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暗物質,現在的暗物質研究到什麼地步了?哪國家最厲害?

遠方的遠方的風景


人類活到今天,真得感謝這位隱身的【粒子小兄弟】。


造就第317位講者 袁強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團隊成員


暗物質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這要從一個方程講起。

我們可以把它稱作宇宙的定律,它的名字叫「愛因斯坦場方程」,它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它還有一個低配版本,就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想必知道的人可能會更多一點。

這個方程描述的是宇宙中的物質彼此之間的引力關係,但是在天文觀測中,我們很多時候發現這個方程好像有不成立的情況。

暗物質就是從這樣的一些反常的現象中發現的。

01 人類如何發現暗物質可能存在?

在愛因斯坦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人們用牛頓定律來理解天體運動。

當時,大家只知道太陽系有七大行星,從裡到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它們都在引力作用下繞著太陽運行。

通過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人們可以準確地計算出每一顆行星的運行軌跡,可以預期這顆行星今天應該出現在什麼位置,明天應該出現在什麼位置。不光是太陽對它們的影響,甚至行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運行規律我們都能很好地掌握,計算結果與觀測結果都能對得上。

唯獨最外圍的天王星是個例外,它的運動始終體現出那麼一些不規律性,人們預期它應該在某個位置,事實上它總是會偏一點,讓人非常困惑。

1843年到1846年間,兩位年輕的天文學家,英國的亞當斯(John Couch Adams)和法國的勒維耶(Urbain Jean Joseph Le Verrier),他們分別通過萬有引力定律推算出在天王星之外還有一顆不為人知的行星,正是它影響了天王星的運動。

1846年,德國的天文學家伽勒(Galle Johann Gottfried)用望遠鏡在亞當斯和勒維耶預測的天區發現了這顆行星,也就是後來為人所知的海王星。

這個事情給我們一個什麼啟發呢?就是說,

如果你發現已有的定律什麼地方不太對勁,那麼這很可能意味著,在某些地方存在某些不為人知的東西。

這個現象,持續困擾著學界。

到了1930年,瑞士的天文學家茲威基(Fritz Zwicky)在觀察星系團(由相互之間有一定力學聯繫的若干個星系集聚在一起組成的星系集團)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星系的運動速度遠遠超過了它所在的星系團本身的逃逸速度。

逃逸速度是一個什麼概念?大家知道,當我們發射的火箭和宇宙飛船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時候,它們就能繞著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如果這個速度更快,達到所謂的第二宇宙速度,那麼飛船或者火箭就能脫離地球引力,飛離地球,這就是逃逸速度。

之所以說茲威基發現的這個現象非常不可思議,是因為按照原有的認知,這個星系團早就應該分崩離析了。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認為這個星系團裡面很可能存在一些我們還看不到的物質,它們提供了額外的引力把這些星系牽制住,使得它們不會跑掉。

這是暗物質存在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茲威基現在也是公認的暗物質研究先驅。

1970年左右,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現象,即星系外圍物質的運動規律與星系旋轉曲線相悖。星系旋轉曲線,是指星系中不同位置的天體繞星系中心運動的速度遵循「越靠近太陽,速度越快,越遠離太陽,速度越慢」的規律。我們可以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推算出星系在不同位置的預期速度。

但現實如圖所示,我們看到綠色的點越往外速度越快,跟我們的經驗完全背道而馳。

這個現象再次指向了此前的猜測——在星系的黑暗區域,很可能存在著大量物質,提供了某種引力,加快了其它天體的運動速度。迄今為止,類似的證據不勝枚舉。有人可能心裡會犯嘀咕:會不會是愛因斯坦的方程出問題了呢?

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愛因斯坦的理論顯然不應該是宇宙的終極理論,未來,我們有可能會超越愛因斯坦。在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過程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我們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經做了很充分的檢驗,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愛因斯坦的理論是精確成立的;

第二,有一些學者也在試圖修改愛因斯坦的理論,但事實上很困難,他們所做的修改往往只能夠解決某些問題,放到另外的問題上就又說不通了,需要做另外的修改,也就是說,至今未有突破。

這兩點告訴我們:如果宇宙中確實存在暗物質,哪怕現在看起來不那麼好理解,那麼我們這個宇宙反而是更容易理解的。

甚至,暗物質最好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對我們來說很關鍵,因為它可以加速星系的形成。如果宇宙中沒有暗物質,就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就沒有我們人類自身。所以說,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得感謝暗物質,給了我們存在的機會。

02 暗物質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既然我們相信暗物質的存在,或者說希望它存在,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呢?目前,我們對暗物質的理論定義是:通過天文觀測推斷出來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物質。這就是把它叫做「暗物質」的原因。

這個動畫展示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分佈狀況,我們的銀河系大概就相當於畫面中的一個小點,由此可見宇宙有多麼宏大多麼壯觀!

那麼暗物質在其中的佔比是多少呢?從能量的角度看,佔了68%;從物質的角度看,佔了27%;而我們所熟悉的那些普通物質,只有5%。概括地來說,暗物質在宇宙中處於一種稀疏、不均勻分佈的狀態,在亞星系尺度上有一些團狀結構。

理論上說,地球附近包括我們周圍也應該有暗物質。根據天文學家的測量,一個立方厘米,就是我們一個手指頭這麼大的空間裡面,暗物質的質量大概等同0.3個氫原子,如果我們把整個地球的暗物質收集起來,總共不到一公斤,所以暗物質對我們的生活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普通物質是由各種各樣的粒子構成的,如果暗物質存在的話,那它可能是什麼樣的粒子呢?

這個表是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已知的宇宙都是由這些粒子構成的,但是當我們拿它去跟我們認識到的暗物質屬性做比對的時候,卻發現沒有一種已知的粒子可以滿足這些屬性。這說明了暗物質很可能是一種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粒子,更具體來說,是一種弱相互作用的大質量粒子。目前我們對暗物質的認識,也就到這一步。

03 如何尋找暗物質?

既然我們對暗物質有了這麼一個框架性的或者叫方向性的認知,下一個問題自然就是:我們能不能探測到這樣的粒子,以及如何探測?

目前的辦法有這麼幾種:第一種比較簡單粗暴,通過高能粒子對撞,直接把暗物質造出來,但是位於歐洲核子中心的全球最大型粒子對撞機,至今還未發現暗物質的存在。

第二種辦法可以叫「入地」。我們身邊的這些暗物質粒子,它有可能和我們有一種很微弱的相互作用,需要非常精密的儀器才能探測到,由於空氣中有大量的宇宙射線粒子,它們會對實驗形成很強的干擾,所以我們必須把實驗放在很深的地下實驗室去做。

中國在四川錦屏山下建了深地實驗室,目前正在開展兩個暗物質探測實驗,照片上是上海交通大學PandaX暗物質探測團隊,雖然至今也還沒發現暗物質粒子的信號,但他們對暗物質粒子屬性給出了一個很強的約束,已經是目前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實驗結果。

第三種辦法就是「上天」,因為暗物質湮滅之後會產生一些標準模型粒子,也就是普通粒子,而地球大氣層把這些粒子的大部分都擋在了外面,通過發射衛星探測器,我們在大氣之外觀察這些宇宙高能射線粒子,可以間接地尋找暗物質。

我們有一顆叫做「悟空」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它是全世界觀測能段最寬、分辨率最高、本底最低的暗物質探測器。

「悟空」這個名字是由一位叫林磊的網友取的,他是一位天文愛好者。這個名字取得非常傳神,從字面意思看,是「領悟虛無」,正好跟探測暗物質的這個事情契合;其次,孫悟空有一雙能看清宇宙萬象的火眼金睛,我們的探測器也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

那麼悟空看到了什麼東西?

我們去年底發表了第一個成果,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橫軸是宇宙射線裡一種叫電子的能量,縱軸反映的是不同能量的粒子數。

這個圖只是反映我們看到的現象,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東西,比方說圖上有一個點好像突然就跳上去了,這裡是不是存在暗物質呢,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自然》和《科學》的社論稱,悟空開啟了中國空間科學的新紀元。

04 如果找不到暗物質?

如果找不到暗物質怎麼辦呢?這是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我認為找到暗物質當然很好,那將是一個非常大的進展。但就算沒有找到暗物質,也並不代表我們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它意味著我們需要去突破愛因斯坦的理論,我們對宇宙基本規律的認知,還需要一個飛躍。

在熱力學能量守恆定律被提出來以前,曾有很多人想製造出「永動機」,儘管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這些失敗的嘗試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們最終發現能量守恆定律。

當然,我個人不希望暗物質的探測是這樣的一種結局。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對我而言,就是我為什麼要去探索暗物質?即使明知道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微乎其微。

回顧歷史我們就會發現

基礎科學的每一次突破

都會帶來技術上的重大飛躍

對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暗物質究竟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

誰又知道呢?


文字丨漫倩

校對丨其奇

造就 | 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創造力


造就


暗物質其實網上已經有非常詳盡的資料了。大家可以很輕易地搜索到各種程度的適合自己的答案。

什麼叫暗物質?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英語:Dark matter),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現代天文學經由重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方法和理論來探測暗物質。而根據模型,由普朗克衛星探測的數據得到:整個宇宙的構成中,常規物質(即重子物質)佔4.9%,而暗物質則佔26.8%,還有68.3%是暗能量(質能等價)。暗物質的存在可以解決大爆炸理論中的不自洽性(inconsistency),對結構形成也非常關鍵。暗物質很有可能是一種(或幾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現代宇宙學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課題。

暗物質研究到什麼地步了?

暗物質研究的手段主要基於星系自轉曲線,星系與星系團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手段主要分直接觀測和間接觀測兩種。目前的研究進度就是:有充足的觀察證據證明暗物質是真實存在的。但對於暗物質由什麼物質組成還眾說紛紜,理論很很多種,但都還缺乏充分的足夠的實驗證據。

哪些國家最厲害?

暗物質測量的主要實驗室包括美國的Soudan mine和DUSE、加拿大的SNOLAB地下實驗室、意大利的大薩索國家實驗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英國的Boulby mine以及中國四川省錦屏山地下2500米世界最深暗物質試驗中國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


低熵製造機


暗物質研究已經有好多年了,最早是一個在美國的瑞士籍科學家弗裡茨·茲威基在一九三幾年就發現暗物質了,但發現以後很多人並不相信,因為宇宙還是很複雜的,他看到的是不是一定需要用暗物質來解釋,並不是很清楚。到一九七幾年的時候,很多科學家就在各種各樣的天體裡發現了引力比較強的這種證據,其中一位女科學家測量了星系周圍的暗物質,所以大家逐漸相信這一情況了。


到目前為止,即使從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在,也已經有四十多年曆史,但是大家還沒有找到暗物質。大家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說曾經很流行的一個模型,叫做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暗物質,現在大家研究的已經比較深入,有很多很多的研究這方面的實驗。我們大家很熟悉的,我們國家在錦屏山做的地下探測實驗,還有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常進研究員在紫金山天文臺和國外合作,做的空間暗物質探測實驗,他們都是針對這一種暗物質。

另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暗物質研究,從目前來看,國際上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情況,總體來說還是美國和歐洲的實驗更多一些。我們中國現在這兩個實驗雖然不多,但是也已經取得了很先進的成果,比如說我們現在錦屏山的實驗,已經給出關於暗物質最強的實驗限制之一。暗物質目前全球科學家都沒有找到,但是我們國家在做的實驗實現限制的程度已經是最強的之一了。同樣我們國家自己的暗物質衛星(悟空號)實驗也很快就要公佈重要的結果。


作者

:陳學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


中國科普博覽


20世紀,科學家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通過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科學家可以推斷出宇宙的年齡、膨脹速度和能量密度等信息。在經過細緻計算和分析後,科學家疑惑地發現,按照現有觀測和理論推導,宇宙不應該是如今這個樣子的,除非宇宙中存在一類目前未知的物質,於是科學家將其稱為“暗物質”。

“暗物質”是當今物理學界最大的謎團之一,據觀測,暗物質佔整個宇宙質量的85%,顯然不是可以忽略的部分,但人類無法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不過由於暗物質能夠干擾光波與引力場,因此可以通過間接手段來探測。但是對於暗物質到底是什麼,人類仍然一無所知。

這裡我來簡要介紹兩個暗物質相關的最新進展。

第一個是關於暗物質粒子尺度的理論推算。2014年7月,世界頂級科研雜誌《Nature》的物理學子刊的一篇封面文章轟動了世界,國立臺灣大學的學者提出,暗物質並非以往物理學家推測的“重粒子”,而是“極輕粒子”。高中物理學曾經教會我們,每個物體其實都可以視為“物質波”,而物質波的波長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臺大的物理學家通過計算,認為暗物質粒子的物質波波長大約為10,000,000,000,000,000,000km,即整個星系的尺度。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用星系這種大尺度的基本粒子模擬出來的宇宙圖景,符合目前所有的觀測數據……這意味著,我們很可能生活在極其濃稠的“暗物質液體”中,這種“液體”的密度比水高一百萬倍,但我們完全感受不到,因為暗物質與我們沒有任何交互作用。

第二個是關於暗物質探測的實驗。暗物質雖然不能直接被觀測到,但可以通過一些間接手段進行探測。中國目前在暗物質空間探測領域是國際領跑者,中科院

2015年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採用空間間接探測方法來對暗物質進行探測,其中的核心部件BGO量能器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這顆衛星也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看風景的蝸牛君


科學名詞所用的每個字眼兒都是為了反映一定的性質而命名的。我們把我們周圍的物質包括構成我們自身的物質叫做普通物質。普通物質有四種基本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萬有引力只跟質量有關係,有質量就有引力,所以一切普通物質都具有萬有引力。

暗物質。之所以叫“暗”,因為它除了萬有引力之外,不具有其他三種基本作用力。早在1930年代,瑞士天文學家茨維基通過觀測星系團的運動,發現星系的運動速度“過快”,根據光學性質(電磁作用)來推測出來的星系團的質量不足以束縛它們,所以他提出還有許多甚至十倍以上看不見的物質存在。197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通過測量星系的旋轉曲線(星系直徑上旋轉的速度),又一次證實了暗物質的存在。所以天文學家們是通過暗物質的引力作用發現了它的存在,但是這一點並不足以給出暗物質更多的特徵,所以科學家們提出了很多理論模型,只希望通過其他的信息尋找暗物質的性質究竟是什麼。

中國的悟空號暗物質探測衛星,中國的錦屏山地下實驗室,國外也有一些同類的實驗,希望測量來自宇宙射線中的信號,從中發現暗物質衰變的跡象。也就是說從理論上天文學家們認為暗物質不僅僅是具有引力作用的,也存在一些其他作用力,雖然很弱,由此可以衰變成為我們熟悉的可以探測的信號(比如高能的中微子,或者伽馬射線)。通過這些信號,再進行重建,獲得暗物質本身的信息。這個模型成為WIMP弱相互作用力大質量粒子。在國際上關於尋找暗物質的研究領域,比較突出的有丁肇中先生,他在國際空間站上搭載的暗物質探測儀器已經排除了許多信號和模型,也為悟空號暗物質探測衛星提供了研究的依據。這一類是直接進行探測。錦屏山地下實驗室,用液氙作為介質,跟宇宙射線中的粒子進行碰撞,這是間接進行探測。

在國際上中國悟空號暗物質探測衛星是第一顆專門用於這個課程目標的衛星,錦屏山地下實驗室也是處於國際的前列。當然,目前國際上有許多的探測項目正在進行,沒有辦法說誰哪個國家出做的最好,要看將來誰的結果出得更快,更好。。


松鼠老孫


什麼是暗物質?暗物質是一種比電子和光子還要小的物質,不帶電荷,不與電子發生干擾,能夠穿越電磁波和引力場,是宇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物質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數量龐大,並且廣佈整個宇宙,因此其質量也是很大的,它們代表著宇宙中26%的物質含量,其中人類可見的只佔到了不到5%,而暗物質又是無法直接被觀測到的,它也因此得名,但是它又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和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感受到。

暗物質是一種提出來的理論假設。1915年,愛因斯坦根據其廣義相對論得出推論:宇宙的形狀取決於宇宙質量的多少。他認為宇宙是有限封閉的,而如果是這樣的話,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必須達到每立方厘米5×10∧-30克,但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宇宙的密度卻是這個值的一百分之一。也就是說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失蹤了,科學家將這種失蹤了的物質叫做“暗物質”。最早提出證據並推斷暗物質存在的人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茲·扎維奇等人。

1932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茲·扎維奇在觀測螺旋星系旋轉速度時發現星系外圍的旋轉速度較牛頓重力預測的慢,故推測必有數量龐大的質能拉住星系外側組成,以使其不至於因為過大的離心力脫離星系。他還發現,大型星系團具有極高的運動速度,除非星系團的質量是根據其中恆星數量計算所得到的數值的100倍以上,否則星系團根本無法束縛住這些星系。

暗物質剛出來的時候僅僅是理論的產物,但是之後幾十年的觀測分析證實了這一點,儘管對於暗物質的性質我們仍然一無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佔宇宙能量密度大約20%的暗物質已經被廣泛接受了。暗物質促成了宇宙結構的形成,如果沒有暗物質就不會形成星系、恆星和行星。我們已經瞭解到了兩種暗物質: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們對於暗物質的總量貢獻是很小的,暗物質的絕大部分還不清楚。


現代天文學通過引力透鏡、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的研究表明,暗物質很可能是一種(或幾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各個國家對於暗物質的研究一直都在繼續,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於暗物質的研究,現在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17年12月30日,中國首顆探測暗物質粒子的衛星“悟空”傳來重磅消息——“悟空”對高能粒子能譜的精確觀測發現了超出常規理論預期的新現象,可能與暗物質有關,這一開創性的發現,或有希望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鏡像宇宙


一張圖看懂什麼是暗物質


橫山趣聞事


假設的暗物質暗能量

天文觀察到了天體紅移現象,既天體的紅移現象只能用超光速澎漲和天體超光速位移兩方面解釋,至於其它方面的解釋還是空白。依據天體紅移,星系團運動速度不應比正常速度偏快,連中心體的引力也不支持超快部分的速度。天體紅移只能令科學界震驚,只好推測宇宙在作超光速澎漲運動,不會推測天體在作超光速位移,其它方面是空白。宇宙澎漲的力來自那裡,是什麼樣的力支持克服向心引力而澎漲運動,是科學界的困擾,依此,科學界在推測的基礎上再假設有暗物質暗能量的存在,是5倍暗物質支撐明物質作離心澎漲運動,暗能量支持澎漲的力。

天體紅移現象

天文觀察到了天體紅移現象,是整個星系的位移速度表現為紅移現象,星系整體自轉也在加快,並且天文觀察的事實客觀上得出了紅移量與離觀察者的距離成正比,說明天體澎漲速度在加快,趨向於無窮作超光速運動,這違反了引力向心運動規律,違反了自然規律,違反了暗物質分佈是均勻的推測規律。從宇宙大爆炸開始,認為宇宙澎漲速度一直是單調增加,天體澎漲速度可趨向於無窮大,可無窮超過光速,這個觀察結果是模糊的,無法前去證實。宇宙大爆炸前是不澎漲的,都是在引力收縮的作用下變為了奇點。倘若是宇宙大爆炸時引起了宇宙大澎漲,理應爆炸中心力最強,然後是單調減少,直至趨向於靜止。一個是超光速澎漲,一個是澎漲趨向於靜止,兩方面矛盾重重。宇宙澎漲起源於大爆炸前,還是大爆炸後,或是同時產生的,都難以理解,靠想象解決問題,好象假設的暗物質成為了事實。

推測和假設都不成立

宇宙大爆炸前只是一個奇點,不存在澎漲現象,也沒有所依的紅移現象,宇宙所有存在的物質都在引力收縮力作用下使之變成奇點,包括暗物質也變成了奇點,也向心運動了。爆炸時瞬間澎漲力是逐漸減弱的,而依據紅移推測得澎漲矢量是逐漸加強的,要解決這個矛盾只能說宇宙澎漲與爆炸無關才行。宇宙大爆炸時不見暗物質參加,爆發力也不需要暗物質支撐,白身完全可離心運動。因此,依據暗物質沒表現為推力,暗物質沒出現在宇宙空間,得宇宙大爆炸前和爆炸時假設的暗物質暗能量是不成立的。宇宙大爆炸後,多於明物質5倍的暗物質是什麼時候產生的,推力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成了未解之謎。澎漲超光速運動的時間在宇宙中存在了138億年,還是200億年,這方面實際上屬想象的世界了。在銀河系天文觀察方面已證實了無澎漲運動,同時也就證實了銀河系無假設的暗物質暗能量存在。依據暗物質是均勻分佈的,由支撐性決定,得銀河系沒有分佈暗物質,與假設均勻分佈條件矛盾,從而得假設的暗物質暗能量在客觀上不成立,得推測的宇宙澎漲運動現象也不成立。

宇宙超光速澎漲得原宇宙空間為零

天體紅移現象無法解釋,只好推測空間存在澎漲運動。宇宙138億年的超光速澎漲,使時間距離無法想象的變化著,巳知現在的半徑460億光年,設宇宙澎漲速度為3倍多光速,得原來的宇宙半徑為零,得宇宙原來無空間存在,這根本不符合客觀規律,只符合數學規律。倘若依此計算結果,得推測的宇宙澎漲客觀上不存在,得假設的暗物質暗能量不成立。

對暗物質存在規律的推測

暗物質遵循引力相互作用規律存在,這巳形成了共識,除此之外一無所獲,剩下的就是多如牛毛的想象,離找到暗物質相差920億光年。暗物質比明物質多5倍,現在連亳毛都未碰到,整個科學界就說不過去了。認為暗物質具有物質性,起支撐作用,必具固態性,如此多的暗物質不可能都是軟綿綿地給天體支撐力,以推動式支撐。固態暗物質反不反射光,激光探不探得到,公轉,自轉運動狀態未知,暗物質越吹越神了。在宇宙澎漲存在的前題下,暗物質起推動明物質離心超光速澎漲。問題來了,那麼暗物質離心去推明物質自身又是靠什麼推動的呢?這方面就難譜了,只能認為純屬於靠想象的澎漲了,想象的澎漲運動也就根本不符合客觀實際,只符合想象的存在了。




蘭天196926837


暗物質是根據星系引力缺損而假設的一種能夠彌補星系引力的物質。不過需要提醒的是不要一根筋走到底,暗物質問題的實質是由萬有引力理論的缺陷造成的。

當然,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還得從萬有引力的形成說起。星球引力的實質並不是任意物體之間都存在的“萬有引力”,而是與電磁力相似的極性差作用力。根據筆者二十多年的苦心研究,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此就對星球引力的形成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星球引力是由氕原子核心的陽性體產生的,但中子又是中和這個陽性體的對立性體,所以星球引力由構成星球物質總量的氕原子大於中子的剩餘值產生。物體重力則是由陰性大於陽性的剩餘值產生的。由於這種引力並不是萬有的引力,所以在此需要更名為乾坤引力。

因此,沒有氕氫剩餘的小行星之類的天體只能表現重力而不會產生能夠凝聚物質的乾性引力;同層次星球就是因為沒有性差、或性差太小而不能產生乾坤引力的。具有同等乾性引力的天體的互相靠近產生的並不是引力而是乾性輻射的同性斥力。我們可以把銀河系中的大多數恆星都看作同層次星球,所以銀河系的大多數恆星之間都是不存在乾坤引力的。

但是,也不是說星球之間就沒有任何作用力了。無論是同層次也好、不同層次也好,星球之間都普遍存在著另外一種作用力,就是坎離極性作用力。坎離極性作用力是由星球揮發的能量,在建立了個體獨立能量層的的前提下,又具有部分能量的互相融合而產生的。坎離極性作用力的特點是既具有個體之間獨立能量層的斥力,又具有互相融合能量產生的引力,所以星球之間坎離極性作用力所表現的引力與斥力是永遠相對平衡。銀河星系的凝聚力就是由這種作用力決定的!由於詳細解釋坎離極性作用力需要較大篇幅,所以,讀者如有疑問,只能留待以後解釋。

因為銀河級星系的凝聚力不是由所謂的萬有引力決定的,所以,暗物質問題壓根兒是不存在的。

當然,這些只是對我二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丁點簡介。在我的研究成果中,幾乎所有的宇宙疑難問題都能夠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原因就在於路走通了也就沒有什麼難題了。


周慶和1178559755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研究到起始點,且自相矛盾。



再回答第三個問題,哪個國家研究得越歷害,就越厲害,反的。可能是頂著找暗物質的名,明目張膽地研究其他粒子,比如類中微子,這些國家最利害。


最後回答第一個問題,能找到的都不是暗物質,暗能量。暗物質,暗能量根本不要這麼多,加上種種類中微子含各種中微子的量,宇宙每立方米五個粒子,夠了。


暗物質,暗能量要兩烏雲,還要這麼多,是人類鬧的天大笑話,沒有之一。


另外,補充一點,都說引力是時空扭曲效應,是引力效應,還在找引力子,這是人類第二大笑話。


多想想時空扭曲是怎麼來的吧。stemmer提示下,引力效應是一種場,與電磁場同價,類似,引力效應是背景,不可直接觀測;大尺度下引力效應即時,引力波才有延遲效應,才可觀測,現只測了三次,又一次證明了相對論,也間接證明了引力是時空扭曲的表現。

stemmer本觀點,自由轉載,推動國家省下資源搞教育。


stemmer2017年6月21日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