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導致了基層的疲憊?

是誰導致了基層的疲憊?

基層辛苦是共識,但只有真正身在基層的同志才能切身感受到那種心身俱疲。身體累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累,可怕的是沒了盼頭、沒了奔頭,柳暗花“黑”、絕處逢“坑”、苦盡“酸”來,沒有絲毫喘息之機,在一輪接著一輪的攻堅中、督察中、問責中不斷保持高壓工作狀態,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工作高潮。

本人入坑已兩年有餘,除了工資沒高,身體各項指標均呈崩盤趨勢,突出表現在血壓直線飆升,心率持續過速,內分泌嚴重紊亂。日復一日的工作失衡、生活失序中,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是誰導致了基層的疲憊?”

一、基層的疲憊,源於各級職能部門的不作為

基層的同志們最熟悉的四個字叫“屬地管理”,在這個魔性的詞彙前,什麼“權責一致”“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都成了擺設,各級部門習慣的做法是“審批我來,管理你去”,稍有異議,“下週督察”。督察有監察委和兩辦督查室,什麼時候各級部門成了名正言順的督察部門?

其實基層鎮辦不具備很多法定職能,特別是城市中的辦事處,無機構、無職權也無力承擔本應是一些政府職能部門依法履行的職責。但現實情況是,許多政府職能部門斷章取義,片面以“屬地化”為理由,推卸本應承擔的法定責任,導致基層目前幾乎成為所有工作的責任主體和工作主體。

在權利沒有屬地化,人員經費沒有屬地化的大前提下,只把責任屬地化,有權利有職責有義務的職能部門成了督導部門、考核部門、排名部門,基層辦事處無力反駁、不敢反駁。

雖然上級在安排部署工作中經常強調要部門聯動、齊抓共管,但實際工作中最難實現的也是部門聯動,變成了部門聯動都不動、齊抓共管沒人管,辦事處為所有工作兜底。

因為需要聯動的工作往往都是有眾多責任邊界的工作,面臨日益增加的工作壓力,推進工作靠的是責任倒逼,獎懲機制往往只有懲沒有獎,甚至乾的越多責任越大挨批越多,導致大家看待問題並不認為是應該跳起來去摘的桃子,而是特別苦的黃連,雖然拿下對身體可能有好處,但是吃起來確實困難,性價比不高。

正好有辦事處這個沒有責任邊界的存在,部門樂得清閒,爭相將工作下壓,而辦事處最終成了吃黃連的啞巴,有苦難言。在這種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基層辦事處成為各級各部門各項決策部署的最終落實者,推進工作中辦事處在職能上的缺失使得工作機制不順、工作保障不力,責權利嚴重不統一,成為制約工作開展的瓶頸。

是誰導致了基層的疲憊?

二、基層的疲憊,源於各級領導的“不擔當”

基層的同志經常被要求要“強化擔當意識”,要“幹成事不出事”,但手中的資源、現行的體制很難保障“幹成事而不出事”,甚至在各種高壓指令與手中職權的矛盾中產生“胡作為”和“亂作為”,與“擔當精神”的核心要義背道而馳。

上級對本級的要求,首先需要本級將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而不是簡單的將責任推到下一級。本級是誰?在各級領導心目中,本級就是自己,本級黨委政府組成部門和下一級黨委政府均屬自己的下級,安排工作中也對“條”和“塊”進行了一併要求,順理成章。

但是,下一級黨委政府不等於本級黨委政府,下一級黨委政府的擔當不等於本級擔當。真正的本級,不是幾個班子成員組成的領導集體,不是兩辦,也不是下一級黨委政府,而是本級的各職能部門,每一個部門都承擔著本級黨委政府需要承擔的職責,需要本級領導率先垂範,帶著自己分管的部門克難攻堅,將該盡的責任盡到。

其實現在很多職能部門之所以習慣於把“屬地管理”掛在嘴邊,習慣於用督察的手段來制約本來是平級的下一級政府,背後正是因為各級領導習慣於講“屬地管理”、“重心下移”。要都按照這個工作思路,基層鎮辦是不是應該把所有工作都壓到村、社區?村、社區是職能部門麼?有經費有機構有人員有職權麼?鎮辦在安排工作中尚且考慮法定權責問題,上級在安排工作中就不考慮麼?層層屬地管理、層層重心下移,最後所有責任都下移到了基層鎮辦,還要那些部門幹什麼?嫌督察的隊伍還不夠龐大麼?

是誰導致了基層的疲憊?

三、基層的疲憊,源於“自上而下”的督查機制

基層目前頭疼的工作主要有信訪穩定、汙染防治、精準脫貧以及各種名目的創建活動等。以本人較為熟悉的汙染防治為例。領導經常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這麼多部門、專家組反覆排查,但上級環保督導組一來還能發現這麼多問題?接下來安排了更加嚴密的排查機制。

其實,我們現在缺的不是發現問題的眼睛,而是解決問題的拳頭。論發現問題的能力,誰都沒有基層強,關鍵在於很多問題基層沒有解決的手段。幹好環保工作的核心在於嚴厲打擊違規汙染行為,需要有行政處罰權的相關職能部門發揮作用,但目前我們現行的體制習慣於上級督察下級幹,下級反映上的問題最後還是自己幹,到最後也就沒有人傻到反映問題了。

督導工作應該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嚴格依照法定職責明確各項工作的責任主體,誰的孩兒誰抱走,充分發揮職能部門應有的作用,讓有執法權利的單位動起來,不能把所有易激化矛盾的工作往下推,讓一群沒有執法資格的臨時工往前衝,然後把處理臨時工作為成本最低的激化矛盾回應方式。

要真正讓基層成為發現問題的眼睛、宣傳政策的喉舌、服務群眾的窗口,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拳頭。工作中基層應立足於排查問題、通知整改、驗收成果,對拒不整改的違規者移交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處罰,對拒不接受處罰的移交公安司法機關依法打擊,才是治本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