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到一,陸奇更需要的是責任感與耐心

從零到一,陸奇更需要的是責任感與耐心

兜兜轉轉之後,陸奇最終走上了與其在CMU計算機學院師兄李開復曾同樣的路子——做起了創業孵化。

在百度短暫供職一年多的陸奇,一度因拼多多讓去向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如今有了明確落腳。8月15日,北京,全球知名創業投資及加速器Y Combinator(以下簡稱YC)宣佈正式入華,併成立Y Combinator中國(簡稱YC中國)。更重磅的是,陸奇則擔任YC中國創始人及CEO、YC全球研究院院長,自此,他成為YC中國的01號員工。

履新YC,知天命之年的保守選項?

這則新聞在科技圈炸開過之後,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幾個問題上:

首先,YC是誰?YC是美國著名的創業加速器,聚焦科技領域,由“硅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在2005年創辦,已投資超過1900家初創公司,包括全球領先的短租平臺Airbnb、雲儲存服務供應商Dropbox、數字支付供應商Stripe等。

再者,陸奇為何加入YC?當天的發佈會上,陸奇表示,他和YC掌門人Sam Altman在2005年相識並且理念和情懷高度一致,對中國創新發展有著同樣的願景和信念。陸奇在演講中有對此闡述更濃縮的核心內容——加盟是天時、地利、人和。

作為“硅谷技術牛人”、“科研大神”、“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華人高管”……太多的光環讓外界對陸奇抱有極高期待,我們也不容懷疑這樣的神級人物一切動作之後心懷的遠大願景。但拋卻這樣的PR式對外口徑,將看問題的角度發散些或許會將硬幣的另一面展現出來。

陸奇現已57歲,按中國社會的傳統定義這已是知天命之年,這個年紀意味著,一方面在體力上已經比不上年輕人,另一方面不再適合冒險。相較BAT巨頭工作強度稍小的YC工作更適合他。再者在YC工作需要中美兩頭跑,正符合陸奇可以同時照顧國外孩子和國內母親的需求。

而從YC工作的性質來看,YC的孵化器模式有一種世俗意義上的“好”,這源於創業孵化的立場始終是“政治正確”的,始終是在為大家服務。

有人總結了創業孵化的幾種結果:幸運的話,個別項目最終能夠成為超級公司;一般情況下,雖然沒有明星項目,但仍然能夠培養一批正常水準的公司,這一過程同時也為行業訓練培養了批量人才;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公司遭遇各種水土不服,最終不了了之。

這意味著,只要陸奇在YC工作能完成中等或以上的程度,最終口碑都是好的,這就讓其在轉換賽道後絕對成敗的個人壓力並沒有那麼大。

從這些角度不難看出,陸奇對於此次職業生涯的選擇也多少融入了妥協式的思忖。

單槍匹馬的新戰場,意味著更多新玩法

YC中國對陸奇的KPI訴求是:不用再度打響公司知名度,只需要在本土市場中完成商業模式的複製。言簡意賅背後,明面看似是在給陸奇減輕壓力,私下卻意味著YC此次入華的意義是遠大於吸引陸奇加入。

這就引申出第三個外圍者關心的問題,YC中國能否複製其在美國取得成功的套路?資料顯示,截至目前YC已加速超過1900家初創公司。但如果以1000多家公司僅成功孵化過Dropbox、Airbnb、Stripe等獨角獸公司,這樣的比例並不高,YC還是在玩一個概率遊戲。尤其在中國,真正靠譜的創業項目太匱乏,概率遊戲在中國更難收到滿意的結果。

在2014年雙創政策後,中國這片創業熱土上一度湧現了許多YC的中國學徒,例如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但是目前來看,專注於早期投資的孵化器整體生存狀況並不是很好,大多關閉或者已經轉型為投資機構。這也從側面論證了中國孵化器面臨的窘境。在國內創投圈的競爭日趨激烈,創業者胃口也越來越大,投資機構更加重視投後業務,這讓孵化器的定位稍顯“雞肋”。對於YC而言,即便躋身全球頂級創業孵化器,其在華依然面臨本土化發展的同樣痛楚和焦慮。

同樣,創業孵化對於陸奇也是剛換的新賽場。一直以來,陸奇為人稱道的點多數與其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造詣、在海外科技企業中積累的豐富的管理經驗分不開。顯然到了這個新戰場,陸奇應該有大量的關乎創業孵化的功課要補。

另據瞭解,YC在美國還依靠強大的品牌推廣能力塑造出極強的品牌形象,從而吸引創業者申請加入。比如,YC非常擅長通過內容去吸引創業者,博客、播客、書籍出版等。而這些套路,均是陸奇並不擅長的。

除了這些新玩法,對於單槍匹馬的“01號員工”陸奇而言,YC落地到中國,美國是否參與投資決策、怎麼參與、如何授權給中國團隊、如何在中國找到優秀的天使投資GP才是一連串的重大挑戰。這些,僅僅靠一個人的個人的光環和號召力是無法去面對的。

但願這次職場生涯能畫上完滿句號

從陸奇之前的工作經驗可以看出,1998年陸奇加入雅虎公司,2007年晉升為雅虎執行副總裁。2008年8月,陸奇離開雅虎,並於次年1月正式加盟微軟任網絡服務集團總裁,2013年出任微軟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2016年9月宣佈從微軟離職,2017年加入百度,直至486天后再次出走……

從陸奇職業背景看,或透露了這幾點訊息:

既往的經歷決定了陸奇更適合將帶領中國企業走出去,而不是帶領國際資本走進來,這點從百度重金聘請陸奇可見一斑。如此看來,陸奇的優勢在於國際規範管理駕馭一個大企業可能綽綽有趣,而帶隊孵化創業團隊將不是上上策。

百度486天堪稱陸奇的職場高光時刻。加入百度之前,陸奇一直在海外任職,曾被視為“華人科學家的高峰”。如今回過頭看雅虎、微軟與百度三家巨頭的AI競爭實力,孰輕孰重顯然一目瞭然。與其像外界所言的“陸奇是百度的救火隊長”,不如從另一方面說百度也成為陸奇綻放個人魅力的舞臺。梳理一下陸奇在百度的成績,有夯實移動基礎,決勝AI時代的戰略,有關於文化與思維方式的變革。當然如果深究的話,陸奇更多是扮演了AI界的精神領袖而非業務領袖。

回顧陸奇的整個職場生涯,我們不難發現陸奇變換賽場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不免讓外界為陸奇在YC中國接下來的工作心存憂慮:尤其是陸奇之前一直是扮演從1到N的職業經理人角色,如今突然之間要做從零到一的事情,能否再次適應新角色轉換才是陸奇面臨的最大問題。

無論如何,鑑於行業發展,包括筆者在內的多數人其實還是寧願選擇相信陸奇所說的所有關於作出這個選擇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關於未來YC在中國的願景、路徑、打法等種種。即便陸奇的這套天時地利人和的理論,之前在上任百度的時候也用過。

直到現在,陸奇把一起見證的機會留給了YC。最後只是希望,陸奇這次能在職場生涯能畫上圓滿句號——要承擔起“01號員工”責任感的同時,真正拿出一份能證明自己實力的成績單。

——————————

王小琉(個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微信公號“王小琉”。科技專欄作者,前中央媒體人。

智能硬件體驗者;IT&科技領域觀察者、記錄者、評論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