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霾”伏,薛孔宽:城市化并非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

突破“霾”伏,薛孔宽:城市化并非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

李叶良 文

突破“霾”伏,薛孔宽:城市化并非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

雾霾下的京城(李叶良 摄)

近日,京城又遭遇雾霾锁城,如何破除这个魔障,笔者想及长年研究和实践生态人居理论的薛孔宽教授。

薛孔宽,中国建筑学会生态人居委员会主任。这些年,他一直在总结和反思西方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化进程的利弊得失,探索我国城乡建设的规律和方向,并从中得出一个观点:城市化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

薛孔宽认为,现代城市中的人类聚集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聚集,并不代表只有城市才是适合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空间和最佳居住环境。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经济、科技能力的增强,在城市化进程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失衡,城市弊端频频显现: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光污染、垃圾围城……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生态文明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工业文明。

突破“霾”伏,薛孔宽:城市化并非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

薛孔宽(网络图片)

曾在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工作过的薛孔宽非常欣赏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理念,并把生态学的思想引入传统的人居学视域,通过对不同人类文明形态下的人居环境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他认为,生态文明将是人类社会先进的文明形态,而与生态文明社会相应的人类生存环境是生态人居环境。

薛孔宽认为,生态人居应该是基于发展的理念,在特定条件下,以尊重自然、依托经济、培育社会为前提,既满足人类栖居生活的基本需求,又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居环境空间体系。

薛孔宽以节约土地为例说:“不是在一块土地上建座高楼就叫节约土地,在土地承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才叫节约土地。节约土地不能用单纯的楼高和容积率来衡量。若干年后,一块土地完全丧失它的最基本的承载能力,就会成为死地,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

我国的城乡建设具有后发优势,这方面薛孔宽很是自信:“虽然我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文明阶段,但只要创新城乡建设发展模式,不延续西方国家所谓工业文明的城市发展,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放在核心地位,我国就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薛孔宽相信,城市化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生态人居应是我国城乡建设所要实现的共同目标,在我国实施城乡生态人居建设,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走出工业文明时期的城乡建设误区,实现跨域式发展,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人居建设形成的产业链能够快速扭转目前我国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益的发展态势,并能够依托内需经济的稳定供需实现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未来20年内继续保持稳定高速的提升与发展。

突破“霾”伏,薛孔宽:城市化并非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

突破“霾”伏,思想要有高度 (李叶良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