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揭示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孙权心知肚明却不得不用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恪传》注引《吴书》,时间是在东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四月,主人公为孙权和诸葛恪。原文如下:

该成语揭示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孙权心知肚明却不得不用

权寝疾,议所付托。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而孙峻表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权嫌恪刚很自用,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后引恪等见卧内,受诏床下。

该成语揭示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孙权心知肚明却不得不用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孙权卧病在床,与文武商议可以托付后事之人。当时满朝文武都认为非诸葛恪莫属,孙峻上书推荐诸葛恪,认为他的才能足以辅佐朝政,可以将国家大事交给他。孙权认为诸葛恪凶狠固执,独断专行,但孙峻觉得朝中没有一个人的才能超过诸葛恪,便坚持保举他。最终,孙权同意了孙峻的建议,令诸葛恪及其他大臣来到自己的卧室内见面,在床前接受诏令。

该成语揭示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孙权心知肚明却不得不用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当时孙权对于诸葛恪的看法,叫做“刚很自用”,意为凶狠固执,独断专行。这也是《三国志》作者陈寿首创的一句成语。

该成语揭示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孙权心知肚明却不得不用

众所周知,孙权执掌东吴的早期和中期,无论是用人还是施政上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故此能在汉末负责的局势下继续生存和发展,最终与曹魏、刘蜀呈三足鼎立之势。不过,到了孙权执政后期,孙权日渐昏庸,削弱了东吴的国力,导致人才凋零。到了临终托孤之际,竟然找不出一位合适的人选,只要任用诸葛恪这样的“刚很自用之人,”这不仅是孙权本人的悲哀,也是东吴帝国的不幸。

该成语揭示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孙权心知肚明却不得不用

说起诸葛恪这个人,他在东吴政坛的崛起完全得益于孙权的一手提拔。对此,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非常担忧,认为这个孩子日后必将祸及整个家族,原因也就出在诸葛恪早年就表现出“刚很自用”的性格特征。

该成语揭示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孙权心知肚明却不得不用

等到孙权时候,诸葛恪大权在握,其“刚很自用”的弱点暴露无遗。他不听群臣的劝告,贸然大举伐魏,结果损失惨重,引发东吴上下的不满,最终也落得三族被诛的悲惨结局。

参考书籍:《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