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暗物质,现在的暗物质研究到什么地步了?哪国家最厉害?

远方的远方的风景


人类活到今天,真得感谢这位隐身的【粒子小兄弟】。


造就第317位讲者 袁强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团队成员


暗物质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一个方程讲起。

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宇宙的定律,它的名字叫「爱因斯坦场方程」,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它还有一个低配版本,就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想必知道的人可能会更多一点。

这个方程描述的是宇宙中的物质彼此之间的引力关系,但是在天文观测中,我们很多时候发现这个方程好像有不成立的情况。

暗物质就是从这样的一些反常的现象中发现的。

01 人类如何发现暗物质可能存在?

在爱因斯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人们用牛顿定律来理解天体运动。

当时,大家只知道太阳系有七大行星,从里到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它们都在引力作用下绕着太阳运行。

通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颗行星的运行轨迹,可以预期这颗行星今天应该出现在什么位置,明天应该出现在什么位置。不光是太阳对它们的影响,甚至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规律我们都能很好地掌握,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都能对得上。

唯独最外围的天王星是个例外,它的运动始终体现出那么一些不规律性,人们预期它应该在某个位置,事实上它总是会偏一点,让人非常困惑。

1843年到1846年间,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英国的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和法国的勒维耶(Urbain Jean Joseph Le Verrier),他们分别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算出在天王星之外还有一颗不为人知的行星,正是它影响了天王星的运动。

1846年,德国的天文学家伽勒(Galle Johann Gottfried)用望远镜在亚当斯和勒维耶预测的天区发现了这颗行星,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知的海王星。

这个事情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

如果你发现已有的定律什么地方不太对劲,那么这很可能意味着,在某些地方存在某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这个现象,持续困扰着学界。

到了1930年,瑞士的天文学家兹威基(Fritz Zwicky)在观察星系团(由相互之间有一定力学联系的若干个星系集聚在一起组成的星系集团)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星系的运动速度远远超过了它所在的星系团本身的逃逸速度。

逃逸速度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知道,当我们发射的火箭和宇宙飞船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时候,它们就能绕着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这个速度更快,达到所谓的第二宇宙速度,那么飞船或者火箭就能脱离地球引力,飞离地球,这就是逃逸速度。

之所以说兹威基发现的这个现象非常不可思议,是因为按照原有的认知,这个星系团早就应该分崩离析了。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认为这个星系团里面很可能存在一些我们还看不到的物质,它们提供了额外的引力把这些星系牵制住,使得它们不会跑掉。

这是暗物质存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兹威基现在也是公认的暗物质研究先驱。

1970年左右,人们又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即星系外围物质的运动规律与星系旋转曲线相悖。星系旋转曲线,是指星系中不同位置的天体绕星系中心运动的速度遵循「越靠近太阳,速度越快,越远离太阳,速度越慢」的规律。我们可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推算出星系在不同位置的预期速度。

但现实如图所示,我们看到绿色的点越往外速度越快,跟我们的经验完全背道而驰。

这个现象再次指向了此前的猜测——在星系的黑暗区域,很可能存在着大量物质,提供了某种引力,加快了其它天体的运动速度。迄今为止,类似的证据不胜枚举。有人可能心里会犯嘀咕:会不会是爱因斯坦的方程出问题了呢?

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显然不应该是宇宙的终极理论,未来,我们有可能会超越爱因斯坦。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我们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做了很充分的检验,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爱因斯坦的理论是精确成立的;

第二,有一些学者也在试图修改爱因斯坦的理论,但事实上很困难,他们所做的修改往往只能够解决某些问题,放到另外的问题上就又说不通了,需要做另外的修改,也就是说,至今未有突破。

这两点告诉我们:如果宇宙中确实存在暗物质,哪怕现在看起来不那么好理解,那么我们这个宇宙反而是更容易理解的。

甚至,暗物质最好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很关键,因为它可以加速星系的形成。如果宇宙中没有暗物质,就没有银河系,没有太阳系,也就没有我们人类自身。所以说,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得感谢暗物质,给了我们存在的机会。

02 暗物质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既然我们相信暗物质的存在,或者说希望它存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目前,我们对暗物质的理论定义是:通过天文观测推断出来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物质。这就是把它叫做「暗物质」的原因。

这个动画展示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暗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状况,我们的银河系大概就相当于画面中的一个小点,由此可见宇宙有多么宏大多么壮观!

那么暗物质在其中的占比是多少呢?从能量的角度看,占了68%;从物质的角度看,占了27%;而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普通物质,只有5%。概括地来说,暗物质在宇宙中处于一种稀疏、不均匀分布的状态,在亚星系尺度上有一些团状结构。

理论上说,地球附近包括我们周围也应该有暗物质。根据天文学家的测量,一个立方厘米,就是我们一个手指头这么大的空间里面,暗物质的质量大概等同0.3个氢原子,如果我们把整个地球的暗物质收集起来,总共不到一公斤,所以暗物质对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普通物质是由各种各样的粒子构成的,如果暗物质存在的话,那它可能是什么样的粒子呢?

这个表是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已知的宇宙都是由这些粒子构成的,但是当我们拿它去跟我们认识到的暗物质属性做比对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种已知的粒子可以满足这些属性。这说明了暗物质很可能是一种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更具体来说,是一种弱相互作用的大质量粒子。目前我们对暗物质的认识,也就到这一步。

03 如何寻找暗物质?

既然我们对暗物质有了这么一个框架性的或者叫方向性的认知,下一个问题自然就是:我们能不能探测到这样的粒子,以及如何探测?

目前的办法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比较简单粗暴,通过高能粒子对撞,直接把暗物质造出来,但是位于欧洲核子中心的全球最大型粒子对撞机,至今还未发现暗物质的存在。

第二种办法可以叫「入地」。我们身边的这些暗物质粒子,它有可能和我们有一种很微弱的相互作用,需要非常精密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由于空气中有大量的宇宙射线粒子,它们会对实验形成很强的干扰,所以我们必须把实验放在很深的地下实验室去做。

中国在四川锦屏山下建了深地实验室,目前正在开展两个暗物质探测实验,照片上是上海交通大学PandaX暗物质探测团队,虽然至今也还没发现暗物质粒子的信号,但他们对暗物质粒子属性给出了一个很强的约束,已经是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实验结果。

第三种办法就是「上天」,因为暗物质湮灭之后会产生一些标准模型粒子,也就是普通粒子,而地球大气层把这些粒子的大部分都挡在了外面,通过发射卫星探测器,我们在大气之外观察这些宇宙高能射线粒子,可以间接地寻找暗物质。

我们有一颗叫做「悟空」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它是全世界观测能段最宽、分辨率最高、本底最低的暗物质探测器。

「悟空」这个名字是由一位叫林磊的网友取的,他是一位天文爱好者。这个名字取得非常传神,从字面意思看,是「领悟虚无」,正好跟探测暗物质的这个事情契合;其次,孙悟空有一双能看清宇宙万象的火眼金睛,我们的探测器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

那么悟空看到了什么东西?

我们去年底发表了第一个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横轴是宇宙射线里一种叫电子的能量,纵轴反映的是不同能量的粒子数。

这个图只是反映我们看到的现象,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比方说图上有一个点好像突然就跳上去了,这里是不是存在暗物质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自然》和《科学》的社论称,悟空开启了中国空间科学的新纪元。

04 如果找不到暗物质?

如果找不到暗物质怎么办呢?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找到暗物质当然很好,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进展。但就算没有找到暗物质,也并不代表我们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它意味着我们需要去突破爱因斯坦的理论,我们对宇宙基本规律的认知,还需要一个飞跃。

在热力学能量守恒定律被提出来以前,曾有很多人想制造出「永动机」,尽管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些失败的尝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们最终发现能量守恒定律。

当然,我个人不希望暗物质的探测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对我而言,就是我为什么要去探索暗物质?即使明知道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

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

基础科学的每一次突破

都会带来技术上的重大飞跃

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暗物质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谁又知道呢?


文字丨漫倩

校对丨其奇

造就 | 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创造力


造就


暗物质其实网上已经有非常详尽的资料了。大家可以很轻易地搜索到各种程度的适合自己的答案。

什么叫暗物质?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英语:Dark matter),是指无法通过电磁波的观测进行研究,也就是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透过重力产生的效应得知,而且已经发现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

现代天文学经由重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方法和理论来探测暗物质。而根据模型,由普朗克卫星探测的数据得到:整个宇宙的构成中,常规物质(即重子物质)占4.9%,而暗物质则占26.8%,还有68.3%是暗能量(质能等价)。暗物质的存在可以解决大爆炸理论中的不自洽性(inconsistency),对结构形成也非常关键。暗物质很有可能是一种(或几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构成。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课题。

暗物质研究到什么地步了?

暗物质研究的手段主要基于星系自转曲线,星系与星系团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手段主要分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两种。目前的研究进度就是:有充足的观察证据证明暗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但对于暗物质由什么物质组成还众说纷纭,理论很很多种,但都还缺乏充分的足够的实验证据。

哪些国家最厉害?

暗物质测量的主要实验室包括美国的Soudan mine和DUSE、加拿大的SNOLAB地下实验室、意大利的大萨索国家实验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英国的Boulby mine以及中国四川省锦屏山地下2500米世界最深暗物质试验中国锦屏极深地下暗物质实验室。


低熵制造机


暗物质研究已经有好多年了,最早是一个在美国的瑞士籍科学家弗里茨·兹威基在一九三几年就发现暗物质了,但发现以后很多人并不相信,因为宇宙还是很复杂的,他看到的是不是一定需要用暗物质来解释,并不是很清楚。到一九七几年的时候,很多科学家就在各种各样的天体里发现了引力比较强的这种证据,其中一位女科学家测量了星系周围的暗物质,所以大家逐渐相信这一情况了。


到目前为止,即使从一九七几年开始到现在,也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但是大家还没有找到暗物质。大家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说曾经很流行的一个模型,叫做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暗物质,现在大家研究的已经比较深入,有很多很多的研究这方面的实验。我们大家很熟悉的,我们国家在锦屏山做的地下探测实验,还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常进研究员在紫金山天文台和国外合作,做的空间暗物质探测实验,他们都是针对这一种暗物质。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暗物质研究,从目前来看,国际上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总体来说还是美国和欧洲的实验更多一些。我们中国现在这两个实验虽然不多,但是也已经取得了很先进的成果,比如说我们现在锦屏山的实验,已经给出关于暗物质最强的实验限制之一。暗物质目前全球科学家都没有找到,但是我们国家在做的实验实现限制的程度已经是最强的之一了。同样我们国家自己的暗物质卫星(悟空号)实验也很快就要公布重要的结果。


作者

:陈学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

出品:SELF格致论道讲坛


中国科普博览


20世纪,科学家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通过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宇宙的年龄、膨胀速度和能量密度等信息。在经过细致计算和分析后,科学家疑惑地发现,按照现有观测和理论推导,宇宙不应该是如今这个样子的,除非宇宙中存在一类目前未知的物质,于是科学家将其称为“暗物质”。

“暗物质”是当今物理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据观测,暗物质占整个宇宙质量的85%,显然不是可以忽略的部分,但人类无法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不过由于暗物质能够干扰光波与引力场,因此可以通过间接手段来探测。但是对于暗物质到底是什么,人类仍然一无所知。

这里我来简要介绍两个暗物质相关的最新进展。

第一个是关于暗物质粒子尺度的理论推算。2014年7月,世界顶级科研杂志《Nature》的物理学子刊的一篇封面文章轰动了世界,国立台湾大学的学者提出,暗物质并非以往物理学家推测的“重粒子”,而是“极轻粒子”。高中物理学曾经教会我们,每个物体其实都可以视为“物质波”,而物质波的波长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台大的物理学家通过计算,认为暗物质粒子的物质波波长大约为10,000,000,000,000,000,000km,即整个星系的尺度。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用星系这种大尺度的基本粒子模拟出来的宇宙图景,符合目前所有的观测数据……这意味着,我们很可能生活在极其浓稠的“暗物质液体”中,这种“液体”的密度比水高一百万倍,但我们完全感受不到,因为暗物质与我们没有任何交互作用。

第二个是关于暗物质探测的实验。暗物质虽然不能直接被观测到,但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手段进行探测。中国目前在暗物质空间探测领域是国际领跑者,中科院

2015年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采用空间间接探测方法来对暗物质进行探测,其中的核心部件BGO量能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这颗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看风景的蜗牛君


科学名词所用的每个字眼儿都是为了反映一定的性质而命名的。我们把我们周围的物质包括构成我们自身的物质叫做普通物质。普通物质有四种基本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万有引力只跟质量有关系,有质量就有引力,所以一切普通物质都具有万有引力。

暗物质。之所以叫“暗”,因为它除了万有引力之外,不具有其他三种基本作用力。早在19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维基通过观测星系团的运动,发现星系的运动速度“过快”,根据光学性质(电磁作用)来推测出来的星系团的质量不足以束缚它们,所以他提出还有许多甚至十倍以上看不见的物质存在。197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薇拉·鲁宾通过测量星系的旋转曲线(星系直径上旋转的速度),又一次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所以天文学家们是通过暗物质的引力作用发现了它的存在,但是这一点并不足以给出暗物质更多的特征,所以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只希望通过其他的信息寻找暗物质的性质究竟是什么。

中国的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中国的锦屏山地下实验室,国外也有一些同类的实验,希望测量来自宇宙射线中的信号,从中发现暗物质衰变的迹象。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天文学家们认为暗物质不仅仅是具有引力作用的,也存在一些其他作用力,虽然很弱,由此可以衰变成为我们熟悉的可以探测的信号(比如高能的中微子,或者伽马射线)。通过这些信号,再进行重建,获得暗物质本身的信息。这个模型成为WIMP弱相互作用力大质量粒子。在国际上关于寻找暗物质的研究领域,比较突出的有丁肇中先生,他在国际空间站上搭载的暗物质探测仪器已经排除了许多信号和模型,也为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提供了研究的依据。这一类是直接进行探测。锦屏山地下实验室,用液氙作为介质,跟宇宙射线中的粒子进行碰撞,这是间接进行探测。

在国际上中国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是第一颗专门用于这个课程目标的卫星,锦屏山地下实验室也是处于国际的前列。当然,目前国际上有许多的探测项目正在进行,没有办法说谁哪个国家出做的最好,要看将来谁的结果出得更快,更好。。


松鼠老孙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并且广布整个宇宙,因此其质量也是很大的,它们代表着宇宙中26%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见的只占到了不到5%,而暗物质又是无法直接被观测到的,它也因此得名,但是它又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和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感受到。

暗物质是一种提出来的理论假设。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其广义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而如果是这样的话,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10∧-30克,但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是这个值的一百分之一。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了的物质叫做“暗物质”。最早提出证据并推断暗物质存在的人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瑞士天文学家弗里兹·扎维奇等人。

193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瑞士天文学家弗里兹·扎维奇在观测螺旋星系旋转速度时发现星系外围的旋转速度较牛顿重力预测的慢,故推测必有数量庞大的质能拉住星系外侧组成,以使其不至于因为过大的离心力脱离星系。他还发现,大型星系团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除非星系团的质量是根据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数值的100倍以上,否则星系团根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

暗物质刚出来的时候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之后几十年的观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对于暗物质的性质我们仍然一无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占宇宙能量密度大约20%的暗物质已经被广泛接受了。暗物质促成了宇宙结构的形成,如果没有暗物质就不会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两种暗物质: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们对于暗物质的总量贡献是很小的,暗物质的绝大部分还不清楚。


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的研究表明,暗物质很可能是一种(或几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构成。各个国家对于暗物质的研究一直都在继续,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于暗物质的研究,现在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17年12月30日,中国首颗探测暗物质粒子的卫星“悟空”传来重磅消息——“悟空”对高能粒子能谱的精确观测发现了超出常规理论预期的新现象,可能与暗物质有关,这一开创性的发现,或有希望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镜像宇宙


一张图看懂什么是暗物质


横山趣闻事


假设的暗物质暗能量

天文观察到了天体红移现象,既天体的红移现象只能用超光速澎涨和天体超光速位移两方面解释,至于其它方面的解释还是空白。依据天体红移,星系团运动速度不应比正常速度偏快,连中心体的引力也不支持超快部分的速度。天体红移只能令科学界震惊,只好推测宇宙在作超光速澎涨运动,不会推测天体在作超光速位移,其它方面是空白。宇宙澎涨的力来自那里,是什么样的力支持克服向心引力而澎涨运动,是科学界的困扰,依此,科学界在推测的基础上再假设有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是5倍暗物质支撑明物质作离心澎涨运动,暗能量支持澎涨的力。

天体红移现象

天文观察到了天体红移现象,是整个星系的位移速度表现为红移现象,星系整体自转也在加快,并且天文观察的事实客观上得出了红移量与离观察者的距离成正比,说明天体澎涨速度在加快,趋向于无穷作超光速运动,这违反了引力向心运动规律,违反了自然规律,违反了暗物质分布是均匀的推测规律。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认为宇宙澎涨速度一直是单调增加,天体澎涨速度可趋向于无穷大,可无穷超过光速,这个观察结果是模糊的,无法前去证实。宇宙大爆炸前是不澎涨的,都是在引力收缩的作用下变为了奇点。倘若是宇宙大爆炸时引起了宇宙大澎涨,理应爆炸中心力最强,然后是单调减少,直至趋向于静止。一个是超光速澎涨,一个是澎涨趋向于静止,两方面矛盾重重。宇宙澎涨起源于大爆炸前,还是大爆炸后,或是同时产生的,都难以理解,靠想象解决问题,好象假设的暗物质成为了事实。

推测和假设都不成立

宇宙大爆炸前只是一个奇点,不存在澎涨现象,也没有所依的红移现象,宇宙所有存在的物质都在引力收缩力作用下使之变成奇点,包括暗物质也变成了奇点,也向心运动了。爆炸时瞬间澎涨力是逐渐减弱的,而依据红移推测得澎涨矢量是逐渐加强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说宇宙澎涨与爆炸无关才行。宇宙大爆炸时不见暗物质参加,爆发力也不需要暗物质支撑,白身完全可离心运动。因此,依据暗物质没表现为推力,暗物质没出现在宇宙空间,得宇宙大爆炸前和爆炸时假设的暗物质暗能量是不成立的。宇宙大爆炸后,多于明物质5倍的暗物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推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成了未解之谜。澎涨超光速运动的时间在宇宙中存在了138亿年,还是200亿年,这方面实际上属想象的世界了。在银河系天文观察方面已证实了无澎涨运动,同时也就证实了银河系无假设的暗物质暗能量存在。依据暗物质是均匀分布的,由支撑性决定,得银河系没有分布暗物质,与假设均匀分布条件矛盾,从而得假设的暗物质暗能量在客观上不成立,得推测的宇宙澎涨运动现象也不成立。

宇宙超光速澎涨得原宇宙空间为零

天体红移现象无法解释,只好推测空间存在澎涨运动。宇宙138亿年的超光速澎涨,使时间距离无法想象的变化着,巳知现在的半径460亿光年,设宇宙澎涨速度为3倍多光速,得原来的宇宙半径为零,得宇宙原来无空间存在,这根本不符合客观规律,只符合数学规律。倘若依此计算结果,得推测的宇宙澎涨客观上不存在,得假设的暗物质暗能量不成立。

对暗物质存在规律的推测

暗物质遵循引力相互作用规律存在,这巳形成了共识,除此之外一无所获,剩下的就是多如牛毛的想象,离找到暗物质相差920亿光年。暗物质比明物质多5倍,现在连亳毛都未碰到,整个科学界就说不过去了。认为暗物质具有物质性,起支撑作用,必具固态性,如此多的暗物质不可能都是软绵绵地给天体支撑力,以推动式支撑。固态暗物质反不反射光,激光探不探得到,公转,自转运动状态未知,暗物质越吹越神了。在宇宙澎涨存在的前题下,暗物质起推动明物质离心超光速澎涨。问题来了,那么暗物质离心去推明物质自身又是靠什么推动的呢?这方面就难谱了,只能认为纯属于靠想象的澎涨了,想象的澎涨运动也就根本不符合客观实际,只符合想象的存在了。




兰天196926837


暗物质是根据星系引力缺损而假设的一种能够弥补星系引力的物质。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不要一根筋走到底,暗物质问题的实质是由万有引力理论的缺陷造成的。

当然,要解开这个问题,首先还得从万有引力的形成说起。星球引力的实质并不是任意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万有引力”,而是与电磁力相似的极性差作用力。根据笔者二十多年的苦心研究,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就对星球引力的形成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星球引力是由氕原子核心的阳性体产生的,但中子又是中和这个阳性体的对立性体,所以星球引力由构成星球物质总量的氕原子大于中子的剩余值产生。物体重力则是由阴性大于阳性的剩余值产生的。由于这种引力并不是万有的引力,所以在此需要更名为乾坤引力。

因此,没有氕氢剩余的小行星之类的天体只能表现重力而不会产生能够凝聚物质的乾性引力;同层次星球就是因为没有性差、或性差太小而不能产生乾坤引力的。具有同等乾性引力的天体的互相靠近产生的并不是引力而是乾性辐射的同性斥力。我们可以把银河系中的大多数恒星都看作同层次星球,所以银河系的大多数恒星之间都是不存在乾坤引力的。

但是,也不是说星球之间就没有任何作用力了。无论是同层次也好、不同层次也好,星球之间都普遍存在着另外一种作用力,就是坎离极性作用力。坎离极性作用力是由星球挥发的能量,在建立了个体独立能量层的的前提下,又具有部分能量的互相融合而产生的。坎离极性作用力的特点是既具有个体之间独立能量层的斥力,又具有互相融合能量产生的引力,所以星球之间坎离极性作用力所表现的引力与斥力是永远相对平衡。银河星系的凝聚力就是由这种作用力决定的!由于详细解释坎离极性作用力需要较大篇幅,所以,读者如有疑问,只能留待以后解释。

因为银河级星系的凝聚力不是由所谓的万有引力决定的,所以,暗物质问题压根儿是不存在的。

当然,这些只是对我二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丁点简介。在我的研究成果中,几乎所有的宇宙疑难问题都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原因就在于路走通了也就没有什么难题了。


周庆和1178559755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研究到起始点,且自相矛盾。



再回答第三个问题,哪个国家研究得越历害,就越厉害,反的。可能是顶着找暗物质的名,明目张胆地研究其他粒子,比如类中微子,这些国家最利害。


最后回答第一个问题,能找到的都不是暗物质,暗能量。暗物质,暗能量根本不要这么多,加上种种类中微子含各种中微子的量,宇宙每立方米五个粒子,够了。


暗物质,暗能量要两乌云,还要这么多,是人类闹的天大笑话,没有之一。


另外,补充一点,都说引力是时空扭曲效应,是引力效应,还在找引力子,这是人类第二大笑话。


多想想时空扭曲是怎么来的吧。stemmer提示下,引力效应是一种场,与电磁场同价,类似,引力效应是背景,不可直接观测;大尺度下引力效应即时,引力波才有延迟效应,才可观测,现只测了三次,又一次证明了相对论,也间接证明了引力是时空扭曲的表现。

stemmer本观点,自由转载,推动国家省下资源搞教育。


stemmer2017年6月21日首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