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在竹埡坡,白衛嶺雲臺山都出現在視野的高處,當前崛起,極其高峻,為諸峰之首。縣誌載:“白衛嶺,在治西南四十里朝陽堡,唐時大道也。唐明皇幸蜀過此,見玄元皇帝騎白衛而下,示取祿山之兆,遂封嶺神曰白衛公。”俞陛雲《蜀輶詩記》:“見雲頭山,秀峭特立,上有祠樹。”張邦申《雲棧紀程》:“有峰突起,尖削如柱,高插雲表。人行其下,仰視絕纓,蜀山之奇,未有勝於此者。上建祠宇,四時香火不絕。”(按:刪除有關小劍山等語,有心者可深考)雲臺山又名人頭山,相傳是魏將鄧艾被冤殺後的人頭所化而成。素有小峨嵋之稱,海拔1254米。

坡上古道保存基本完整,石梯較它處稍窄,未見門檻石,連續不斷鋪設至坡底陰碥,中有古柏標道。試想古人運兵、通商、趕考、迎送於此,也算經歷蜀道中等之難了。

13:02下至陰碥路段,左側為連山峭壁,右側是陡坡深溝,林崖蔽日,為鑿山幽險之徑。綿州葉上林詩:重關訪友路盤盤,孔道竹埡策馬難。

13:05到“化險為夷”石刻。摩崖寬89,高207,深11釐米,刻“化險為夷”四大字,字寬33,高36釐米。上款:培修道路 李大老爺邑賢侯德政。下款:光緒戊子季春 六里士庶公立 穀旦。四大字上方有額,捲雲邊緣,中有扇面,未識其字。

13:15到“砥矢周行”石刻。摩崖寬106,高220,深10釐米,刻“砥矢周行”四大字,字徑34釐米。四字上方雙鉤“修路碑”三字,右側三列:天啟四年仲秋,相視新關,捐俸銀募工,季冬告成,裁/官店一鋪,捷二十里,西通蜀省,北達/帝都。

此石刻反映了昭化西面最晚一次的優化驛道線路實踐。同治《昭化縣誌》載其變革:(一)“漢、晉驛道由寧羌陽平關入蜀,及白水鎮之北,緣白水東岸過粗石棧,出茅班口、下石關渡白水,逕紫蘭、安昌、寶輪、石橋、白田、大蒼諸壩,再渡清水。經古小劍戍西南,由劍溪古石牛道入劍閣。” (二)“唐驛道自縣城西龍爪灣建棧閣,越山而過,為官店埡,下渡泥溪,上白衛嶺,直抵高廟。”(三)“今驛道,明天啟四年初鑿山開徑,崇禎元年功始竣,道左有二碑,白衛溪磨崖書曰‘砥矢周行’,孔道塘石碣書曰‘孔道新開’,較官店、朝陽之道為近,當時系僻徑也。國朝康熙二十七年,始改為驛道。”

任國富《昭化的驛傳和鋪遞》評溯清江水上行到劍門的路線:“道路迂迴曲折,險要難行,涉水較多”;評朝陽、官店埡路線:“相對較好,少了江水的阻隔,不擇天晴雨夜,均可行走,但是迂迴路線多,不夠便捷。”評天雄關竹埡子路線:“基本上是陸路,路線短,易行走,是最佳選擇。”

13:25南行下溝,右側王家溝,又名白衛溪。石板梯步有臂展寬,路基高於兩側,置門檻石,設擋土牆。路徑兩側的覆盆子長勢旺盛,黃果累累,入口有佳味。

13:40到大朝五堆村村部,驛道與公路交匯。

(李戴於2018年1月23日記)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行走昭化古驛道」大朝鄉竹埡鋪古蜀道及白衛溪石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