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马桶盖只认日本货,是国人“太愚蠢”,还是国货“不争气”?

引言:像国产手机一样做功能创新,国产智能马桶也能“弯道超车”。

吴晓波有一句评价让人印象深刻:中国制造的明天在于让中产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此言出自《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

事后,此文章引起了极大争议:中国制造真的不堪一击?从一个如厕工具,经过网络发酵,已经上升到民族自尊心的层面了。

事实上,读过《日本制造》一书你会发现,至少在战后十几年内,“日本制造”都是廉价和低品质的代名词。

中国制造,势必也要经过一次过渡。

智能马桶盖只认日本货,是国人“太愚蠢”,还是国货“不争气”?

日本制造

一位长期旅居日本的朋友告诉《智哪儿》,在日本的公共场所,比如酒店、餐馆、公厕等,基本上都有智能马桶盖,个人家庭更不用说。智能马桶盖在日本的普及率已经超过95%以上。

而在中国,这个普及率据说只有3%。无论是多少,智能马桶盖在中国依然是个新鲜事物,市场教育任重而道远。

日本的智能马桶盖普及有三个原因:

一、日本有着全球首屈一指的“厕所文化”,对于如厕环境的追求,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性;东京有一家耗资1000万美元打造的黄金厕所,就能说明日本“厕所文化”之极端;

二、日本社会对于洁净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厕所上;在日本有一种亚文化,叫做“便所饭”,是指很多年轻人会在厕所里吃午饭,日本厕所的洁净度可见一斑;

三、日本的智能化落地较早;日本有着全球第一的机器人研发实力,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程度也较高,这是一个注重用户体验的发达国家必然的工业趋势。

所以,日本智能马桶盖的普及率全球第一。加上国人对于“日本制造”的盲目信任,让日本马桶盖成为了新中产“趋之若鹜”的购买标的。

近一两年热度有所减退,国人消费理念也更加理性。但求代购日本马桶盖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而且,国人在选购智能马桶盖时,依然会对自主品牌有些“敬而远之”。一位购买过智能马桶盖的朋友告诉《智哪儿》,他在选购时,直接就认准了松下,甚至连TOTO、科勒、高仪的都不会考虑。

一位智能马桶用户告诉我们,他在2010年花费6000元买的某自主品牌产品,如今因为防水不佳,某个芯片已经接触不良,造成几项功能失灵。这也让他对自主品牌“心生芥蒂”。

尽管防水、防潮如今已经成为重要卖点,但这依然说明:我们中国自己的产品,都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用户的使用场景,产品稳定性欠佳。

从电商平台的数据来看,主流的智能马桶(盖)产品中不乏自主品牌,但赫然列在第一位的,依然是松下。从销量情况下,松下的智能马桶盖产品,至少在天猫平台上,目前是销量第一。

作为国际大厂,松下的产品自然有品牌背书,消费者认品牌是无可厚非的;但实际上,智能马桶盖这个品类,国际大厂和自主品牌之间的产品力差距并不是很大,因为它已经是一个非常标准化的产品。

不同品牌,中国的,日本的,国产的,进口的,拼的是价格、稳定性和功能创新。

松下有品牌背书,也有品牌溢价。

国货自强

现在,智能马桶(盖)正处于智能家居产业的风口。就像十年前的卷发棒一样,大有普及之势头。去日本代购智能马桶盖,真的有必要吗?

没有必要。日本制造虽然可畏,但要看中国国情。比如:

一、日本水质好,连公厕的水都可以直接饮用,而国内家庭的水质很硬;日本马桶盖一般没有滤网,所以在国内可能会出现堵塞的情况;

二、日本家庭普遍有干湿分离,马桶洁净度高,一般不会受潮,马桶也没有防水、防潮设计;而干湿分离的理念在国内正处于普及阶段,在国内马桶容易受潮发霉;

三、日本智能马桶在国内没有售后服务,届时安装过程,以及出现了质量问题无从获取支持。

所以,从商品角度,代购日本马桶盖是没有必要的。况且,如果要选择日本品牌,松下、东芝等也有国产版销售。一个劲儿只认日本品牌,这是愚蠢的。

不过,对自主品牌来说,“日本马桶热”起到了很好的市场教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日本货帮助中国消费者打开了新的消费观念——放在十年前,即便有钱,谁会花几千块钱去买个马桶盖呢?

对中国本土品牌来说,推广智能马桶(盖)方面,要感谢日本厂商。而要跟日本品牌竞争,自主品牌也要谋求新出路。

比如广州做厕卫产品的厂商很多,引入一条生产线、组建一个研发团队,即可推出智能马桶产品。而然这样的产品,且不说产品力是否能跟日本品牌竞争,仅仅是知名度,就根本没法与1918年成立的松下竞争。

我们要做智能马桶(盖)产品,就要像小米手机一样,走群众路线,挖掘中国消费者,尤其是新中产的用户需求。

如果只是靠价格战,那么中国的智能马桶产品,永远不可能跟日本货平起平坐。只有智能化的创新才能让我们“弯道超车”。

说起价格战,可能所有的自主品牌都斗不过小米。小米生态链的智米智能马桶盖,配置比松下还丰富,只卖999元,价格档次大大低于同类国产马桶盖产品,其在天猫的“苏宁易购官方旗舰店”月销量400多笔,是唯一赶上松下的自主品牌。

你让自主品牌去造个999元的智能马桶盖?没有小米的生态支持,这不可能。

修罗战场

国内的智能马桶产品,可谓是还未普及,就已经进入了红海阶段。一部分原因是智能马桶(盖)产品缺少技术壁垒,制造门槛低、复制性强;另一部分原因是电商平台加速了这个行业进入价格战的速度。

一位有十年硬件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告诉《智哪儿》,一个智能马桶盖,纯智能硬件部分的物料成本也就200多块,几乎没有技术壁垒,大家都可以做,就是看销售渠道。

外观设计上,各个品牌之间也都大同小异;人机工程上,受限于使用场景,它也不可能像手机一样玩出很多花样。

所以,接下来,智能马桶产品将在功能创新上诞生“修罗战场”。因为只有创新,才能避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另一位关注硬件产业的投资总监向《智哪儿》表示,他刚投资了一家做智能马桶气体传感器的团队,这种产品可以通过检测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用户的健康状况。

这是一个功能创新点,但是不是好的卖点尚不得而知。某知名智能马桶产品的市场人员也向我们透露,他们也在自家产品上增加健康数据采集功能,让马桶的功能更多元化。

从排泄物检测这个角度看,智能马桶产品开始真正变得“智能”。因为物联网的核心在于数据,如果只是简单的冲洗臀部、抑制细菌、保温加热,那么还不算是“智能”。

智能家居的落脚点,还是在于数据。没有传感器的硬件,不叫智能硬件。

总结

硬件工程师表示,目前智能马桶技术层面的一个壁垒,应该是芯片设计,或者电路的设计。这是中国制造的最大软肋。

好的电路设计,能让产品功能更加多元化,提升产品鲁棒性和稳定性。我们与日本制造的区别,或许不在于能否造出一个智能马桶,而在于用多少年不会坏。

比如,你只看到两个品牌的产品一模一样,价格却有明显差距。这可能贵的品牌应用了超声波封装和三防喷涂工艺,芯片稳定更好,但面儿上是看不出来的。

如果大家都打价格战,那么成本势必会被压低,产品可靠性也就没有保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