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恪傳》注引《吳書》,時間是在東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四月,主人公為孫權和諸葛恪。原文如下:

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權寢疾,議所付託。時朝臣鹹皆注意於恪,而孫峻表恪器任輔政,可付大事。權嫌恪剛很自用,峻以當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徵恪。後引恪等見臥內,受詔床下。

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權臥病在床,與文武商議可以託付後事之人。當時滿朝文武都認為非諸葛恪莫屬,孫峻上書推薦諸葛恪,認為他的才能足以輔佐朝政,可以將國家大事交給他。孫權認為諸葛恪兇狠固執,獨斷專行,但孫峻覺得朝中沒有一個人的才能超過諸葛恪,便堅持保舉他。最終,孫權同意了孫峻的建議,令諸葛恪及其他大臣來到自己的臥室內見面,在床前接受詔令。

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當時孫權對於諸葛恪的看法,叫做“剛很自用”,意為兇狠固執,獨斷專行。這也是《三國志》作者陳壽首創的一句成語。

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眾所周知,孫權執掌東吳的早期和中期,無論是用人還是施政上都表現出非凡的才能,故此能在漢末負責的局勢下繼續生存和發展,最終與曹魏、劉蜀呈三足鼎立之勢。不過,到了孫權執政後期,孫權日漸昏庸,削弱了東吳的國力,導致人才凋零。到了臨終託孤之際,竟然找不出一位合適的人選,只要任用諸葛恪這樣的“剛很自用之人,”這不僅是孫權本人的悲哀,也是東吳帝國的不幸。

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說起諸葛恪這個人,他在東吳政壇的崛起完全得益於孫權的一手提拔。對此,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非常擔憂,認為這個孩子日後必將禍及整個家族,原因也就出在諸葛恪早年就表現出“剛很自用”的性格特徵。

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等到孫權時候,諸葛恪大權在握,其“剛很自用”的弱點暴露無遺。他不聽群臣的勸告,貿然大舉伐魏,結果損失慘重,引發東吳上下的不滿,最終也落得三族被誅的悲慘結局。

參考書籍:《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