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幣幫」

在區塊鏈剛火的時候,就有人提出疑問:錯過互聯網時代的上海,能抓住區塊鏈的機會嗎?

現實是,不管上海政府如何看待區塊鏈這個產業,資本發達的上海,已經有一群人,通過早期入局區塊鏈行業,賺到第一桶金。再通過合縱連橫、共同站臺,將版圖擴大,有人將這個群體稱為:上海“幣幫”。

在NEO上嚐到甜頭的這些上海商人們,將目標繼續放到公鏈上,出現了量子鏈、唯鏈、本體......

文字丨大衛

幣圈老韭菜

在上海,一群曾經被認為不入流的玩幣者,逐漸進入這個資本舞臺的中央。他們穿行在各大高檔酒店的會場,佈道信仰、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小蟻比特創業營、萬向區塊鏈、分佈式資本、量子鏈、唯鏈、邊界智能、千方基金、維優元界、亦來雲……這些都是為他們背書的項目。

他們過去的身份是,實體企業家、微軟高級工程師、傳統金融人士、中科院博士、券商研究員……更多的共同點是“炒幣者”。

而今他們都有同一個名稱:上海“幣幫”。

2016年7月的外灘上,萬向控股副董事長肖風宣佈,萬向控股已成立一支5000萬美元的VC基金,專投區塊鏈。這算是上海本土第一支佈局區塊鏈的基金。

當時,萬向一共投了23家創業公司,其中國內的僅一家。

據企名片數據,萬向區塊鏈迄今一共投資7家區塊鏈公司,贔特數字、原本、秒鈦坊、邊界智能、布沁網絡、魔橙網絡、柑趣網絡,除秒鈦坊外,其餘皆位於上海。

而分佈式資本則投資了CerChain、唯鏈、布比、網錄科技、BAIC、Scry.info、矩陣金融、矩陣元、原本、Merculet、楓玉科技、秒鈦坊等12家國內區塊鏈公司。其中6家位於上海。

短短兩年內,萬向集團投資的國內區塊鏈公司數量從1變為17家,其中11家位於上海。

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暴漲和伴生而來的財富神話,大佬們像韭菜一樣冒出來,有人給他們取名:幣圈老韭菜。

而事實上,他們絕大多數確實是韭菜出身。

“現在上海做區塊鏈的大佬之前大都是炒幣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稱,“靠炒幣賺了一筆錢就出來做投資、做項目。”

在更早時候的2015年,“中國以太坊”NEO發起國內第一個“通證眾籌”時,一天內只募集到最低目標(1400個比特幣)的60.5%。

那時的韭菜是孤獨的,所以大家需要抱團取暖。

NEO達鴻飛、量子鏈帥初、分佈式資本沈波、維優元界初夏虎、千方基金張銀海、亦來雲韓鋒……在各大項目發佈的現場,背後常常出沒他們身影。

比如唯鏈。在被普華永道投資之前,唯鏈先後被優領資本、分佈式資本、千方基金等上海本土基金投資,背後是易理華、萬向集團、張銀海等投資人。

上海公鏈“幣幫”

區塊鏈的風口,上海差一點就錯過了。

2016年,北京車庫咖啡已經誕生了幣圈半壁江山,深圳龍崗開始呼哧呼哧地造機時,上海還是一片百廢待興狀態。

“上海幣圈鏈圈活動交流還是太少了。”一位大佬在朋友圈感嘆。

上海是金融中心,而區塊鏈技術最先落地的領域是金融,按常理,區塊鏈和上海天然親近。

自2015年起,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在每年9~10月在上海舉辦區塊鏈全球峰會。

2015年10月17日,還沒成為“V神”的Vitalik Buterin來到首屆區塊鏈全球峰會,到場50多人,沒有李笑來、徐明星、李林等人——他們的座標在北京。

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像做礦機的比特大陸、開交易所的 OKcoin、火幣,都位於北京。

2016年第二屆全球峰會,中國銀行前行長致開幕詞,超過1000名參會者從全球趕來。

萬向區塊鏈董事長肖風振臂高呼:“力助中國在全球區塊鏈行業牢牢掌握話語權。”

到了2017年8月,某全球區塊鏈峰會被浦東市場監管局突擊檢查後,震動幣圈。第三屆全球峰會最後只得低調舉辦。

上海人的膽小謹慎、政策環境的封閉規範,使得上海區塊鏈的風口比北京來得要晚一些。

據企名片數據,上海迄今一共有120家區塊鏈相關公司,而在北京,這個數是237家,接近兩倍的差距,反應的是兩個城市面對風口的不同心態。

這也使得上海錯過了炒幣、挖礦、造礦機的1.0時代,直接來到2.0——區塊鏈時代,且以公鏈為主。像小蟻、唯鏈、深腦鏈、量子鏈、本體。

邊界智能做的深腦鏈,定位是成為人工智能行業的公鏈;唯鏈(VeChain)CEO陸揚則表示唯鏈打算朝著公鏈的方向發展;量子鏈(Qtum Blockchain)的目標是成為優於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公鏈;NEO被稱為中國的以太坊;元界(Metaverse)自稱為國內第一條公鏈;本體網絡(ONT)則是新一代公有基礎鏈項目和分佈式信任協作平臺。

上海幾乎人人都在做公鏈。

有人說公鏈是資源整合,考驗技術能力,建設需要很長時間。換言之,上海人想玩一票大的。

這同時也帶來另一個問題:競爭激烈。

“它(公有的基礎鏈),它是有規模效應的,所以長期肯定有價值,但公鏈也不是誰都能做的,這個世界也不需要那麼多公鏈,最後只會剩幾家。”海豚瀏覽器創始人楊永智稱。

“一個公鏈的成功一定要燒很多錢,可能1萬個賽跑者,最終有1個能跑出來。”上述業內人士稱。

為什麼這麼多上海人做公鏈?

上海“幣幫”

或許投資回報率讓這些人嚐到了甜頭——NEO最高時上漲了約千倍,唯鏈也超過百倍。

“邊緣者”崛起

很多年後,當易理華靠小密圈收入千萬,決定將這部分錢全部捐贈時,他不一定會想起自己蝸居沙發的無數夜晚。

還是窮小子的易理華折騰各種小生意,賣過手錶,為節省開支,把兩居室整租下來,兩個房間租出去,自己睡客廳,用1800元在上海度過300個日夜。

一無所有的易理華, 靠著在BeX、布信寶、布比等30餘個項目上的超百倍回報率,易理華伺機而起,完成了財富的迅速積累。

一位上海創投圈的人透露,易理華在區塊鏈火爆之前,並不為投資圈熟知,很多投資圈的人並不帶著他玩。

而現在,易理華5月12日發佈的朋友圈透露了他參加的一場小範圍的飯局,其中有徐小平;飯局的組織者則是曾投資了奇虎360、美圖、迅雷的策源創投總裁馮波。

“在我們這個圈,‘有錢人’的地位最低。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而是我們帶不帶他玩的問題。”一位靠炒幣實現財務自由的幣圈人士甚至這樣說。

這些先入場者聯合縱橫,掘取更大的財富。

“大概一個月前,我建議很多朋友買OKB和HT,這批人基本已經財富自由,區塊鏈確實處處是機會。”易理華在5月17日晚發佈朋友圈,驗證了這個幣圈真理。

區塊鏈讓一些人打破圈層、實現財富暴漲的同時,也在形成新的圈層——新的大佬正在崛起,新的規範正在形成。

2011年,當時在上海經營桑拿設備的溫州商人楊林科,從一個程序員口中,第一次聽說了比特幣。

這位後來的被稱為“中國比特幣第一人”問到:“能賺錢嗎?”

文章轉自深鏈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