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拼多多竟然上市了。

實際上我不太喜歡拼多多,一方面是因為拼多多的廣告歌曲實在太洗腦;二是拼多多在微信中的病毒式營銷,讓我深受其擾——不是求幫砍價,就是求拼團。

不過目前的現實是,創建不到三年,拼多多構建起了成交總額2621億人民幣,活躍買家3.44億,賣家超百萬,僅次於阿里和京東的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2018年7月26日晚在美上市後,其CEO黃崢的身價已經超過了劉強東。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黃崢

不少人驚訝於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身邊並沒有什麼人用過拼多多,這“3.44億”都在哪兒?

不同於淘寶和京東在一二線城市的廝殺,極光大數據顯示,拼多多的用戶65%來自三四線城市,而來自一線城市的只有7.56%。也就是說,拼多多包攬了淘寶和京東未能觸及的流量,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它是怎麼做到的?

拼多多的基本模式是“社交+電商”,依靠微信作為社交渠道,走團購低價路線。比如一個29.9的商品,用戶可以將鏈接分享至微信,待參團人數達到系統要求後,消費者即可用19.9的價格購買此商品。早期拼多多更是靠著大量9.9包郵商品和“砍價免費拿”商品積累了大量用戶群體。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乍一看,這簡直是消費者的福音啊。

因此有這樣一種觀點:不喜歡拼多多,是居高臨下的“精英視角”在作怪,是“五環內人口”不懷好意的嘲諷。“五環內人群”的說法出自於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一句話:我們的核心就是五環內的人理解不了,消費升級不是讓上海人去過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讓安徽安慶的人有廚房紙用、有好水果吃。

黃崢一直強調,拼多多是的用戶是“最求高性價比的用戶”。若果真如此,我將對拼多多巨大的用戶群體一點都不意外。即便在北京,也常能見到超市營業前半小時門口就排起的長隊——那是去搶限量特價商品的阿姨們;往“五環內”看,也有無數姑娘辛苦扒拉著靠譜的海外代購,從而省下去商場的差價——誰不追求性價比呢?

但問題是,在拼多多上,價廉的同時真的“物美”嗎?拼多多是否打破了“便宜無好貨”的普遍認知?

有人說,從線下早市轉向線上拼多多,這是“五環外”的消費升級。購物方式的改變,當然可以看作是消費升級。但目前看來,拼多多還像是個地攤兒——這跟真實的地攤兒還不太一樣,消費者在拼多多上,是無法真正觸摸到商品的質地的。

就在7月28日,知名電視品牌創維發表聲明稱,正與“拼多多”嚴正交涉,要求即日停止所有假冒創維電視產品的展示及銷售活動,並保留追究“拼多多”及相關侵權方的全部法律責任。

創維憤怒的原因在於,拼多多平臺上竟然有多個品牌打著假冒其品牌的擦邊球:創維先鋒、創維雲視聽TV、創維嘉、創維美、創維酷酷、創維雲視聽、創維e家……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拼多多的假貨到底有多少?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是這樣說的:

以下中國著名品牌恭祝拼多多成功上市:小米新品、松下新品、老於媽、粵利粵、雷碧、康帥傅、娃娃哈、大白免、太白兔、七匹狠、綠剪口香糖、可日可樂、必相印紙巾、Abidas、Adidiaos服飾、立日洗衣粉、超熊洗衣液。

真是對消費者辨別力的極大考驗。知名童話作家鄭淵潔、出版人路金波吐槽,拼多多上的書,十本里有十本是盜版。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此品牌名為“康佳視界”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據天風研究所零售團隊統計數據,在家電銷售額排名TOP100的商品中,拼多多平臺30個交易日的交易額合計7923萬元,銷售量13.71萬臺;涉嫌假冒品牌的商品共39個,該39個品牌銷售額合計佔比57.82%,銷售量佔比63.37%。

從質量上來看,這些假冒產品果真與正品只是一名之差嗎?我們真的是“五環內視障”麼?來看幾個拼多多買家秀: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三無”紙品

在前兩天的一篇爆文中,作者認為,拼多多的上市讓歷史倒退了二十年——我們似乎看到二十年前假貨猖獗的景象再次浮現。很多人也是從這篇文章中才知道,《霧裡看花》原本竟是一首專為打假寫的歌曲。

拼多多里除了假貨,還藏著什麼?

毫不客氣地說,拼多多平臺有大量商家利用與“李逵”真假難辨的名稱、款式以及消費者較低的判斷力和貪便宜的人性弱點,大玩文字遊戲,售賣假冒偽劣商品,行“李鬼”之實。

這不僅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也傷害著腳踏實地提質量、搞創新的企業。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便是損害了市場公平,傷害了健康的市場環境。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最終影響的便是市場中的所有商家和消費者。

假冒偽劣行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被打擊,商業平臺在任何時候都有維護消費者權益、維護市場生態的責任,這理應成為社會共識。

用“有需求就有市場”“存在即合理”為假冒偽劣背書,是不負責任的詭辯;以“情懷”之名收割韭菜,談何企業家精神。

經濟學上用“消費者剩餘”這一概念來衡量人們的支付意願,通俗一點來講,消費者剩餘的多少給人的直觀感覺就是“佔了多大的便宜”。對此,劉強東委婉表達道:“如果你在中國有過幾次購物經歷,也許只要三次,你就能有自己的答案。”

私以為,拼多多目前的火爆,只是巨大人口基數下的短時狂歡,靠的是用戶群對低價盲目追求的短期流量紅利。或許可以將當前問題視作拼多多為了最後勝利“暫時的動作變形”,但若持續不尊重市場、缺乏品質競爭,拼多多註定走不了多遠。

但拼多多也是一個窗口,它讓我們窺探到還有三億甚至更多的中國消費者,還在“物美”“價廉”中毫不猶豫地選擇“價廉”,甚至顧不得物是否真的“美”的消費導向。

不能否認,中國的消費市場是個很複雜的場域,人群間的消費方式、消費結構、消費觀念仍有差距是客觀現實。黃崢將拼多多目前的成功歸結為“深層次,底層力量的推動”:“就像是三四十年前去深圳改革開放時的感覺,是一種熱火朝天,野蠻生長的感覺。它背後是一個大勢,我們只是上面開花的人。”這一層群眾對消費快感的追求,對更前沿產品的體驗慾望,對美好、體面生活最真實的嚮往,黃崢和他的拼多多正是看到並利用了這一點。

這是最鮮活的消費願望,是對更優越生活的灼熱渴望。從這種渴望上來講,拼多多用戶群想要的煮蛋器、榨汁機、廚房紙跟“五環內人群”想要的褪黑素、法國噴霧沒什麼區別。拼多多的當前的成功,讓我們意識到這種願望的生命力遠超我們的想象。

問題是,我們該怎樣更好地滿足這種渴望?

值得注意的是,實際上,拼多多最初還叫“拼好貨”,最主要的是自營業務;被一二線城市都市白領等“新中產”所追捧的高顏值性價比之選“網易嚴選”,目前也面臨著嚴峻的質控風險和品牌侵權風險,並被質疑仍在打山寨、高仿的擦邊球。這與國外的高性價比品牌宜得利、dollar tree仍有不小差距。

這樣看,“五環內”與“五環外”,是不是找到了一點共鳴?

此時再回想起黃崢的那句話,讓消費者用上好的廚房紙、有好水果吃,這是非常有情懷的願望。但在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消費升級、拉動內需的今天,這樣的願望怎麼看都不是黃崢一個人和他的拼多多能完成的。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張 揚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