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賞|每至夏天,我和東台的「瓜」葛

每至夏天,我和老家的“瓜”葛

周雲龍

離開家鄉多年,但是一直和老家的朋友有著“瓜葛”,每年西瓜上市時節,總有人悄悄捎來兩箱“特小鳳”。而我在省城居住的高教公寓,周邊瓜攤上常常可以看到手書的幾個大字:東臺爆炸瓜。

家鄉江蘇東臺以“西瓜之鄉”聞名,是近些年的事。20多年前,我供職於地方宣傳部門,在《解放日報》上寫過一篇《東臺西瓜,甜透半個大上海》。而今,西瓜的品種不斷推陳出新,品牌也更加名聲遠揚。報道說,這隻瓜已甜透大半個中國。不信嗎?搜索一下,你就知道。

路人皆知東臺西瓜,誰知背後瓜文化?改革開放初期,家鄉的西瓜種植也漸漸放開了,瓜農們躍躍欲試,他們在田埂上自行摸索出好多獨門秘笈。有人將瓜種裝進布袋,繫於腰間,採用最原始的體溫加熱辦法;有人嘗試土炕升溫催種,其後又改為電熱絲控溫育苗。家鄉瓜農最早推行葫蘆嫁接西瓜,防病增產。西瓜開賣了,有心的瓜農還堅持記日記,最後用大數據分析什麼時間什麼天氣狀況下什麼瓜型最受歡迎。到了今天,有人又將西瓜吊在半空中生長,為的是瓜形好、瓜皮薄。——同是種瓜群眾,吾鄉與眾不同。

這些年,東臺西瓜不斷被注入新的文化含量。五六年前,家鄉文化部門在全省首創“群眾文化合作社”,目前已組建398家,涉及50多種藝術門類,社員6000多人,其中就有直接來自田間地頭的瓜農。最近兩年,他們專題創作並表演大型歌舞《五月的陽光》、二胡演奏《瓜兒熟了》、歌曲《東臺的西瓜熟了》、小品《賣瓜》等特別曲目。每到西瓜出街時,《瓜兒熟了》的專場文藝演出就頻頻亮相於鄉村幸福廣場、農民文化公園。

這樣的巡迴文藝演出,歷時一個月,每場都有上千人圍觀,尤其吸引上海、南京、蘇州等地的鄉村遊遊客,而舞臺往往也成為最接地的瓜品推介平臺。前年開始,這樣的文化演出不僅“下鄉”,還破例“進城”,尋求鄉村與城市的對話、基層文化與都市文化資源的融合。每一次,東臺瓜等名特優新農產品都在朋友圈引發刷屏。

東臺西瓜的名聲大了,好多外地遊客專程趕過來,看瓜果種植基地,買正宗原產地瓜果,聽取“哇”聲一片。而早年外出闖蕩的當地農民,也不甘只做“吃瓜群眾”,又接二連三回到鄉村,做起瓜農。種瓜,運瓜,賣瓜,80後農民奔波在地頭攤頭之間,頭頭是道,渾身是勁。

西瓜破題,歌舞搭臺,旅遊唱戲,鄉村振興。老家主管農業部門的朋友透露,東臺西瓜種植面積近30萬畝,產值30億,和西瓜產業相關的農戶13000多個,是十年前的一倍多。更加引人注目的一個新聞點是,在國內西瓜供應斷檔期,有種植大戶已經踏出國門,以“公司+合作社”的運營模式,在緬甸、老撾等地種植西瓜。

西瓜,原種可能來自非洲,如今早已亮相中國百姓餐桌,成為尋常普通的夏令水果。不過,在城市社區一輛輛西瓜專車背後,我看到的是一個“瓜瓜”叫響的鄉村振興,感受到的是今日鄉村不一樣的生機。(作者周雲龍,江蘇東臺人,現供職於江蘇電視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