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每年有80萬的醫學生畢業,然而成爲醫生的只有2.2萬」?

1234822987


不難發現每年高考填志願的時候,報考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都很多。很多人都覺得醫生是一個特別穩定的工作,福利好,待遇好,而且還受人尊敬,家裡如果有一個醫生也方便。但是似乎學醫的人很多,最後成為醫生的卻很少,那這是為什麼呢?

1.醫生太多


現在學醫的人太多,但是醫院崗位少,醫療人力供大於求。所以很多學醫的學生畢業後很難就業,因此不得不轉行換業。

2.學醫太難,過程太長


眾所周知,學醫本科就要5年,還要規培、專培。有些醫院還要求必須是研究生學歷或者是博士學歷。學醫真的非常辛苦,每次看到學醫的學生都是捧著厚厚的書在背。而且學醫持續的時間非常長。如今很多年輕人都覺得熬不起,因此很多人在畢業後就不想從醫了。

3.職業壓力大


醫生是一個要求非常高的職業。如果你誤診造成病人有什麼危險,或者是在手術中發生什麼失誤,那你的職業生涯可能就毀了。你還得面對各種各樣的患者和患者家屬。如今經常看到網上報道關於醫患關係的新聞。醫生並不是簡簡單單坐在辦公室裡看個病就可以了的。他們所面對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4.醫生休息時間少


很多醫生沒有節假日,有些科室分為“休班、白班、夜班和連班。”白班是一整天班,但是中午可以回家。連班也是一整天班但是中午不能回家。夜班是從晚上到第二天早上八點,八點以後休班。普通醫生平均每四天休半天,工作是非常辛苦的。

5.醫生基礎工資低


醫生的基礎待遇並不高,尤其是學歷不高的醫生,去了基層醫院待遇非常差。特別是剛入行的年輕醫生初始工資都特別低。只有慢慢實踐積累經驗,慢慢提升自己。但是同年齡的同學都開始掙錢了,很多學醫的人還要交著錢繼續學習。即使成為醫生了,後面還要繼續考評。

6.工作強度大


醫生帶病上陣的有很多,即使自己生病也不能隨便請假休息。我們經常能在新聞上看到,醫生一邊自己打著點滴,一邊給病人問診。還有很多醫生一場手術可能就會持續十幾個小時,一場手術下來,醫生都虛脫了。所以,醫生絕對是一個高負荷的職業。

綜上所述,醫生無疑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職業,但能在從醫這條路上堅持下來的確實很少。

——END——

大家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這個數據不知道是怎麼來的,沒有參考性。



醫學醫學畢業生每年沒有那麼多,大約再十五六萬吧,每年高考人員也就二百萬左右,要是八十萬學醫,中國遍地都是醫學生了。

還有2.2萬成為醫生是如何來的。本科醫學生的去向有幾方面:

1.目前最大的應該是考研究生了,目前很多醫學院校的研究生數量要超過本科生了。並且有很多班級要有一半讀研究生了。而這些研究生將來大部分還是要當醫生的。

2.一部分改行了,但大多數是從事和醫學相關的專業的,比如:醫藥相關的專業,研發,銷售等。一部分留在高校做老師,還有極少數徹底改行了,但比例不高。

3.還有有就是直接做醫生,目前的情況本科生直接做醫生的一般很難留到大型三甲醫院了,一般是二級醫院和縣級醫院。

4.目前中國實行住院醫師培訓,還有一部分沒有找單位,直接聯繫規培醫院進行住院醫師培訓了。

但目前醫療環境不理想,的確改行的人員比以前多了,但絕對不像題目說的那樣聳人聽聞的。


快樂的小大夫


這兩個數字未必準確。但確實有一些醫學生畢業後沒有做醫生。

醫生在大多數人眼中是收入又高、工作又穩定、而且永遠也不會失業的職業,是好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但是,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不容易,就像我們永遠看見明星光鮮亮麗的一面,卻不知道他們在背後付出了多少,所以不當醫生就很難理解醫生內心的苦衷。

關於每年醫學生畢業人數和成為醫生的人數相差甚遠的情況,從我身邊的例子來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1、個人對醫學沒興趣。好多學生報志願的時候並不是按自己的意願報的,好多都是由於家人覺得當醫生不錯,就讓孩子報醫學院校,其實孩子並不願意學,導致畢業不從事醫生行業;另外就是報志願前自己沒有深入瞭解醫生行業,自己感覺挺好,但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學醫,所以畢業後也改行。

2、學生的對職業的要求太高。其實要說醫學生就業難,其實也不難,現在基層地區對專業醫生的需求很大,但是,由於條件艱苦,工資低,基層的設施也不齊全,發展前景相對來說稍微差一些,這和許多畢業生的理想差別太大,他們都想去大城市發展;現在幾乎所有的三甲醫院要求的最低學歷是研究生學歷,而醫學本來就比別的專業多念一年,這又要上三年研究生,好多學生都不想再堅持了,綜合這幾種因素,導致醫學畢業生寧願改行也不願再學醫。

3、繼續深造。為了能進入大城市發展,為了能進三甲醫院,為了能學到更多專業知識,一部分醫學生在本科畢業後選擇繼續深造,繼續讀碩士,而且,近幾年醫學生考研的人數逐年上升。

4、從事與醫學相關的職業。好多學生覺得自己不適合臨床,但又不想脫離自己的專業,所以他們選擇在醫藥研究所或製藥廠或在醫學院校當老師教書育人等等。

5、醫患關係緊張,醫療環境不容樂觀。隨著近幾年醫鬧事件及醫生過勞猝死的報道,大家對如今的醫療環境感到恐慌,誰都不想自己成為下一個被傷害的醫生,這也是讓醫學畢業生不想從事醫生的一個原因。

雖然有這麼多原因,但是仍然有很多不忘初心的學生,他們選擇進入臨床,選擇承擔起救死扶傷的使命,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貢獻給了醫學事業,希望大家能理解和尊重醫生,營造一個綠色的醫療環境。

本期答主:張曉玉 醫學碩士


杏花島


寫完醫你就會知道,學醫太苦了。

我說句不誇張的話,我國醫學專業的老師,是大學裡面出現盡心盡責老師最多的地方了!

為什麼呢?因為醫學這門專業就決定了,你教要好好的教,你學要認真的學!

考試! 你要正兒八經的過! 因為你以後從事醫療行業啊!

所以,很多人雖然報考前很想做醫生,但是學完發現,真的太苦了!

特別是臨床醫學! 真的苦,比高考都要苦上一倍!



大環境下,學醫過後,改行了!

我們的醫患關係很緊張,這個大家知道吧,所以很多事情裡面很複雜!

你盡心盡責,有時候還會被誤解!

而且吧,對於學醫的來說,動不動就是五年制,而且普通考研的三年的多,因為學著幾年就給你保研了!你保還是不保!

等出來當醫生,都26、27了,還不能正式報效父母,有的時候還要找父母要生活費!

壓力大,加班是常態!


過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問有對象了沒有啊,自己想想天天忙的,心裡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病人吧!

休息日基本上就是睡覺,忙的有時候飯都吃不上!



結語:


我希望有更好的人來到醫生這個行業,畢竟沒有了醫生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向所有學醫的同學致敬。


由我答


“職入龍門”觀點:醫生之所以“越老越吃香”是因為健康醫療是各個國家高頻剛需的“民生剛需”!只是醫生的待遇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薪資待遇會有所區別,但是高需求量、高強度、高壓力的職業特性確是全球一樣,也註定是想要當醫生獲得高社會地位光環背後需要承受和付出的代價。而做為輸送人才的學校普遍存在一個“弊端”,就是僅輸出理論知識和要求學歷教育,卻很少讓每位自願或被迫選擇職業的人才明白,以某一種職業身份獲得職場生存空間的真正代價以及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麼?這就是包括醫學生在內的絕大多數高校人才輸出到社會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選擇轉行的核心原因。



1 我的教育和就業從來都是兩條並行且不產生交叉的軌道,這是我們從校園步入社會,當千辛萬苦應聘上自己心儀的職位,比如,醫生時。現實、殘酷又難以想象的工作環境大大超出了我們對於課本和理論上對於某一職位的職業價值的解讀。這才是絕大多數人質疑10多年寒窗苦讀的真正意義、產生職業迷茫,進而選擇轉行的很重要的原因。



我們從上學開始,每一步學業都是由家長“強制”規劃的。你永遠會聽到家長們“強制”規劃你的說辭都是這樣的:醫生這個職業社會地位高、是即體面又穩定、薪水待遇又好的工作!其實,他們也就認為這是一份應該很輕鬆的工作而已。

而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瞭解也僅限於肯本上無私奉獻的白求恩、醫聖孫思邈、本草綱目李時珍……近代醫學泰斗……,當你真正進入醫院工作的那一刻開始,你會發現,課本和學校對於工作環境、醫患關係、職業道德以及醫生職業幸福感到底在哪裡的解讀都是少之又少的!

由於醫學對於生命負責的嚴謹性,醫生這個職業的學習要遠高於其他職業的學習時間。本科學歷也要5年以上(理論+臨床經驗)。對於文化課的基礎要求也大大高於很多專業。這其實變相說明了能夠進入醫學院學習的學生本身就是全國各個高中很優秀的學生,他們也當之無愧是天之驕子。但同時,這些年輕人也是物質生活豐富的95、00後一代。他們基本生活條件都較為優越,且個人自理能力都很欠缺,在城市裡的孩子又會相對“嬌生慣養”。請問,即便他們可以刻苦突破學業的瓶頸,但對於醫生或護士這種高強度的“服務”性的工作,這一代年輕人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是否能夠接受呢?因為學校和課本里從來對於實習醫生低薪、高強度工作、沒有正常作息時間、基本沒有休息(就算休息也要被不斷需要惡補的臨床經驗和技能提升、各種考證所填滿)這還只是身體上的壓力。讓很多醫學院畢業生選擇轉行的是來自對於生命的負罪感和患者質疑產生的緊張醫患關係以及就業就困擾自己的結婚等家庭問題。心理的巨大壓力才是促使年輕人就業沒多久就轉行的直接原因。

不是這些勵志成為白衣天使的年輕人不想堅持“救死扶傷”的職業理念,不想完成父母的殷切希望、不想出人頭地!而是大家從家庭到學校的教育中對社會和職業的認知中就欠缺“我這麼拼命的付出到底是為了什麼?”的價值觀的奠定。特別是醫生這樣使命感非常強烈的職業,如果從業者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什麼做醫生?且獲得職業幸福感的話,是很難長久堅持做下去。長久的堅持支撐的元素包括犧牲個人的身體健康、個人家庭生活、個人想要享受的生活……

2 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醫生能夠在某一專科領域獨當一面又能獲得職業幸福感,這是醫生這份職業應該賦予從業者們真正的職業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兩個環境的塑造:



A 學校理論的紮實基礎。儘管我們的學歷教育一直在完善,但也只能解決步入社會的門檻和基礎知識環節。我們需要從學校開始就要對於步入社會有一個客觀、現實的認知:我們在職場體現的價值就是能夠適應崗位的職位要求且承擔崗位背後的身心壓力!因為我們要在一線直接面對消費者和公司的需求,不是演習也不是職業體驗、沒有人會把你當成孩子,你獲得的報酬哪怕再低,也是要通過勞動價值換取的!

B 就拿醫生這個職業來說,你再高學歷、高背景,嚴格來說從進入醫院(職場)開始,你就從事了一份“服務”行業的工作!你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學識和醫療經驗去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這個過程中對於實習醫生來說,心理上需要接受從學生向普通職場新人轉變的過程。

在職場,特別像能夠進入醫院的每一位新人,他們都是付出巨大艱辛努力才有資格進入某醫院當實習醫生,殘酷的競爭從應聘就開始了,更何況是在醫院實習獲得留下的資格。

對於醫院來說,他們每天面對無數患者的治病救命需求,他們任何一個人都沒時間教新人從0做起,他們需要的就是能夠在一線馬上為患者服務的成手。

對於患者來說就更沒有理由包容這些職場新人,因為人家是拿命來給你“陪練”,所以誰都不會給一個無能又拖後腿的職場新人機會的。

所以,做為實習醫生,你需要做的就是謙卑放下身段的學習、惡補臨床超越課本知識體量的病例、提升個人的醫療技術。我們沒有時間抱怨、哀嘆和焦慮。因為我們要對自己選擇的職業規劃負責且付出行動並學會承擔後果!“適者生存”才是真正能接近職業目標的真理。而職業道德和挖掘自己職業價值的過程就是通過不斷在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在職場工作的時間越長,你越會體會到獲取職業幸福感的能力才是真正支撐你在你選擇的職業領域走的長久的終極力量!

大家身邊是不是有學醫的朋友,他們對於未來當醫生有怎樣的觀點和經歷呢?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END----

“職入龍門”分分鐘輕鬆解決職場問題,秒秒間溫暖努力向上的你!關注“職入龍門”頭條號,獲得更多職場升職加薪的實用經驗!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轉發。“職入龍門”粉絲朋友們獲得高薪工作、升職加薪是我們最開心的動力!

職入龍門


您好!

對於80萬和2.2萬我沒有考察,從我身邊的朋友瞭解,確實如題所言。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供大於需

我國醫院少,醫生飽和,每年需要補充的醫學畢業生也不多。

2、醫生職業特殊

醫生職業是越老越吃香,更新換代非常緩慢,可是每年醫學畢業的大學生卻在不斷遞增,一個是一輩子不離開崗位,幹一件事情,一個是逐年遞增畢業生,擠入到這個行列。

3、開始從醫薪資低

醫生這個崗位,開始的工資不高,而且剛進入,要做徒弟,論收入不高,論成名要等很久,對於現在物質社會,很難吸引年輕人。

4、工作強度大

從新聞上能看到,許多醫生犧牲在手術檯,都是工作過度,勞累所致,救了病人的命,自己卻失去了人生只有一次的寶貴生命。

5、醫患矛盾嚴重

現在社會,醫患矛盾非常嚴重,新聞頻繁報道,這些給已經學醫,未就業的醫學畢業生蒙上了陰影,覺得這份工作是高危職業,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就會放棄醫生職業。

6、進入邊緣行業

很多畢業生,沒有進入職業醫生崗位,而是做了健康管理師等這些邊緣行業。

總之,目前看來,畢業生難就業,醫學畢業生更難就業於醫院!

希望可以幫到您,期待您在評論區的反饋和交流,順手轉發。我是高工,關注可以找到我哦。

高工


這種問題很多人都明白怎麼回事,不知提問者是什麼意圖?造成這種情況,可以用馬雲解析職場辭職跳槽現象的一句話:錢,給少了;心,委屈了。

具體分析,原因就這麼幾點:

1.醫學生培養時間長,受個人學業,家庭經濟已經背景,個人未來規劃等的影響,不願在這條道路上發展下去,因此就背離了這份職業。

2.進入醫療機構,發現工作強度與收入完全不成正比,且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進修,評職稱道路漫漫。沒有固定休息時間,加上各種外界負面傳聞和個人消極心理的影響,就覺得這份職業不是自己想要的。

3.個人職業選擇不同。學醫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考執業醫師資格證,有的畢業生只打算去醫學院校或衛校做老師,或有的畢業生本就打算以後去保險公司做事故鑑定,有的還選擇去醫學報刊類崗位就業。這個只能看自己選擇。

4.醫學生廣義上指和醫學相關或有關係的一切在讀或準畢業生。像法醫學、衛生檢驗及檢疫、預防醫學、運動康復等專業,本身就不是從事真正醫療工作的,也不一定非得對口就業。比方說法醫學,並不是所有公安機關都大量招聘這類人才,而且即便是進入司法機關,有的也會選擇行政的崗位。這類醫學生就業你說算不算脫離醫學行業?答案很明白了吧?

問這個問題本來就很無聊,培養那麼多醫學生,到最後從事的很少,你是擔心以後沒人給你看病嗎?放心吧,走一個醫生,後面還會有新的醫生補上去,級別高的醫院從來不愁缺人才。倒是基層的醫學人才還是很奇缺,這就是國家的事兒了,政策跟上去了一切都不是問題。不該你操心的就別操心,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好好幹著,這些都會慢慢變好的。


dog521


我是畢業3年的醫學生,進了醫院才知道自己跳進了多大的一個坑!醫患關係差,無論底層衛生院,民營醫院,還是所謂的三甲醫院,醫患關係都是差的離譜,患者家屬很多好像和醫生素來有仇一般,稍有不慎,輕則罵,重則打,甚至殺,就我進臨床也碰到不止一次兩次了,醫生並沒有犯什麼錯,家屬不理解,溝通也沒用,他不會聽,個別罵人真的厲害,不罵的你心痛他善不罷休!稍微臉皮薄點的都會被他罵哭!有些家屬甚至連主任都罵,罵的那個難聽,我都恨不得揍他一頓!不過罵還是算輕的,我這人民醫院,就有一個醫生被家屬打殘了!別人才碩士畢業沒幾年啊,婚都沒結,獨生子,終生坐輪椅,腦袋也打壞了。現在整天呆在家,家人照顧,頓頓要喂。初期待遇差,剛畢業的就一千來塊錢,吃飯都得省點,去餐館根本不敢炒菜,最多吃點炒粉,炒麵。一千多塊得領3年,因為規陪3年,規陪期間很苦,不僅待遇低,而且工作辛苦,什麼雜事都是規培生幹,猝死的也時有發生。正式工作後工作也很辛苦,平常上班很忙,就像打戰一樣,經常通宵值班,沒病都會累出一身病,不要以為醫生都很健康,其實很多醫生都是一身病,有些甚至有抑鬱症,前段時間美國統計醫生壽命比普通人平均少13歲!執業風險大,不僅有被罵被打的風險,還有被傳染的風險,醫院都是細菌病毒,有些操作職業暴露,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傳染到一些大病!當然,很多局外人還會說醫生待遇好,收入高,那我就呵呵了,其實大部分醫生都過得很一般,並不比其他行業收入高,甚至很多醫生還很窮的,有錢的是那些頂級三甲醫院的專家,全國也沒多少,大部分就是勉強度日,因為國家不會發太高的工資,灰色收入現在已經沒了,特別像我搞內科的,就是個窮光蛋,主任醫師可能稍微會好點,不過那時已經老了,有些一輩子也升不了主任醫師,意味著一輩子窮的叮噹響。三甲醫院雖然遠期待遇還行,但是每天累的要死,都是拼命幹活,底層衛生院雖然清閒,但也沒錢,荒廢生命,所以這個職業總結起來就是又苦又累,還不掙錢,風險又大!


201802012


醫生在大多數人眼中是收入又高、工作又穩定、而且永遠也不會失業的職業,是好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但是,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不容易,就像我們永遠看見明星光鮮亮麗的一面,卻不知道他們在背後付出了多少,所以不當醫生就很難理解醫生內心的苦衷。

那既然當醫生這麼好,為什麼成為真正的醫生卻很少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醫學生培養時間長,受個人學業,家庭經濟已經背景,個人未來規劃等的影響,不願在這條道路上發展下去,因此就背離了這份職業。

2.進入醫療機構,發現工作強度與收入完全不成正比,且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進修,評職稱道路漫漫。沒有固定休息時間,加上各種外界負面傳聞和個人消極心理的影響,就覺得這份職業不是自己想要的。

3.個人職業選擇不同。學醫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考執業醫師資格證,有的畢業生只打算去醫學院校或衛校做老師,或有的畢業生本就打算以後去保險公司做事故鑑定,有的還選擇去醫學報刊類崗位就業。這個只能看自己選擇。

4、醫患關係緊張,醫療環境不容樂觀。隨著近幾年醫鬧事件及醫生過勞猝死的報道,大家對如今的醫療環境感到恐慌,誰都不想自己成為下一個被傷害的醫生,這也是讓醫學畢業生不想從事醫生的一個原因。


用戶67781534907


不是醫生,一大堆拍腦袋想當然,真正原因1:省會城市三甲醫院和發達地州三甲醫院,非研究生不能進,甚至有些非博士不進,而年輕人剛出來只是本科,卻大多想留在大城市,只能改行;2:必須通過執業醫師考試,而5年學下來,無論學習怎麼樣,到執業醫師考試時不花數月時間突擊,90%以上都通不過,越往後,越不容易過。以上2點才是最主要的,零散的,如不喜歡這個職業的性質,工作強度,不自由,壓力(醫患壓力,學習壓力,是一個永遠在學習的行業,越到後,越覺得自己在疾病面前很渺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