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水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江蘇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省份,擁有長江、京杭大運河、淮河、太湖、洪澤湖、駱馬湖等大江大河大湖,還有3.75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這些都是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水韻江蘇的重要支撐。

做優“生態”之水,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水環境支撐。

環境就是民生、綠水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江蘇是工業大省、經濟強省。高度發達的工業帶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特別是給江河湖海造成了不少的汙染。近年來,我省水汙染防治壓力越來越大,如太湖的藍藻事件的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消除。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倒逼江蘇打響了以天藍地綠水清為目標的環境保護攻堅戰,重點以推進“263”專項行動為抓手,全面實施生態河湖行動計劃,堅持全民共治、源頭治理,系統化推進治水,夯實河長職責,水環境整治和連通水系一起抓,全面加強水質監控,嚴防劣Ⅴ類水帶入現代化進程。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打造,強力推進太湖等淺水型湖泊的清淤疏浚,聚泥成島,增加湖體環境容量,汙水處理達標後通過溼地進行生態過濾再進入水系,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環境支撐。

網絡配圖

做活“文化”之水,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水靈魂支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興一方文化。江蘇豐富的水資源為江蘇水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河床。源遠流長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共計1797公里,江蘇境內就有690公里,佔了三分之一之多,而且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它們不僅串聯起吳越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而且還有漕運文化等等,都成為打造江蘇水文化的堅實基礎。在這些文化的傳承中,更多曲藝也代代相傳,沿襲至今,依然燦爛著,依然輝煌著,如被餘秋雨先生譽為文化極品的“崑曲”;同樣,《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里也沿運河而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要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圍繞運河沿線歷史遺蹟遺存,突出文化關鍵詞,以文化的眼光,按照文化規律,統籌推動文保、生態、旅遊、水利和城鎮建設等,不斷打造大運河文化亮點品牌。當然,江蘇水文化,不僅僅是運河為代表的文化,還有太湖、洪澤湖、長江、淮河等等,同樣值得關注,同樣值得挖潛,如常州運河五號文創街區、揚州486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區、宿遷水利遺址公園等,要讓以文為媒的文化長廊串聯起沿岸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滋養江蘇高質量發展厚實的文化根基。

做強“經濟”之水,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水產業支撐。

古今中外,水在經濟社會發展,甚至是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不靠水的滋養而生。其經濟的發展與強盛,也同樣與水有著密切的關聯。江蘇“水經濟”自古有名,“魚米之鄉”、“漕運之都”、“南糧北煤”等等都無不表明這一點。如大運河江蘇段是航運價值最高的水道之一,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運河和蘇北運河。蘇南運河是大宗建材等物資的主要運輸通道。蘇北運河則是國家北煤南運的黃金水道,如今每年貨運量已接近1.2億噸,其中煤炭運量達到7300萬噸。當下,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水,如環太湖的蘇錫常、沿長江的寧鎮揚等等。但離不開更要保護好水。只有清水淨水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運用系統化思維,堅持高質量發展,走一條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水經濟發展的共贏之路,而決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邊汙染邊治理”的老路舊路。這樣才能為高質量發展的提供堅強的水產業支撐。如江淮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就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發展路徑選擇,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既促進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新時代,新起點。江蘇只要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做好水文章,就一定會能夠更加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陶冰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