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敲響了誰的喪鐘?

蘋果造車的消息,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是源於一則海外媒體報道,稱7月份被特斯拉確認離職的首席工程師Doug Field重回蘋果公司,後來這一消息已被蘋果公司發言人證實,但迴歸後的崗位設置並未透露。隨後有消息稱,他將與Bob Mansfield一起工作,繼續引領蘋果公司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泰坦計劃”。

蘋果造車,敲響了誰的喪鐘?

蘋果造車,是真是假,一時撲朔迷離,卻給人以無限想象的空間。

為何一則人事變動,會引起蘋果造車的極大猜想?“泰坦計劃”早已不在神秘,難道蘋果這回真的要造車了?

只因“泰坦計劃”不可小覷,蘋果這一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將賦予蘋果造車提供無限可能的空間。

我們看,迴歸蘋果的Doug Field原是曾擔任蘋果Mac電腦硬件工程部副總裁,他於2013年加盟特斯拉,是特斯拉Model 3車型研發主管。而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則是蘋果的聯合創始人,在2016年“泰坦計劃”轉變收縮後被認命由他繼續引領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的負責人。

蘋果造車,敲響了誰的喪鐘?

怎麼看,蘋果造車之心,未死!蘋果“泰坦計劃”的每一小步,都是將來改變汽車行業的一大步。

這個蘋果造車項目的代號:Project Titan,始於2014年,當時所有加入這個秘密部門的工程師有600人之多,且被告知,他們的工作是公司的“Next big thing”:一個將挑戰底特律,顛覆汽車行業的產品。

在隨後的“改造汽車”“塑造汽車”層面,蘋果工程師成員增至1000人之多,他們做了大量的工作,關注車輛的每一個細節:靜音開門的機械化車門、沒有方向盤和油門的內飾、不用雨刷器的玻璃、用作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顯像的車窗及內飾、激光雷達技術,甚至蘋果還想重新發明輪胎,由現在的扁圓行改造成圓形,以便輕鬆橫向移動。一時改造汽車是腦洞大開,範圍涉及產業鏈中的工業設計、材料、芯片、智能系統、模具、玻璃、顯示等等。

後來,在蘋果造車起步到底是半自動駕駛還是全自動駕駛?以及打造蘋果汽車系統軟件CarOS到底是用蘋果自己的語言Swift,還是業界通用的C++語言?內部高層起了嚴重分歧,路線之爭沒有達成一致,最後蘋果造車項目擱淺。並於2016年10月份蘋果對外給人感覺造車計劃停滯,更加關注嫁接整車企業的無人駕駛汽車系統軟件服務公司方向發展。

但在去年蘋果10週年之際,Project Titan團隊又開始擴張,招募一大批自動化系統方面的人才,目前人數達5000人之多。

根據去年蘋果6月份一份報告中稱:蘋果的自動駕駛汽車戰略最終會做軟件轉向整車設計,併為第三方服務和內容搭建一個平臺。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去年6月份也曾坦言到:我們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這是我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我們認為它是所有AI(人工智能)項目之母,這可能是最難實現的人工智能項目之一。

在隨後的自動駕駛路試車輛的增多及有關自動駕駛技術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頻繁申請的專利中可以看出,蘋果造車的技術再向整車方面邁進。

再說,蘋果不差錢,根據蘋果公佈的2017年第四季度財報,蘋果目前的現金儲備達2851萬億美元,鉅額現金流無人能敵。根據美國稅法,如此之巨的現金儲備量,若不用於企業經營則是要支付高達35%的稅費的,就算稅率將至10%,蘋果也要交兩百多億美元的稅。想想看,與其要支付鉅額稅費,不如為蘋果打造另一條盈利項目,這是蘋果一條必須要走的路,再說,美國政府目前更會鼓勵蘋果造車。

而技術更不是問題,從“泰坦計劃”成立,時至今日,已有4年的時間,按造車的時間週期,明年就到了造車的第5個年頭了。蘋果這期間的人力,財力的巨大投資及以上提到的有關自動駕駛系統層面各項專利的大量報備,無不彰顯出這家以技術主導型的公司,在軟硬件方面擁有超強的開發能力。

蘋果造車,敲響了誰的喪鐘?

顯然,蘋果不可避免還是要造車。

理由很簡單,蘋果是一家“吃獨食”的企業:自己控制硬件、軟件、有自己的一個平臺。

蘋果公司的靈魂人物喬布斯生前曾說過:“我們有平臺去設計好一輛車”

蘋果汽車能否像旗下的iPhone、iPod、iPad、iMac一樣,成為行業的革命者和塑造者呢?從目前蘋果公司的產品中可以看出,蘋果新產品的推出,總是行業的革命者和塑造者的形象,消費電子是這樣,相信汽車也亦如此!

只是,蘋果汽車的問世,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將會怎樣?想想,會比會是:就像那美國“禿鷲”在上空盤旋,緊緊盯著奄奄一息的中國新能源公司的畫面呢?

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留言。

最後,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麻煩關注一下,您的關注,是我持續分享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