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經常出汗是什麼原因?

靈樞申脈


炎熱的夏季我們經常會大汗淋漓,許多人認為這是正常表現,但需要注意,有些汗出屬於病理現象,是疾病先兆,需要您提高警惕。

按時間來看,白天出汗過多可能是氣虛。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慾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這是氣虛的表現。晚上出汗多是陰虛。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特點,中醫認為這是陰虛表現。

按部位來看,頭汗過多,可能是脾胃有溼熱,或暴飲暴食後的“積食”;心窩、胸口多汗,多半是因為思慮過度所導致的“心脾虛弱”;手足心多汗,多半是陰虛,也可能是胃熱或熱症。

不過,平時正常出汗能加快人體的體液循環和代謝過程,利於鈣質的有效保留,防止骨質疏鬆等。但是現在很多人都長時間處於空調等“清涼”環境中,幾乎不出汗,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可以通過喝粥出汗、運動發汗、熱水泡腳發汗等達到出汗的目的。

中醫認為的正常出汗是“蒸蒸汗出,不可汗出淋漓”。因此,夏季養生不提倡大汗淋漓,運動不可過量,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患者,以及年老體弱人群。出汗要適當,發現不正常的出汗現象,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

需要提醒的是,夏天由於運動出汗多,血液濃縮,應及時補充水分,最好喝些淡鹽水。還應合理調配膳食,平時常吃些新鮮蔬菜、瓜果。在夏季,吃點西瓜大有裨益。


健康時報


類似於汗為心之液這種解釋就不說了,簡單來說,汗是人體津液,隨陽氣洩出腠理皮膚毛孔就成為汗,所以大汗傷陽。出汗部位不同,顏色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不同是有完全不同的原因的,下面說說不同情況下出汗的原因,給一些簡單的食物方向建議。


一、自汗:平時什麼也不做就出汗,稍微活動下或者吃飯之後出汗更厲害。氣短、不想說話、怕風怕冷、易感冒、臉色蒼白。

診斷:這屬於脾陽虛、肺氣虛(也叫肺衛不固或者表虛不固)。

食物建議:經常吃些補脾腎陽,健脾益肺的食物。


二、盜汗:晚上睡覺無緣無故出汗,醒來即刻停止出汗,平時易口渴、手腳心熱,下午感覺潮熱。

診斷:陰虛。

睡眠時陽氣入陰運行,陰氣太少不足以平衡陽氣,陽氣化成邪熱燻蒸津液,津液化成汗出。

如果長期盜汗,陰液大量損耗,人會日漸消瘦。陽從陰中生,長期盜汗,陽氣隨津液流失,導致陽氣也大損,從而導致陰陽兩虛,進一步導致五臟六腑都虛。日久,會心悸失眠多夢、臉色黯淡、易疲勞。

食物建議:經常吃些滋陰生津的食物。長期盜汗會大損陽氣,除了滋陰之外,還要適當吃些補充陽氣的食物,平衡身體陰陽。

三、大汗:全身大出汗,面紅心煩,口渴大量喝水。

診斷:中焦有實熱。

猶如大火燒鍋爐,身體津液不斷外洩。

食物建議:吃清熱食物到出汗正常為止,同時也吃些滋陰食物補充身體陰液。

四、黃汗:出黃汗,發熱,兩肋脹痛,食慾不振,口苦,尿黃,舌苔黃膩。

診斷:中焦脾胃和肝膽有溼熱。

食物建議:經常吃些清熱祛溼、疏肝理氣的食物。


五、身上某個部位出汗。

情況1:鼻汗。

鼻樑和鼻翼兩側出汗多。有時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也會出汗。這是肺氣虛的表現,過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經常有這樣的。需要補脾肺。

食物建議:經常吃些健脾益氣和益肺氣的食物。


情況2:半身汗。

身體某一側出汗而另一側不出汗或很少。這是不出汗的一側身體被堵住了。主要因為痰、溼、血瘀等阻滯在身體的一側經脈中,氣血運行不能到達,津液送不過去,出汗有障礙。這在中風人群中常見,如果有這種情況,就要防止中風的風險了。食物建議:可以經常吃些補氣血和活血通經絡的食物。


情況3:心汗。

心窩和胸口多汗。這是心脾受損的表現。如果出心汗,還有氣短乏力,健忘,食慾不振,大便溏稀等等,這屬於心脾氣虛。

食物建議:可以經常多吃點兒健脾益氣的食物。

如果煩躁失眠,心悸健忘,頭暈耳鳴,腰痠,遺精,骨蒸潮熱,這屬於心腎陰虛。

食物建議:可以經常多吃點兒滋陰養血的食物。


情況4:陰汗。

會陰和外生殖器部位出汗。肝經經過生殖器的位置,這種出汗與肝經溼熱和腎陽虛有關。出陰汗的女性可能會患上外陰瘙癢、陰道炎等婦科病,男性可能會有陰囊溼疹。

食物建議:如果舌苔黃厚,小便黃,那麼可以經常吃些清熱祛溼的食物。如果氣短無力,怕冷,小便清長,可以經常吃些補腎陽的食物。


情況5:腋汗。

腋窩以及脅下出汗。汗不臭,多夢易驚醒,煩躁失眠,頭暈乏力,午後潮熱或者手腳心發熱,這是肝陰虛生熱。可以經常吃些滋腎陰的食物,腎水充足可以涵養肝木。如果汗帶著臭味,胸悶,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口苦,口渴但不想喝水,疲倦身體發沉,尿少色黃,這屬於脾胃及肝膽溼熱。

食物建議:可以經常吃些清熱祛溼的食物。


情況6:頭汗。

頭頸出汗,其餘部位不出汗。運動或吃飯時頭汗多,這叫“蒸籠頭”,主要與足陽明胃經有關,脾胃需要加強了。如果頭汗多,面紅心煩口渴,這是邪熱循著陽經上蒸到頭上。頭為諸陽之會,陽氣積聚的地方。如果頭汗伴有頭沉身重,發熱,舌苔黃膩,這是中焦溼熱蘊蒸導致的。

食物建議:清熱祛溼的食物。


情況7:手腳心出汗多。

手心出汗,食慾不振,身沉睏倦,尿黃,舌苔黃膩,這是脾胃溼熱。

食物建議:可以經常吃點兒清熱祛溼的食物。

手腳心都出汗,身體倦怠乏力,氣短,食慾不振,大便溏稀,這是脾胃氣虛。

食物建議:可以經常吃點健脾養胃的食物。

如果手腳心出汗,口渴嗓子幹,飢不欲食,這屬於脾胃陰虛。這是因為胃中陰液損耗太過,既不能正常腐熟食物,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津液涵養陽氣。

食物建議:可以經常吃點健脾養胃的食物。


以上就是各種不正常出汗的原因和食療建議。當然,看了這些異常出汗,也不必患上疑病症。一般情況下,人體正常也是要出汗的。


運動出汗什麼程度對身體有好處呢?把握好這個程度:微微喘氣,均勻的微汗,可以加快人體新陳代謝。運動完後馬上擦乾,避免吹風和進食冷飲。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幾位小夥伴,那就太好啦,更多中醫知識和養生知識請關注我的頭條號:醫書老師


醫書老師


“汗為心之液”,這個是中醫對汗的認知。說明汗液實際上是從人體在心火的作用下蒸騰而來。

經常出汗的人多會有氣虛、陰虛、血虛,因為出汗其實也是一種消耗,也需要調動身體的能量。經常出汗,自然意味著能量的消耗過度,也就是人體會出現能量不足的情況。中醫裡的氣虛、陰虛、血虛,無非就是描述人能量損耗程度的方式。

中醫人體是以平衡為上。出大量的汗而控制不了,也就是身體失衡了。所以應對的方式是找到失衡點,再予以應對。

這就要求助中醫的診療了。

身體裡的通道其實很多,各種循環都是有賴於人體通道進行的。血液循環有血管,淋巴液也有淋巴腺,細胞組織裡也有組織液

,水液也是有通道的,血液中血清的主要成分就是水

汗,說到底,就是身體裡的液體受到火的熱氣蒸騰,自體表而出。這裡面涉及到水液,心火,和體表開放的影響。三個因素並存,汗自體表出來。

我們肯定不能說減少血液中的水分,作為改善出汗的方法。體表不開也是不行的,但可以減少體表開放的程度。中醫有解表之說,也有寒邪束表之說。所以,臉上愛出汗的人喜歡用涼水洗臉,也正應了中醫的思路。

最應該注意到的是不適當的心火。持續的出汗,或運動過量,或吃的熱性的東西多了,如蔥姜大料,如辣椒,如牛羊肉,吃的多了助火生髮,既有火性,又有助表發散。

心火旺,不一定代表心經心包經通暢,而是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瘀堵,這個才是要治療的。汗出得多了,氣虛陰虛血虛,找中醫看看吧。一般人除了食療可以自己嘗試,更專業的方式,讓醫生幫你。這樣更安全。


踏雪無痕5141815


汗是從皮膚排洩出來的液體,出汗本身是一種調節體溫,排解熱量的一種方式;如運動,情緒激動;緊張之後出汗都是正常的。出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中醫對出汗也有分類的:,自汗,盜汗,額汗,鼻汗,手腳心出汗等。先說自汗:就是沒有原因不由自主的流汗;盜汗是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洩即止;額汗多見於身體陽氣偏甚及消化功能亢進;鼻子出汗是肺氣不足,因肺開竅於鼻;頸部出汗是內分泌失調導致;手腳心出汗,是脾運化,脾胃溼熱,血虛的表現,建議每天飯後半小時按揉腹部。先順時針再逆時針,對於排便順暢也有很好的幫助。總之,不管是哪一種出汗都要引起重視,汗是心之液,出汗過多對心臟都是極大的傷害。辯證調理和治療是關鍵,切不可盲目用藥!


沐浴在書海里


曾經看過中央電視臺一個節目,講一個現役士兵,兩手掌上不停的冒汗水,坐在那裡都能用汗水打溼毛巾。後來救助於解放軍某醫院,論斷為神經性出汗症,去做了一個微創手術切斷某處神經就好了。

對於人體的認知,生物學研究得最多;中醫則還是用的是古代人那套陰陽五行。治病不是算命,建議有病的還是去大醫院檢查看看,切勿相信江湖遊醫。


小明快看天上有流星


你問的太含糊,中醫自古有汗血同源之說出汗時間,部位,冷熱,多少,時間,早晚,吃飯,自汗盜汗。部位有頭身,上半身下半身,手腳,陰部,前胸,後背之別。有熱汗,冷汗,汗出如珠不流。戰汗,黃汗。只有綜合辨症分析才能作出相應處理。只講愛出汗很難判斷處理。但可能是陰虛,菅衛不固。可以吃點中成藥,(玉屏風散)試試。


一塵158359203


出汗多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盜汗,夜間睡眠中不知覺的出汗,醒後汗止。還有一種是自汗,白天不分原因,情不自禁的出汗。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經常出汗可造成心陰不足,氣血雙虛。出汗的原因多由於肺氣不足,衛陽不固,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氣血不調,營衛失和等原因。常見於肺結核,冠心病,甲亢,糖尿病,循環衰竭等病人。預防和治療應飲食起居規律,勞逸結合,積極鍛鍊,增強體質,心情愉悅,營養豐富,多吃補益氣血,補肺益氣,固表養陰的食物,如牛羊肉,烏雞,大棗,山藥,枸杞,黃芪,人參,當歸,阿膠,百合,銀耳,麥冬,浮小麥等。可以用補中益氣丸,甘麥大棗茶。


愛的天使馮玲


1.出汗一證,在中醫中,原因很多。或者很多病都伴有出汗這一症狀。

2.現象簡單原因複雜,所以要治療,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是主證還是兼證,不可武斷的判定為某一種病,容易出現誤治。

3.簡單的分型可以分為表證出汗和裡證出汗,以及表裡雙證出汗。

4.表證出汗,表虛汗多,又分為表氣虛榮衛不和而出汗,就是我們常說的風熱感冒出汗。當然還有其他症狀。

5.表虛汗多,第二種就是我們常說的氣虛、陽虛,衛氣不固,汗多是主證。

6.裡證出汗,也分為很多種,常見的有陽明腑熱導致出汗,陰虛內熱出汗等。

7.還有就是表裡都有問題出現的出汗,比較複雜。不列舉了。

8.總之,中醫調理,一定是辨證施治,對症下藥。有是證用是藥。不可粗劣籠統的認為汗出,就一定是表陽虛。

有病需要專業醫生指導調理。


願以此身化明月


經常出汗,自認為健康,一般為氣虛,或肺氣虛,,不能固表,津液外洩,黃芪可用,如果同樣的活動,一人流乾,而另一人不流汗,流汗的人氣弱,有人會說不流汗的人不會散熱,其實不流汗,但會出汗,微微潮溼,散熱能力強大,脾胃功能強勁,所以以黃芪固表,並不解決根本問題,加強後天根本才是正道,可惜懂的人少了,也不是懂的人少,是新時代不需要這些。


中哲館


出汗的話,是人體內通過陽氣的氣化,將體內的多餘的水氣運送到體外,以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而容易出汗呢,就得主要看看你的出汗時間了。

1.如果你是在稍微活動後,就大汗淋漓,感覺自己走幾步路就很容易出汗,這個就是因為體內氣虛,因為氣在人體內是起著固攝津液的作用,如果氣虛,固攝能力不足,那麼津液就容易往外流出,而為汗。稱為“自汗”。中醫治療的話可以考慮用四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加減,如果覺得自己精神差,容易累,出汗多,可以加大黨參的量和加入黃芪,固表止汗。如果容易口渴,可以酌量加麥冬養陰。



2.如果是在晚上睡覺時出汗,而醒了以後就不會出汗呢,這個是屬於陰虛,因為睡覺時陽氣內收,營陰在外,而如果陰虛呢,營陰就不足,不足以制約陽氣,陽氣就會迫使陰液外流,而醒了之後陽氣重新回到體表,那麼出汗就停止了,這個屬於“盜汗”。中醫裡面可以用生脈散加減。養陰止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