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稜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背後還有一個奇妙的故事!

三稜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背後還有一個奇妙的故事!

三稜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背後還有一個奇妙的故事!

三稜與莪術同為破血行氣藥,功效有相近之處,故常相須為用,然莪術擅破氣,三稜擅破血,也有不同處。

《本草綱目》:“三稜,葉有三稜也,生荊楚地,故名荊三稜以著其地,開寶本草作‘京’者誤矣。”講述了三稜原植物葉片的形狀及其產地。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還記載了一則傳說故事。

三稜的傳說故事

俗傳昔人患癥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得病塊,乾硬如石,文理有五色。以為異物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稜,柄消成水,乃知此藥可療癥癖也。

這個故事是說,古時候有一位伐木工,肚子長了個瘤,偶爾就會發作疼痛,他因沒有接受治療,最後瘤愈長愈大,已經不能救治了。他在臨終之前交代家人,在他死後一定要替他將這個瘤取出來再下葬。

不久這個伐木工死了,家人按照他的遺囑請人為他開腹,果然在肚子裡發現一個比拳頭還大的硬塊,質地堅硬,就像石頭一樣,表面還有一層層的紋理,呈現出五彩顏色,非常特別,家人驚訝之餘決定將它做成一個刀柄,並保留下來。

幾年後的一天,伐木工的兒子準備上山伐木,就帶著這把刀,他砍呀砍,就在砍到一株荊三稜的根部時,根皮擦過刀柄,堅硬的刀柄竟被刮出深深一道溝痕!他覺得很奇怪,但還是繼續工作,後來刀柄逐漸軟化,不一會兒工夫,整個刀柄竟然全都化了。

於是荊三稜能破堅散結的功效才被首次發現。

三稜的來源和作用

三稜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背後還有一個奇妙的故事!

來源:為黑三稜科植物黑三稜乾燥塊莖。

產地:江蘇、河南、山東、江西、遼寧、安徽、浙江、四川、湖北等地。

性味:辛、苦、平;歸肝、脾經。

功效: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醋制後可加強祛瘀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孕婦及月經過多者忌用。

三稜的服用

《本草綱目》:老癖癥瘕,積聚結塊,產後惡血血結,通月水。墮胎,止痛利氣。治氣脹,破積氣,消撲損瘀血,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產後腹痛血運。心膈痛,飲食不消。通肝經積血,治瘡腫堅硬。下乳汁。因此,三稜在臨床上用於:

三稜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背後還有一個奇妙的故事!

1 氣滯血瘀所致癥瘕積聚、經閉及心腹瘀痛

能破血散瘀,消癥化積,行氣止痛,用於氣滯血瘀、食積日久而成的癥瘕積聚以及氣滯、血瘀、食停、寒凝所致的諸般痛證,常與莪術相須為用。

2 食積脘腹作痛

3 跌打損傷,瘀腫疼痛

大家有發現嗎?莪術與三稜的臨床使用基本一樣,兩者還經常相須為用,然三稜偏於破血,莪術偏於破氣。

上喜馬拉雅FM收聽「胡說中醫」特輯,瞭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醫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