這些方面都比較好,孩子也不會出太大的差錯,也會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孫凌


我們整個村子都是“二叔”的傳說,但我從沒見過我二叔。

他在我出生之前就去打工了,聽說賺了不少錢,羨煞我們整個村子的男女老少。
很多年輕人蠢蠢欲動,再也不願意做農活。
我不記得具體的時間,大概我還沒上學的時候,我爸也外出追隨二叔,近水樓臺先得月,我爸就跟著我二叔混,我感覺挺自豪。
模糊記得我媽跟我說,你爸出去了,要很久才回來。就像每一次他去喝喜酒都不帶我,讓我在家和媽媽在一塊,我以為他這次也是。
我媽說不是。
後來我就一天、兩天......很多天沒有見到我父親。我都忘記了他什麼模樣。
大概半年後,我媽把我送到外婆家,她也追隨父親去了。
外婆外公很疼我,但是我很想我媽,很想我爸。
一年級的時候我做了一件讓外公外婆很擔心的事情,那天我沒有去上學,而是一個人獨自走回自己的家去看看,我想我媽是不是在家而不是跟著父親去了。
晚上,我沒見到我媽,也回不來外婆家。我就在家門口的石頭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我摘了自己家樹上的果子塞滿書包回到了外婆家。
我看到了舅舅,大舅舅是小學校長,聽外婆說找不到我,於是舅舅也趕來了。我被捱罵,我很害怕舅舅,他很嚴厲,我在學校都躲著他,不敢去他家吃飯。
他問我去幹嘛了,我說我回家摘果子了。我就把書包裡的果子給他看,他還罵我.......
往事不堪回首。好在後來我父母把我接出去了,彌補了心理上的空缺。
其實留守兒童真正的問題在於心理問題,父母把我留在外婆家的那段日子雖然不算是很長,但它在一個小孩子的心理時間上很漫長。
我的弟弟和我經歷相同的處境,他現在還有點自閉傾向,不喜歡與人交流,我想這和小時候的那段經歷不無相關。
我想說,農村家長為了生計而外出打工無可厚非,但是不能忽略了小孩子的教育問題和心理問題,他們會孤獨、需要陪伴,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父母的作用。
根基穩下來就趕緊把孩子接到身邊去,據我所知,很多家長不把還在接出去是因為害怕麻煩,把還在丟給孃家或者讓爺爺奶奶帶這樣就可以一身輕鬆。
我想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白詩詩


春節過後,打工大軍又開始了背井離鄉的打工生活。他們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更遠離自己深愛的孩子。家長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拼搏為孩子贏得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環境。

最長情的告白是陪伴,但是父母不得不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離開家人。我相信任何一個父母都不願意遠離親人、孩子.又有多少留守兒童每年與父母團聚的時光短而又短。他們期盼的不是每年父母帶回來的新年禮物而是可以更多的陪伴。

問題中的應不應該顯得格外生硬。如果家長在孩子身邊就可以提供好的生活條件,誰也不願意背井離鄉;或許他們所處的城市沒有更好的工作環境供應支撐家庭的開銷;或許外面的工作機會可以讓家裡的老人、孩子吃的,住的更優越一些。這一部分的打工仔面對的是無法平復的辛酸與寂寞,不僅僅是舍與不捨。這是無法逃避的社會現實。

物質基礎是身心成長的基本條件,家人如果食不果腹如何成長、怎麼學習?這才有了無數的流動大軍即使與親人遠隔千里,不得不開始背井離鄉的打工經歷。現在的網絡非常發達,無論父母是因為什麼原因離開,無論地域有多遠,都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外出並不是卸下作為父母的擔子與責任。經常的交流、溝通、關愛、教育仍然是父母的義務,這一點任何人都無法取代。孩子們或許不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為,更不願意每年與父母短短的一聚。如果條件允許儘量不要遠離,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家長也要付出更多的關愛!不要讓留守兒童變成問題兒童、網癮兒童,即使家長帶著更多的錢回家還是會留遺憾。


無憂精英網


我主張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不得不背井離鄉打工,然而,在孩子的世界裡,她們多希望爸爸媽媽能陪在自己身邊。

思敏家每年都會組織一次【時尚禮儀 溫暖童心】的活動,每次看到孩子們被留守在家,渴望爸媽回家的落寞表情,我都會感到深深的難過。

如果必須外出打工,我希望家長能帶著孩子,至少每天下班後可以陪在孩子身邊。

再有,孩子在身邊,家長有更好的動力用心工作,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我特別欣賞的一位同事,每天陪女兒一起學英語、讀書、練瑜伽,孩子很快樂,很崇拜自己的媽媽,因此很努力,很懂事。因為媽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看到了鏡子裡的自己,就知道自己可以怎樣做,心裡有了底氣,生命有了力量。

家長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習慣,不需要要求孩子,就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並不是說家長一定要多優秀,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為人父母的義務。

再來,放下孩子外出打工,目的是什麼?掙錢,為孩子。很多家長,常年在外,把孩子託付給長輩,孩子長大了,家長的經濟水平也不錯了,這時候,回過頭來想和孩子建立關係,已經太晚。

無論是親情,還是職場,關係不是一兩天就建立的,需要長期用心經營。若你有孩子,請在他還小的時候陪在他身邊,不要拋下他。若你有事業,請用心經營不要放棄,記住初心,努力進取。


周思敏



那麼作為一個從留守兒童過來的成年人,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我今年21歲,在我的記憶裡,家裡人很少團聚在一起,哪怕過年,也或多或少有一些事情,說實話,我怨過,恨過,甚至有一段時間我都不願意理我的爸媽,因為我覺得她們自私,生了我們又不養,只想著掙錢,既然這樣還要我們幹嘛?



我們家從來沒有拍過一張全家福,因為爸媽沒時間。而過年是我最期待又最不願意過的時候,期待因為我可以見到我爸媽了,不願意過是因為短暫的見面我們又要分開了。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埋怨,不解,好像在一夕之間全部不在了,我突然間理解了我的父母,甚至我開始心疼她們,因為我知道沒人願意離鄉背井出去吃苦受累,那個人不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就像我們想念她們一樣,她們也會想念我們甚至更甚,只不過我們可以哭,可以鬧,但是她們不可以,她們只能忍著,忍受工作,忍受孩子的不理解,我突然覺得她們很可憐,因為沒人理解她們。



社會上有很多人批評她們,說她們為了錢捨棄了孩子,但是回頭想想,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離開家外出受苦呢?所以,我今天在這裡就是想說,今天你在這裡問這個問題,我卻無法明確回答,因為我的心裡當然不希望爸媽離家外出,但是如果都在家裡種地,我們又該如果生活呢?別說讀書了,我們恐怕連基本生活都過不下去吧!



大家都呼籲關愛留守兒童,其實不如關愛農村,現在物價都在上漲,唯獨農產品價格低的可憐,既然不想再有留守兒童不如從根本解決。而關於本題答案,我想說,我們情願做留守兒童,我們也不願意讀不起書,上不起學。因為這是時代所迫,我們別無選擇。所以請不要再批評我們的父母了,因為她們才是真正的辛苦。



我就要他們在一起


我從小是生長在農村的,但我算很幸運的一個,我的童年是有父母陪伴的完整童年,從未讓爺爺奶奶輩帶過我。我小時候讀書身邊一大半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長期的留守兒童會出現兩種極端狀態:一種就是學習特別刻苦,很獨立,懂事,小小年紀就能當家立事的本領,但是性格相對內斂或者自尊性極強;另一種就是特別調皮,學習極差,打架鬧事,並且早熟,比同齡人提前有早戀傾向。

其實這兩種都不是孩子該有的健全性格,第一種雖然努力學習,但是總是帶著憂鬱,過早操心大人該操心的事,失去了孩子的童真與快樂時光。第二種就更不用說了,很多問題少年就是這樣來的。

這是為什麼?都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然而一個沒有啟蒙老師的課堂終究是不完整的。孩子的心靈永遠是迷茫空洞加缺失安全感的,在農村很多孩子從一記事就是沒有父母陪伴的,不要怪他們不好好學習,

不要怪他們調皮搗蛋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在沒有成年之前,大部分的孩子根本就沒有自律能力和成熟的判斷力、價值觀。遇到問題,跟自己年邁甚至大字都不識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能怎麼交流?

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

還記得曾經一位很火的明星在被問到為什麼突然近幾年淡出公眾視野,他回答說在家陪孩子,因為作為一個父親,缺失了孩子這一段時光,你就再也體會不到換尿布,接送孩子上學,看著孩子一點點的變化,長高……孩子的每個階段每一次僅有一次,錯不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體會到了。

多少農村外出務工的父母過年回到家,孩子都不叫爸爸媽媽,也不願意跟著父母睡覺,甚至喊不出口“爸爸、媽媽” 。這種畫面無論是在影視劇裡還是現實中都見過,自然是痛心的,對於貧困鄉村的父母來說飽含太多無奈,孩子飽含無辜。對父母而言,不出去打工賺錢就養不活這一大家子人,改善不了家庭條件。對孩子而言,既然不能陪伴,給不了我完整的童年,為何要生下我?

在我第一段中描述的那種留守兒童情況是十年前我家鄉的狀況,現在其實也是有好轉了。

其實十多年前的農村很多家長外出打工我也是稍有些理解的,因為農村條件普遍差,除了種地就是種地,一些傳統的農產作物、養一兩頭豬就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那時候帶著孩子去外地也是很不切合實際,因為對於父母來說對大城市都是陌生的,怎麼能帶著孩子?

但是十多年後的今天,農村已經不再是以前的農村了,這些年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發展,撫平攻堅,精準扶貧,十九大更是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發展正需要年輕人的支持,那些外出務工的父母,奔波這麼多年呢還是不能與家人團聚,那為何不選擇回家呢?在現在的政策形勢下,回家可能有很多賺錢的機會等著你,夠養活老人孩子,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成長環境,比什麼都重要不是嗎?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想說現在網絡時代的到來,孩子可以在網路上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這時候爺爺奶奶輩是沒辦法把控的,特別需要父母的引導,避免孩子將網絡作為生活的導師,沉迷網絡,行成不正確的價值觀。今年上半年就有一新聞報道幾例初高中生接觸某俄羅斯死亡遊戲,出現幾起自殺事件。

近幾年來眾多留守兒童悲劇事件陣痛人心,“安徽望江9歲留守兒童自縊事件”“河南光山縣小學生被砍傷事件”“小學教師強姦學生 多為留守兒童”……真的讓我發自內心的呼喊:如果你有能力養孩子讓他待在你的身邊,那就生!如果現在做不到,那就再等等!


清蒸關耳朵


這個問題是很多農村人的現實問題,也包括我,也許在家陪孩子對於我們農村人來說,是一種奢望,當然也有在家做生意幹活的人,寧願少掙一點,也要在家陪孩子。

但是大部分都是背井離鄉,選擇去那些大城市,因為這樣工資高一點,也可以讓孩子生活的好一點,讓家人生活的好一點,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兩難題,總會讓人有得有失,

我相信每個在外的遊子,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會偷偷的想著那個有老人有孩子的農村老家,農村孩子上學上不好,

其實我們有很大的原因,家裡只有孩子爺爺奶奶,老一輩的學問不高,教不了孩子的學習問題,加上老人溺愛孫子,所以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問題,卻又沒去面對的問題,加上現在物質,兒女婚姻彩禮,如果只在家裡幹活,一輩子有可能也掙不夠孩子的彩禮錢,所以生活有得有失,

在家陪孩子,給不了孩子老人更好的物質,如果出門給不了老人孩子陪伴,不管在家不在家,我們這些做兒女做父母的,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兒女父母。





丹丹生活情感劇


每個遠離孩子在外打工的家長其實都知道不應該扔下孩子外出打工,但是仍然這樣做,只不過是沒有辦法不得不這樣做。


一、家庭經濟困難。

做父母的,誰都想自己的孩子圍繞在身邊,誰也都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將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最好給到孩子,愛孩子的心無論是否有錢都一樣。

那些為了掙錢把孩子扔下的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只不過是沒有辦法而已,與其將孩子帶在身邊受苦,還不如多賺錢讓孩子在家接收好的教育,能夠有一個相對好的生存環境。

不出去打工,在家附近根本找不到合適的能養家餬口的工作,如果勉強將孩子帶在身邊,那必須有一個人不能打工,夫妻雙方有一個人全職照看,這樣的話一個人打工的錢就只夠全家吃喝,哪還指望有節餘呢?這樣也就是失去了打工的意義。

不是迫不得已,誰想丟下孩子不管呢。

二、趁著年輕趕緊賺點錢。

社會進步太快,誰都想趁著年輕加把勁多賺點錢,以防人到中年萬一沒有收入,還要承擔養家餬口的重任,不在年輕時多賺點錢,到老了更加賺不到錢。

所以很多年輕家長只能忍受這一時的分離,為了給日後的生活更多的保障,畢竟他們認為自己沒有過硬的本事,獨特的技術,對待未來還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有錢誰不想把孩子帶在身邊,只有沒錢才會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