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潼的歷史

臨潼,是一塊古老神奇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土地。臨潼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東大門,自周、秦到漢、唐,臨潼一直為京畿之地,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帶。西安市臨潼區位於西安市東部,距市中心20餘公里。總面積915平方公里,人口70多萬,轄23個街道辦事處、41個社區,226個行政村。境內有秦兵馬俑、華清池兩個5A級景區。

臨潼的歷史

說到臨潼,這裡曾是仰韶文化時期母系氏族部落先民生存繁衍的地方;這裡曾是"烽火戲諸候"周幽王愛妃褒姒一笑失江山故事發生的地方;這裡曾是早於咸陽成為先秦建都的地方;這裡曾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鴻門宴發生的地方;這裡曾是秦始皇曆時39年修建氣勢龐大陵園的地方;這裡曾是盛唐時期皇家園林所在地,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恩愛纏綿、沐浴溫泉的地方;這裡曾是1936年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對蔣介石實行兵諫,從而使我國形成抗日新局面的地方;這裡還是國家級驪山風景名勝區和海內外馳名的旅遊勝地……

先秦時,臨潼稱櫟陽,公元前383年(秦獻公二年)至公元前350年的34年中,櫟陽是秦獻公和秦孝公前期的秦國都城,當時這裡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十分發達,交通方便,民時在軍事上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重鎮。櫟陽曾有過都城的繁盛時期。秦以後,項羽入關中,將其一分為三,其中一部分塞王司馬欣就定都櫟陽。 因此,在秦漢時期,櫟陽都是經濟、政治、文化發達的城鎮。

秦始皇帝陵南依驪山,北眺渭水,風景秀麗,氣勢磅礴。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的棺槨安置於三層皇水之下的墓穴,冢內修築有百官宮觀。墓內頂端有日月星辰,下有五嶽九州。由於歷史的滄桑變化,秦始皇帝陵原有的大規模的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而是星羅棋佈的數百處的墓葬和陪葬坑等,還在不斷進行著探測和發掘。現經過初步發掘並對外展出的兵馬俑一、二、三號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987年秦始皇帝陵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保護清單。秦始皇帝陵雖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在今後的年代中,它仍將會發揮重大的歷史作用。

華清池可謂聞名遐邇,根據考古資料,周幽王時就在此修建了驪宮,後延續到秦漢隋。在盛唐時期也是華清池的鼎盛階段。唐玄宗李隆基在唐太宗、唐高宗營造宮殿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並命名為"華清宮"。華清宮氣勢宏大,是一個佈局嚴謹、富麗堂皇的大宮殿建築群。在漫長的年月中,華清池經歷了諸多朝代的更替,留下了大量的史料記載,既有君王貴妃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日日夜夜,又有烽火戰亂、劍拔弩張的驚心時刻。華清池經歷了周秦漢唐,在中國古代史中留下了濃重的筆墨。到了近代,華清池又發生了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震驚中外的"雙十二事變"。

新中國成立之後,臨潼也獲得了新生,經濟社會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臨潼的發展一日千里,建設成就令人矚目。絢麗的古代文明與璀璨的現代文明在這裡交相輝映,相得益彰。1997年根據發展要求臨潼區於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撤縣設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