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导致了基层的疲惫?

是谁导致了基层的疲惫?

基层辛苦是共识,但只有真正身在基层的同志才能切身感受到那种心身俱疲。身体累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累,可怕的是没了盼头、没了奔头,柳暗花“黑”、绝处逢“坑”、苦尽“酸”来,没有丝毫喘息之机,在一轮接着一轮的攻坚中、督察中、问责中不断保持高压工作状态,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工作高潮。

本人入坑已两年有余,除了工资没高,身体各项指标均呈崩盘趋势,突出表现在血压直线飙升,心率持续过速,内分泌严重紊乱。日复一日的工作失衡、生活失序中,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是谁导致了基层的疲惫?”

一、基层的疲惫,源于各级职能部门的不作为

基层的同志们最熟悉的四个字叫“属地管理”,在这个魔性的词汇前,什么“权责一致”“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都成了摆设,各级部门习惯的做法是“审批我来,管理你去”,稍有异议,“下周督察”。督察有监察委和两办督查室,什么时候各级部门成了名正言顺的督察部门?

其实基层镇办不具备很多法定职能,特别是城市中的办事处,无机构、无职权也无力承担本应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的职责。但现实情况是,许多政府职能部门断章取义,片面以“属地化”为理由,推卸本应承担的法定责任,导致基层目前几乎成为所有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

在权利没有属地化,人员经费没有属地化的大前提下,只把责任属地化,有权利有职责有义务的职能部门成了督导部门、考核部门、排名部门,基层办事处无力反驳、不敢反驳。

虽然上级在安排部署工作中经常强调要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但实际工作中最难实现的也是部门联动,变成了部门联动都不动、齐抓共管没人管,办事处为所有工作兜底。

因为需要联动的工作往往都是有众多责任边界的工作,面临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推进工作靠的是责任倒逼,奖惩机制往往只有惩没有奖,甚至干的越多责任越大挨批越多,导致大家看待问题并不认为是应该跳起来去摘的桃子,而是特别苦的黄连,虽然拿下对身体可能有好处,但是吃起来确实困难,性价比不高。

正好有办事处这个没有责任边界的存在,部门乐得清闲,争相将工作下压,而办事处最终成了吃黄连的哑巴,有苦难言。在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基层办事处成为各级各部门各项决策部署的最终落实者,推进工作中办事处在职能上的缺失使得工作机制不顺、工作保障不力,责权利严重不统一,成为制约工作开展的瓶颈。

是谁导致了基层的疲惫?

二、基层的疲惫,源于各级领导的“不担当”

基层的同志经常被要求要“强化担当意识”,要“干成事不出事”,但手中的资源、现行的体制很难保障“干成事而不出事”,甚至在各种高压指令与手中职权的矛盾中产生“胡作为”和“乱作为”,与“担当精神”的核心要义背道而驰。

上级对本级的要求,首先需要本级将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而不是简单的将责任推到下一级。本级是谁?在各级领导心目中,本级就是自己,本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和下一级党委政府均属自己的下级,安排工作中也对“条”和“块”进行了一并要求,顺理成章。

但是,下一级党委政府不等于本级党委政府,下一级党委政府的担当不等于本级担当。真正的本级,不是几个班子成员组成的领导集体,不是两办,也不是下一级党委政府,而是本级的各职能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承担着本级党委政府需要承担的职责,需要本级领导率先垂范,带着自己分管的部门克难攻坚,将该尽的责任尽到。

其实现在很多职能部门之所以习惯于把“属地管理”挂在嘴边,习惯于用督察的手段来制约本来是平级的下一级政府,背后正是因为各级领导习惯于讲“属地管理”、“重心下移”。要都按照这个工作思路,基层镇办是不是应该把所有工作都压到村、社区?村、社区是职能部门么?有经费有机构有人员有职权么?镇办在安排工作中尚且考虑法定权责问题,上级在安排工作中就不考虑么?层层属地管理、层层重心下移,最后所有责任都下移到了基层镇办,还要那些部门干什么?嫌督察的队伍还不够庞大么?

是谁导致了基层的疲惫?

三、基层的疲惫,源于“自上而下”的督查机制

基层目前头疼的工作主要有信访稳定、污染防治、精准脱贫以及各种名目的创建活动等。以本人较为熟悉的污染防治为例。领导经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多部门、专家组反复排查,但上级环保督导组一来还能发现这么多问题?接下来安排了更加严密的排查机制。

其实,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发现问题的眼睛,而是解决问题的拳头。论发现问题的能力,谁都没有基层强,关键在于很多问题基层没有解决的手段。干好环保工作的核心在于严厉打击违规污染行为,需要有行政处罚权的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但目前我们现行的体制习惯于上级督察下级干,下级反映上的问题最后还是自己干,到最后也就没有人傻到反映问题了。

督导工作应该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严格依照法定职责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谁的孩儿谁抱走,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应有的作用,让有执法权利的单位动起来,不能把所有易激化矛盾的工作往下推,让一群没有执法资格的临时工往前冲,然后把处理临时工作为成本最低的激化矛盾回应方式。

要真正让基层成为发现问题的眼睛、宣传政策的喉舌、服务群众的窗口,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拳头。工作中基层应立足于排查问题、通知整改、验收成果,对拒不整改的违规者移交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罚,对拒不接受处罚的移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打击,才是治本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