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站在广袤的新疆草原上,远处星星点点的白毡房,点缀着壮美的草原,渗透出一种浓郁的人文民俗情怀。毡房的主人用不很流利的汉语热情的召唤着你:房子进去坐吧。

一碗奶茶消除了夏日的燥热,毡房内被艳丽的色彩所包围,凉爽中透着温馨。毡房上部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四壁有网状的木杆搭成整个毡房的骨架,再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围住,外面包裹着毛毡。毡房的主人,60多岁的沙伊拉木克加·巴依达列提说:毡房看起来用的东西不多,但制作一座毡房得花很大力气。老人是这顶毡房的建造者,整个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细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之外,还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所有的材料都是用手工加工而成的。老人指点着毡房的每一个细节,叙述着毡房的制作过程。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家住新疆昭苏县卡拉奇镇的沙伊拉木克加·巴依达列提从父亲哪里学会了制作毡房的手艺,除了放牧,老人就喜欢在家里制作毡房。一座毡房能卖8000元左右,需要两到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

毡房的大小是根据房墙的多少来定的。一般的毡房多用六块毡墙,每块房墙宽约2~3米长,高约1.7~2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如果人口多,经济条件好,可建造8~10块房墙的毡房。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家,牧民的毡房不仅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还要容易拆卸和安装,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这座简捷而便于搬迁的哈萨克毡房,是牧民抵御风雨、安度长夜的居所――草原上“游走的家”,也是哈萨克牧民祖祖辈辈不离不弃的最温馨、最浪漫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毡房融入了哈萨克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反映了哈萨克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精神气质,它和哈萨克人的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观。2008年,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起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伊拉木克加·巴依达列提老人十分自豪地说:我作过的毡房超过了100座,伊犁草原上都有我制作的毡房,牧民们都非常喜欢。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他用手艺搭建起草原上“游走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