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康夫: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为两国搭建了“铁桥”

福田康夫: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为两国搭建了“铁桥”

1982年,邓小平会见到访北京的福田赳夫。(福田康夫事务所提供)

8月12日,中日迎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作为日本政府首脑,福田赳夫与福田康夫两父子分别于1978年和2008年主导了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的两个,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时值条约缔结40周年,近日我刊专访福田康夫前首相。采访中,福田先生向记者介绍了两个政治文件签署的来龙去脉,并对今后的中日关系提出展望。同时,他还分享了今年6月访问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感受,并袒露了“和平东亚”背后的祈盼。

福田康夫: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为两国搭建了“铁桥”

福田康夫前首相在事务所接受我刊记者采访(摄影:陈克)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1978年,您的父亲福田赳夫先生时任日本首相。他是否曾向您讲述当时条约缔结的经过?

福田康夫:1972年日中实现邦交正常化后,很遗憾两国并未马上形成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潮流。邦交正常化意味着日中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但是为推动人员往来和双边贸易等交流合作,两国须在缔结和平条约的基础之上,进行磋商探讨。

福田康夫: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为两国搭建了“铁桥”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右二)欢迎邓小平

用福田赳夫的话说,我们要把“吊桥”改建为“铁桥”。通过日中邦交正常化,两国搭好了“吊桥”,彼此拥有了交流的渠道。但是“吊桥”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行,唯有通过缔结和平条约将“吊桥”升级为“铁桥”,人员与物资等所有层面的交流方能全面活跃起来。当时日本和中国均考虑到与前苏联的外交关系等因素,和平条约缔结谈判迟迟未能取得进展,但是双方缔结和平条约的意愿十分强烈。1978年8月,园田直外务大臣前往北京,并在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上签字。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通过改革开放使经济搭上发展轨道的课题。为此,中国决定在日中之间架起“铁桥”,开启所有领域的交流。中国决心在改革开放的体制之下与世界开展各种交流、贸易往来。邓小平先生以及中国高层在做出这一决断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福田康夫: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为两国搭建了“铁桥”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在东京举行

1978年10月,邓小平先生访日,出席两国政府互换《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自此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当时福田赳夫首相在与邓小平先生的会谈中承诺:日本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全面合作。

互换批准书仪式之后,邓小平先生分别走访了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积极地与经济界人士会面,在确立好经济发展的路线后回国。中国能有今日之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邓小平先生的运筹帷幄。

——30年后的2008年,您出任日本首相。在您任职期间,您与当时的胡锦涛国家主席签署交换了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

福田:我与胡锦涛先生有过非常良好的对话。07年12月末与胡锦涛先生会谈时,关于中国社会、产业的现状,我坦率地表达了我的意见,并就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福田康夫: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为两国搭建了“铁桥”

2008年5月7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东京签署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

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我与胡锦涛先生约定,日本将提供改善能源利用率的经验技术,建立几处环境改善的试点。作为日中两国合作的集大成,08年G20洞爷湖峰会上,中国承诺就环境改善课题与国际社会合作。我与胡锦涛主席缔结了日中第四个政治文件,向世人展现了日中合作为国际社会作贡献的面貌。

——5月上旬,李克强总理访日,宣布中日关系重回正轨。您认为,李克强总理访日最大的成果和意义是什么?

福田:此次李克强总理访日是双方首脑均有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之下促成的。我认为,两国总理通过坦诚交换看法,意识到彼此拥有共识,这实属难能可贵。

日中关系恶化将使周边各国担忧,并有可能将担忧扩散到世界范围。如此一来,亚洲地区的稳定将不复存在,两国关系将成为世界的隐患。因此,日中两国必须长久保持互惠关系。两国有责任让周边各国共同分享日中关系稳定带来的实惠。当今世界从经济规模排序的话,美中日位列前三位。其中,日本和中国同属亚洲。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近几年来,习近平国家主席多次向世界呼吁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您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福田:世界上既有富足的国家,也有孩子们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穷国家。贫困是引发纷争与战争的原因。消除贫困,我们责无旁贷。如今,非洲各国依靠中国援非项目收入水平提高,民众生活安定。我乐见中国将此类经验与影响推广到世界范围。我们应摈弃“独善其身”的想法,分担艰难困苦,合力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我想这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福田康夫: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为两国搭建了“铁桥”

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7届会议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

习近平主席旗帜鲜明,以全人类为目标呼吁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说明中国已经具备将此理念推广至世界范围的实力。按我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构想是互为表里的。“一带一路”不仅仅属于中国,习主席通过“一带一路”给了我们一个目标:将欧亚大陆建成国与国之间稳定构建良好关系的地区。

——6月24日,您访问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写下了“和平东亚”四字。您此次访问的契机是什么?“和平东亚”寄托了您何种祈盼?

福田:我听说南京纪念馆以基于事实的记录为中心更新了出展内容,一直想着要去那走走看看。实际参观过后,我看到馆内展出了许多战争悲惨事件的记录。我认为南京纪念馆是后人们认清、理解、记忆事实真相的地方。基于事实的展品对于日本人而言并没有异样的感觉。南京纪念馆的存在有利于我们日本人谦虚地接受真相,坚定永远不再发动战争的信念。

福田康夫: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为两国搭建了“铁桥”

福田康夫前首相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献花圈

在全球化的当下,我期待亚洲能成为局势稳定的地区。东盟(ASEAN)正在发展壮大,日中维持关系稳定,促进地区发展将是两国被赋予的重大责任。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经济规模约为日本的3倍。更进一步说,今年日中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和将达到超过美国的水平,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我们正肩负着对世界的责任,因此写下了“和平东亚”。

——您如何看待今后的中日关系?

福田:我认为日中两国如今正处于相互帮助的关系。两国若能互补不足,那么两国将形成互相依存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两国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此外国与国之间能否友好相处,取决于国民之间是否能理解对方。幸好两国之间在文化层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将有许多交流机会。我认为通过音乐、文学、美术、艺术等传统文化,还有动漫等流行文化,开展大范围的国民交流,对于加深相互理解将是既有效又有意义的途径。我希望今后两国能通过这些文化交流,推动国民间相互理解。

文:木越

采访、编译:木越

图片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