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偉慶:怎樣俘獲私人銀行的 「海洋之心」?

專訪李偉慶:怎樣俘獲私人銀行的 “海洋之心”?

導讀

體量巨大的中國私人銀行市場,只要從業機構能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在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與客戶一起成長,就沒有違背私人銀行業務本質,而這也是參與這一市場競爭並立於不敗之地的唯一法則。

自2007 年國內第一傢俬人銀行誕生,中資私人銀行經歷了“黃金十年”。這十年間,私人銀行規模迅速增長,總客戶數已超 50 萬,管理客戶資產(AUM)近 8 萬億。但是中資私人銀行業,也面臨著運作模式單一、專業能力不均衡以及人才儲備不足等諸多問題。

中國私人銀行業發展的瓶頸在哪裡?如何突破盈利困境?未來會有哪些新的業務模式?日前,本刊記者就此採訪了北京財富管理協會銀行業專委會副主任、香港上市大型銀行私人銀行負責人李偉慶。

從技術“大拿”到如今掌舵大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李偉慶的職業轉型無疑是相當的成功 :做金融科技時,他獲得了移動金融行業最權威獎項

“金鹿獎”“最佳移動金融營銷獎”,還獲得了全球權威機構 IDC頒發的金融行業最佳創新項目獎等等;負責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時,他曾獲得新華社旗下《中國證券報》年度金牛理財銀行獎、人民日報主辦的《證券時報》中國最佳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獎

面對新的起點,新的挑戰,李偉慶已經預見,未來的私人銀行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如何應對,又該怎樣俘獲私人銀行的“海洋之心”?

《財富管理》:當前,中國的高淨值客戶在財富管理方面的核心需求是什麼?

李偉慶:

隨著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目標更成熟、資產配置意識增強、財富傳承需求的認知和反思更加深入,對於流動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開放式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加,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徵:

首先,財富目標從早年的“創造更多財富”演變成如今以“財富保障”和“財富傳承”為首要考量。其次,資產配置更理性、更開放,對風險的辯證認識促使高淨值人群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投資品種,開始積極關注並嘗試另類投資產品。再次,出於分散風險和捕捉投資市場機會的考慮,擁有境外配置的人群佔比不斷提升,人均境外資產配置比例近年來趨於穩定。最後,財富傳承成為熱點,高淨值人士普遍認識到對物質財富傳承的需求,而且逐漸認可精神財富傳承以及企業傳承設計的必要性。在執業過程中,我通過研究發現,生活化、非金融的服務更容易體現差異化,更能貼近客戶,財富管理業務開展較好的銀行也往往發展的不錯。

《財富管理》:兩會上有代表提到收益率 6%以上的產品都是騙子,你們是如何看待境內理財產品高收益問題?

李偉慶:

我們對於高收益理財產品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金融市場中,收益與風險共存,高風險常常伴隨著高收益,承擔較高風險是可以獲得高於正常水平的收益,以作為承擔風險的額外報酬我們對於高收益理財產品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金融市場中,收益與風險共存,高風險常常伴隨著高收益,承擔較高風險是可以獲得高於正常水平的收益,以作為承擔風險的額外報酬。

一般而言,絕對的收益跟貨幣市場的寬緊、資本市場的表現有關係。我在做銀行行長時,推出的類固收的產品,如果是市場缺錢的情況下,收益率就會上升,反之則降;權益類產品,跟股票市場掛勾緊密,行情好表現也就會跟著好。

總之,市場投資是存在風險的,高安全性與高收益性恰如魚和熊掌,二者難以兼得,各位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選擇理財產品。核心是取決於自身是否具備專業知識,是否具備分辨能力?

作為機構,則需要通過產品創新在相對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相對高收益。

如,在我作為某銀行財富管理負責人期間發行的“寶寶”類產品,曾獲得《亞洲銀行家》最佳存款類產品獎,該業務目前已成為規模最大的亞洲銀行系單支貨幣基金,目前資產超 400 億,客戶超過 200 萬元。

《財富管理》:您覺得國內什麼時候真正能打破剛兌付?

李偉慶:

打破剛性兌付是現下金融行業監管的大趨勢。

如果沒有剛性兌付,那就意味著好的信託資產,以及投資者手裡錢都會流到那些風險控制做的比較好、資本比較雄厚、管理能力比較強的少數公司。但打破剛性兌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首先,目前中國的投資者還不是很成熟,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差,如果打破剛性兌付,市場會在一定程度上失控;其次,我國的信託市場目前發展

不夠成熟,資源管理能力有限;最後,市場的監管機制和責任機制也尚待完善。以往,金融機構通常是被動打破剛兌,但現在要主動打破剛兌,還須待金融市場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機構越大越安全”是謬論!未來一定會出現打破剛兌,要出現首先是大機構先出現,小機構不敢首先吃螃蟹,即使有也不影響行業整體狀況。我也堅信那一天最終會到來。

《財富管理》:當前,國內的私人銀行仍然以銷售高端理財業務為主,與零售業務並無本質區別,您是怎麼看待這一現象的?

李偉慶:

作為亞洲規模最大的“中國金融理財師大賽”和“全國傑出財富管理師評選”兩項大賽評委,我發現近兩年大賽選拔出的100 強理財師中大多數是銷售型選手,以高端理財為主,專業性、顧問型的不多,因為銷售型和高端理財類的選手更容易體現業績,但這不是零售業務發展的方向,更不是私人銀行的本質。而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金融市場尚不夠完善,高淨值客戶的資產配置和財富傳承也還在起步階段。

首先,個人投資者面臨的限制較多,導致私人銀行的產品創新突破只能大量表現為打通投資通道。其次,國內資產管理行業主流仍是“類信貸”業務,呈現“重固收、輕權益”的特點,導致資產配置專業價值弱化。然而,從行業發展歷程來看,私人銀行並沒有、也不應該僅有一個普適性的行業標準。最後,需要加強差異化,定製化。體量規模巨大的中國私人銀行市場,只要從業機構能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在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與客戶一起成長,就沒有違背私人銀行業務本質,而這也是參與這一市場競爭並立於不敗之地的唯一法則。

《財富管理》:私人銀行業務成本收入比例偏高,如何突破盈利困境?

李偉慶:

企業不賺錢就沒辦法運轉,銀行也是如此。當前,我國私人銀行盈利模式單一,

以收取手續費模式為主。我在銀行業協會擔任個人金融業務專業委員會常委時,牽頭制定了統一的行業規範,統一執行銀行收費新規,但執行生效後發現,收費降低了,但行業利潤下降導致服務水平也有所下降。

時至今日,我國的富裕群體仍處於成長階段,對財富的快速增長有著強烈的需求,手續費模式是相對簡單的盈利模式。但是,隨著“富一代”年齡的增長,管理費模式更能夠幫助高淨值客戶達到穩定資產管理的目的。

目前,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著重在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兩個方面提升服務能力。金融服務方面,通過構建涵蓋證券、基金、保險、信託、期貨、金融租賃在內的產品體系,擴大代銷收入和增強綜合業務收入。在非金融業務收入,滿足客戶關於稅務籌劃、保險服務、財富傳承、移民等方面的垂直領域合作服務,豐富收入來源。

《財富管理》:未來的私人銀行業務會是怎樣一種模式?

李偉慶:

經過十餘年的潛心發展,在客戶、市場、監管等多種因素的引導下,未來,中國私人銀行業務將會出現四種模式。

一是,完善現有的委託代理模式。可借鑑相關規定,強調私人銀行所管理資產的獨立性,明確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從事資產管理業務,委託財產獨立於資產管理人和資產託管人的固有財產,並獨立於資產管理人管理的和資產託管人託管的其他財產。

二是,發展全權委託資產管理模式。私人銀行全權委託資產管理業務是將資產配置、保值增值、稅務籌劃、法律諮詢、保險服務、財產傳承等服務融為一體的一種方式。

三是,探索私人銀行獨立持牌經營模式。如果繼續推進獨立持牌模式,商業銀行內部就必須有步驟地推進經營轉型,賦予私人銀行獨立業務定位、經營職能和管控權限,開展業務獨立核算,與商業銀行零售業務釐清關係。

四是,研究將信託制度引入私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雖然現行《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從事信託投資業務,但未來私人銀行業務會出現新模式,明確私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信託法律關係。

後記

採訪最後,李偉慶還就人工智能、虛擬貨幣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有長期投資的場景和價值的家庭化、企業化的團體式智能投顧更容易推廣和應用,但其發展還需要在機構專業化、產品專業化以及投資者教育等多方面努力。當然,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理財顧問;比特幣市場存在一定的泡沫。這類虛擬資產目前是高風險投資項目,目前投機性較高,不適合普通老百姓和穩健型的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最大的風險是國家政策制度,防範風險,不確定性非常高。如果交易,一定要選擇交易量大的大平臺,避免上當受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