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浮門寺(古安住寺)

千年古剎浮門寺(古安住寺)


千年古剎浮門寺(古安住寺)在三門縣健跳南岸,離省級小城鎮開放試點區的健跳鎮僅2公里之處,有一座古村,是南北朝南朝陳末隋初遷住,至今將近1500年,這古村就是浮門。為什麼浮門,有歷史為證。南朝陳霸先,在梁敬帝時為柱國大將軍,封陳國公,進爵為王。梁國運衰敗,敬帝願將皇位禪讓給陳霸先。霸先即位後,廢粱,改國號為陳,稱陳武帝,建都建康(今南京),陳武帝位退位後,由其兄談先長子蒨接位,為陳文帝,文帝讓位給長子伯宗。陳伯宗軟弱無能,被慈訓太后所廢,稱陳廢帝,另立陳頊為陳宣帝。陳伯宗貶為臨海群王,隨陳武帝次子季雍,封南宮王,避難泛海至溫州、南朝陳傳至後主陳叔寶時,隋朝興起,陳被隋文帝楊堅所滅。避居在溫州的南宮王之子德順,夢見觀音點化,口唸詩句;“烏雲密佈雷聲催,傾盆大雨天地翻。快攜寶石揚帆去,若遇異物建家園.”德順圓其夢兆,定是觀音叫他趕快逃走,不然有滅頂之禍。故乘長有300丈,闊有50尋(8尺為尋)的大龍舟泛海北上,船至今三門縣牛頭門外時,後有隋兵追趕,前是茫茫大海,無奈將石碑投入大海,祝告天地:“陳道雖衰,天運末改,何天之陷。”幸賴乾坤感應,海中浮起一石,阻斷隋兵前進。大龍舟立即前進泊岸,上陸定居,名其地為浮門,在大龍舟中攜帶有太湖石兩方,各重300餘斤,石色青白,質地細膩;大墜釘石壹塊,重1000餘斤;今仍保留完好。

千年古剎浮門寺(古安住寺)


另有陳氏宗譜記載,當時還帶有御用龍風桌衣,其桌衣見水則有龍騰飛,見日則有鳳起舞,原存放在安住寺,寺幾經劫難,龍鳳桌衣亦無存。浮門村東有五峰山,層巒疊嶂,松柏成蔭。山前九曲環流,澗水潺潺。在山青水秀之間有一古寺遺址,此即浮門陳氏所建之安住寺。

千年古剎浮門寺(古安住寺)

括陳氏宗譜記載,安住寺原系陳氏遷居浮門後,立即興建的陳氏家廟,供奉景(霸先之父)武,文三帝塑像。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擴建後定名為安住寺、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再擴建圓通,天王兩大殿、藏經閣和東西廂房,兩大殿各高三丈六尺,柱大合抱,雕樑畫棟,翹簷飛角,為寧海城南著名古剎,載入《寧海縣誌》,三.門原屬寧海,再至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修理大殿時用上世間罕見的.大可合抱的萌、葛、黃荊兩種木材作大粱,並設榨油廠和碾米廠,寺宇規模再臻完善:佔地25畝,寺田數百畝,和尚300餘。鐘鳴鼎食,香火旺盛。信徒遊客,絡繹不絕。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又建東西兩月洞門,東門內為鐘鼓樓,西門內設學館,和尚唸經,學子誦文,儒佛相伴,盛極一時。山門前增“永鎮“萬興”兩石樑平橋,及原有的石拱橋“淨缽橋”,俗稱“三橋連山門,門前著衣亭”,足見當時之繁華景象。歷經200年滄桑,目前僅剩四周牆圍,尚可為歷史見證。幸有石拱橋及寺後之石刻尚存,一是行書“蟠龍山”三字,系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所立;

千年古剎浮門寺(古安住寺)

一是比丘介雲所立的隸書“古安住寺”,均淹沒於荊棘叢中。寺中古井,石欄完好,泉水清洌,依稀可見當時風韻。

千年古剎浮門寺(古安住寺)


健跳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以古寺浮門寺為中心,輻射仙岩洞,紡車巖、穿巖,嶼橫山洞北宋石像,木杓海濱浴場,以及四顧基等處景點,以開發旅遊事業,為此,古剎安住寺重現昔日面貌。

千年古剎浮門寺(古安住寺)

千年古剎浮門寺(古安住寺)

主編/方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