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鄧小平的南巡足跡,聽聽鮮爲人知的故事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40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翻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說到底,是一部思想解放的歷史。1984年,在改革開放的這部史書裡,註定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首次南巡,作出“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一判斷,為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奠定了時代的最強音,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明瞭道路。

今天,就讓我們沿著世紀偉人的南巡足跡,聽一聽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1984年南巡路線圖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鄧小平先後視察了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特區,對特區的建設成就表示滿意,並分別為三個特區題詞。其中1984年1月24日至26日視察了深圳、26日-29日視察珠海(期間28日去了中山)。為深圳特區的題詞是:“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為珠海特區的題詞是:“珠海經濟特區好。”1984年1月29日下午,鄧小平在珠海前往廣州途中,在順德清暉園停留半小時,聽取順德縣委書記歐廣源關於生產情況的彙報。1月29日傍晚至1984年2月5日,停留廣州。2月7日-10日視察了福建廈門市和正在建設中的廈門經濟特區,在廈門的題詞是:“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2月15日視察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在寶鋼的題詞是:“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視察深圳】1984年1月,就在人們對經濟特區議論紛紛的時候,鄧小平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視察經濟特區之行。1984年1月24日上午,鄧小平在王震、楊尚昆等陪同下到達廣州火車站。在這裡迎候中央領導的廣東省幾位領導,要把客人接去珠島賓館休息,鄧小平不顧旅途疲勞,堅持要先去深圳,他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要去看一看特區究竟辦得怎麼樣。隨後鄧小平在廣州到深圳的列車上聽取中共廣東省委負責同志的彙報。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俯瞰深圳全貌】1984年1月24日中午,鄧小平經廣州來到深圳,參觀興建中的國貿大廈。鄧小平在深圳國商大廈樓頂俯瞰建設中的深圳全貌。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俯瞰深圳全貌】1984年1月24日下午,鄧小平一行登上建成開業不久的羅湖國際商業大廈,來到22層的頂樓天台,從東南西北不同方向,眺望初具規模的羅湖新城區,呈現眼前的是縱橫交錯的寬闊馬路,車流如梭。鄧小平指著西北角馬路對面的一幢被腳手架和安全網裹罩著的工地問梁湘,那幢樓要建多少層?梁湘回答說,那幢樓叫國際貿易中心大廈,設計要求建53層,頂部設有旋轉觀光圓形大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建築物,而且是施工難度最大的建築工程。隨後他才意味深長地對梁湘說了一句:“都看清楚了……”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視察深圳漁民村】1984年1月25日上午10時,鄧小平在市領導和隨行人員陪同下,來到深圳河畔的一個漁民村,在漁民村支部書記吳柏森家裡做客,稱讚漁民村率先進入“小康”。 接著,吳柏森向鄧小平彙報了漁民村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漁民村利用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優越地理條件,依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訂的對外搞活經濟政策,大力發展養魚業、運輸業和來料加工業。1979年人均收入達1900多元,居全省農村之冠。圖為:鄧小平同志在視察漁民村時,與幹部群眾親切握手,並與幹部群眾親切交談。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參觀深圳漁民新居: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1981年,全村戶戶收入過萬元,成為深圳特區第一個萬元戶村。1982年35戶農戶全部住進了村統一新蓋的雙層小洋樓。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300元。吳柏森還向客人亮了家底,1983年他一家每人月收入高達500多元。坐在鄧小平旁邊的女兒鄧榕怕聽力不好的父親聽不清,便大聲地說:“老爺子,比你的工資還高哪。”告別漁民村時,鄧小平沉思著說:全國農村要達到漁民村這個水平恐怕要100年。有陪同人員表示異議認為用不了那麼長時間,鄧小平卻堅持說:我們國家大,情況複雜,至少要到本世紀末,還要再努力奮鬥50年時間。後來,鄧小平又提出讓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一針見血地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圖為: 鄧小平參觀漁民村漁民新居。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視察蛇口工業區】1984年1月25日下午,他參觀了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服務公司最早在深圳辦的電子廠,幾年間這家工廠集中力量開發電腦軟件,產品已經打進了港澳市場。鄧小平說,美國搞電腦軟件的人許多都是學生娃娃,中國有那麼多學生娃娃,學校重視起來,完全有條件搞電腦軟件。1984年1月26日上午8時30分,鄧小平一行來到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在大家的陪同下走進工業區辦公大樓,在七樓會議室,鄧小平邊看工業區全景模型邊聽袁庚彙報建設情況。圖為:鄧小平(左前)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旅遊中心眺望蛇口工業區(1984年1月26日攝)。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視察蛇口工業區:你們搞了個港口,很好】1984年1月26日上午8時30分,鄧小平走進窗前,指著蛇口港碼頭問袁庚,“這個碼頭什麼時候建成的?能停靠多少噸位的船?”袁庚回答說:“1979年春天創辦工業區的第一項工程就是移山填海興建碼頭。我們花了近一年時間建成600米的碼頭泊位,現在已使用快四年了,可停靠5000噸以下的貨船,與香港互通的航班客輪,也已營運了兩年了。”隨後鄧小平說了一句:“你們搞了個港口,很好!”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蛇口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鄧小平十分重視特區引進資金、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法。當袁庚介紹蛇口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時,鄧小平的小女兒毛毛提示說:“我們在進來的路上看到了。”鄧小平說:“對!”當時,內地有人貶責蛇口是個“要錢不要命”的地方,袁庚知道鄧小平在市裡聽完彙報後不講話,也不表態。因此他自言自語地說:“不知道這個口號犯不犯忌?我們冒的風險不知道是否正確?我們不要求小平同志當場表態,只要求允許我們繼續實踐試驗。”袁庚這種不給客人出難題的聰明做法,使鄧小平和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談深圳速度】1984年1月26日,當鄧小平在視察蛇口工業區途中,陪同視察的梁湘指著一片海邊的荒地對他說,“這裡將成為深圳大學的校園。”鄧小平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學?”梁湘說:“今年9月。”鄧小平回到北京,他在一次中央會議上說,深圳正在建大學,那裡是一片荒山,9月份深大的學生就要在這裡上學,這就是“深圳速度”。在視察蛇口工業區後,鄧小平指出:“蛇口發展快,是因為給了他們一點權力。”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深圳題詞:海上世界】1984年1月26日中午11時15分,小平同志一行來到我國首座海上游樂中心——海上世界。鄧小平為蛇口的明華輪題寫了“海上世界”四個字。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珠海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1984年1月26日下午兩點多鐘,鄧小平一行登上一艘海軍炮艇離開深圳前往珠海。從26日下午到29日上午,鄧小平在珠海逗留期間,聽取了珠海市領導的彙報,參觀了工廠,會見了一批港澳人士。1984年1月29日,在離開珠海之際,鄧小平應主人的請求寫下“珠海經濟特區好”的題詞。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登中山羅三妹山:不走回頭路】1984年1月,小平同志在結束對珠海的視察後來到中山三鄉。1984年1月28日上午9時許,鄧小平登上中山市三鄉鎮的羅三妹山。下山時,他對陪同人員說了語帶雙關的五個字:“不走回頭路”。當年,創辦不久的經濟特區遭遇巨大困難,對經濟特區究竟是“姓社還是姓資”的質疑之聲不斷。當天晚上,鄧小平、王震、楊尚昆等在中山溫泉賓館,會見了港澳知名人士霍英東、馬萬祺先生以及澳門南光公司總經理柯正平等。鄧小平又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不曉得成功不成功?看來路子走對了。”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鼓勵順德:因地制宜】1984年1月29日下午,鄧小平在珠海前往廣州途中,在順德清暉園停留半小時。鄧小平問順德縣委書記歐廣源,“你們年產塘魚一點五億斤,多少人口?”歐廣源答:“81萬”。鄧小平說,“那就平均每人180斤,沒有日本多。日本每十人就有一噸魚,所以日本人的體質好。”鄧小平還詢問了順德縣每年出口塘魚有多少萬斤?歐廣源答1000萬斤。鄧小平鼓勵順德干部群眾要按自身的生產特點,因地制宜佈局,儘快富裕起來。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在廣州白天鵝賓館進餐:要硬的法國麵包】1984年1月29日傍晚鄧小平從順德抵達廣州,下榻於珠島賓館。1月31日(農曆臘月廿九),鄧小平一行來到廣州白天鵝賓館。當天中午,鄧小平在賓館的絲綢之路扒房進午餐。當時負責西餐服務的伍德林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我主要負責上菜、派麵包,當我給鄧小平同志派麵包的時候,覺得他是老人家,就想給他軟一些的麵包,想不到他要硬的法國麵包。”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在廣州白天鵝賓館進餐:還要再開放一些城市】這頓地道的法式西餐令鄧小平回憶起了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的日子,觸景生情,他甚至決定自己掏錢買些帶回去。據賓館服務人員黃抗美回憶,吃麵包時鄧小平曾經說過,看來還要再開放一些城市。在一旁陪同的霍英東先生感慨地說,真想不到,小小的麵包就能給鄧小平帶來這麼大的啟發,竟然能促使沿海的大開放。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廈門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1984年2月5日,鄧小平離開廣州,乘專列前往廈門視察。劉田夫、梁靈光、宋志英等到火車站為鄧小平送行。1984年2月7日,鄧小平同志來到廈門,福建省市領導都到火車站迎接,而正是鄧小平的這次廈門之行讓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在廈短短4天,鄧小平深入基層,廣泛接觸群眾,他乘坐“鷺江”號遊艇遊覽了廈門海上風光。鄧小平揮毫寫下:“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在結束廈門視察之前,小平同志還冒雨來到萬石植物園,親手種下了一株雲南香樟樹。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鄧小平視察上海:開放得還不夠】1984年2月14日,鄧小平在上海指出:“現在看,開放政策不是收的問題,而是開放得還不夠。你們要加快速度,條件可以放寬一些。”回到北京後,他在2月24日的談話中也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2月15日視察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在寶鋼題詞:“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圖為:1984年2月14日,鄧小平聽取上海市委主要負責同志的工作彙報。

揭秘鄧小平為珠海和深圳題詞的前前後後

所有的細節都還那麼清晰,彷彿就在昨天。1984年時任廣東省委接待處接待科副科長的李天增,負責小平同志一行考察廣東的隨行服務。李天增甚至還保留著鄧小平同志為深圳題詞時由於墨汁凝結而作廢的第一張……他透露了當年鄧小平同志為珠海和深圳題詞的前前後後。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圖為鄧小平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新華社發

1984年1月24日上午10時05分,從北京開出的專列緩緩駛入廣州站。早已在此等候的廣東省委書記林若、省長梁靈光、廣州軍區政委王猛登上了專列。車上的小個子老人一見他們便說:“辦特區是我的主張,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小平同志來了!

此時,特區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特區姓社還是姓資?特區是不是新租界?特區需要對她3年來的改革開放有一個公正的裁判。就在這個時候,小平同志來了!

小平離開時沒有寫下什麼

深圳人真有些不安了

中午12時06分,專列抵達深圳。下午3時半,在深圳新園6棟二樓會議室,深圳市委書記梁湘向鄧小平、王震、楊尚昆彙報特區建設和發展情況。滿以為小平同志會有一番指示,但是,鄧小平聽完彙報一句話沒說。

據李天增說,鄧小平同志參觀深圳市容,登上22層國際商業大廈,到漁民村支部書記吳柏森家做客……一路上話都不多,沒有對深圳、對特區做任何“裁決”,高興了就笑眯眯的。只是在中航技進出口公司工貿中心與電腦下棋時說:“學電腦要從中學生,從娃娃抓起。”

深圳人準備了一卷上好的日本宣紙,就放在小平同志住的桂園別墅的辦公檯上,希望他老人家能寫下點什麼。可是,直到鄧小平離開,這張紙上仍是一片空白。深圳人真的有些不安了。

在中山溫泉不肯從原路下山

小平說“我不走回頭路”

26日上午,在梁湘的陪同下,鄧小平參觀了蛇口工業區,在七樓會議室,老同志袁庚向小平同志彙報了蛇口的住房改革、工資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鄧小平聽後很高興,說了一個字:“好!”

“當時我們都有點吃驚,”李天增對記者說,“這麼多天,我們還是頭一回聽鄧小平同志這麼肯定的讚揚和評價。”

應袁庚的請求,鄧小平為蛇口的明華輪題寫了“海上世界”四個字。隨後一行人分乘海軍的679號和674號艦,由蛇口開往珠海唐家灣軍港,再轉乘車往中山溫泉。此後三天,小平同志每天上午散步,下午休息。此時,他心中是怎樣掂量特區“殺出的血路”呢?27日,鄧小平登上中山溫泉後面的猴山,說什麼也不肯從原路下山,硬是選了另一條陡峭的路返回,他說:“我不走回頭路。”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4年1月26日,鄧小平在蛇口明華輪題寫了“海上世界”。

一語雙關!人們似乎從這句話中品出了一些味道。

小平在珠海考察後伏案揮毫

寫下“珠海經濟特區好”

29日上午9時,鄧小平從中山返回珠海,經過前山,驅車直到拱北口岸,就在車子與我海關平行時,車子停了下來,鄧小平透過車窗,向澳門望了望。在參觀了珠海市容和獅山毛紡廠、電子廠後,在珠海賓館國際會議中心,珠海市委書記吳健民、代市長梁廣大向鄧小平同志彙報了珠海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

午飯前,小平同志與澳門知名人士馬萬祺及珠海的領導坐在珠海賓館翠城餐廳休息。珠海賓館總經理張倩玲想在餐廳中間擺張桌子,請小平同志題詞。李天增對她說,小平同志在深圳也沒有題,現在也不一定會題,還是把桌子擺邊上一點。說完李天增便忙著排座位,回頭一看,鄧小平已主動走過去,伏案揮毫,不假思索地寫下“珠海經濟特區好”。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平同志為珠海特區題詞

李天增說:“我認為,小平同志雖然寫的是‘珠海經濟特區好’,但絕不僅僅是對珠海的評價,而是經過這麼多天對兩個特區的考察和深思熟慮後,對特區的總體評價,只不過是借珠海經濟特區來表達罷了。”

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員到廣州

希望得到小平對深評價

“珠海經濟特區好”在報紙上刊登後,引起人們一些猜疑:鄧小平在深圳沒有題詞,是不是對深圳有看法,深圳做得不好?深圳市委書記梁湘為大家鼓勁:“這說明我們的工作離黨中央的要求還有距離,珠海題了,好,應當向別人學習,氣不能洩。”

話雖如此,深圳市委、市政府仍然派接待處副處長張榮到廣州,希望得到小平同志對深圳的評價。

當得知深圳人的來意後

卓琳鄧榕答應做工作

小平同志於29日傍晚回到廣州,入住珠島賓館。30日下午,張榮也趕到了廣州,李天增去廣州火車站接,一見面,張榮就告訴他:“小平同志給珠海題詞,肯定了珠海,可首長對深圳沒有評論,我們想讓他題個詞。”李天增特意將張榮安排住在珠島賓館新6號樓,和北京來的工作人員住在一起,與鄧小平的住處僅隔著一條有橋相連的小溪。

李天增回憶說:“我每天早上都要和鄧榕一起送她的孩子去東山的一個地方學琴,所以,第二天上午我就把深圳的意思告訴了鄧榕。鄧榕說:‘鬍子叔和楊伯伯(指王震和楊尚昆)都說應該給深圳題個詞。我們做工作吧。’鄧榕後來把這事兒向小平同志的秘書王瑞林報告了。”

張榮與中央警衛局副局長孫勇是上世紀50年代的朋友。孫勇將張榮引薦給卓琳,卓琳很爽快,對張榮說:“應該給深圳題詞,你先回去,寫好後我們會通過機要交通送到深圳。”

但是,沒有拿到小平同志的題詞,張榮心裡不踏實,所以並沒有打道回府,繼續住在廣州。

大年三十,小平蘸墨題詞一揮而就

落款日期是1月26日

2月1日,是大年三十。上午,小平同志照慣例出去散步,鄧楠告訴李天增:“你別出去了,在家準備,散步回來就寫。”

李天增樂顛顛弄了張6尺宣紙,一開四,又細心地用熨斗將宣紙上的摺痕熨平。然後,平鋪在1號樓的辦公檯上。擰開落地燈,研好墨。不過,他又多此一舉地將毛筆蘸上了墨。

鄧小平散步回來,一進1號樓,就坐在門左邊的沙發上休息。李天增將深圳寫好的作參考的紙條拿給小平同志,紙條上擬寫了幾條:深圳特區報、深圳青年報、大鵬展翅,這張紙條曾給吳南生同志看過,他又加了一條:堅持改革開放,繼續辦好特區。鄧小平一看,說:“要寫這麼多呀?”李天增說:“這是深圳同志拿來的,不受這個限制,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鄧小平隨手丟開紙條,胸有成竹地走向辦公檯,拿起了筆,才寫了幾個字,粘住了。李天增暗罵自己笨,房間裡有暖氣,蘸在毛筆上的墨粘結了。他趕緊添水研墨後,換張紙,鄧小平重新提起了筆。這一次,他一揮而就:“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落款日期是小平同志離開深圳的日子——1月26日。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平同志為深圳特區題詞

這是對深圳、對特區更加完整、更加明確的肯定。

業餘水平拍出題詞的照片

作品不怎樣卻頗珍貴

當天下午,廣東省委接待處派專車將張榮送回深圳。

“可惜,小平同志題詞時,我拍的照片沒一張好的,但那也是難得的歷史記錄,所以我全保留著。”李天增至今遺憾。還是在小平同志參觀中航技時,李天增見機會難得,周圍又沒一個記者,就自己跑到一樓商店,花30元買了中航技生產的裝110膠捲的“傻瓜相機”,一路學著為小平同志拍照。當時他是第一次充當“攝影師”,技術不高,相機也不好,成功的照片無幾。小平同志為深圳題詞時,室內光線暗,閃光燈又不行,照片自然拍得不理想。鄧小平的警衛秘書張保忠也拍了一張,那就是人們通常在報紙、雜誌上所見到的。由於周圍沒有專業攝影記者,只有他們倆拍的照片,李天增不怎麼樣的“作品”也就頗為珍貴。

小平同志是這樣調查研究的

只是看聽不先下結論

陪同小平同志考察特區,留給李天增最深刻的印象是小平同志調查研究的態度:“他聽彙報,看城市建設,深入漁村、企業、車間調查,親自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小平同志在沒有結束考察前,不下結論,更不長篇大論,他只是看,只是聽,這種嚴謹的作風值得我們永遠學習。我們作為黨政機關的幹部,更應深入基層,不講大話、空話、套話,辦實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1984年鄧小平首次深圳特區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1984年1月24日,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首次親臨深圳特區視察,這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此時,深圳經濟特區剛剛成立4個年頭,特區的建設熱火朝天,但國內關於“改革開放”的爭論、圍繞特區的非議同樣雲譎波詭。

鄧小平來到深圳,在親眼目睹了深圳的發展變化後,欣然提筆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此後,“特區不能辦”的議論基本上沒有了。應當說,特區的發展不負眾望,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到了1987年6月左右,鄧小平肯定地說:特區是成功的,不但決定正確,而且辦得成功。也就是說,到十三大前夕,鄧小平完全肯定特區。

帶著問號南下視察

鄧小平為什麼要在1984年春節前後到特區視察?應當說,最主要的問題是特區這個決策對不對?特區還要不要辦下去?

自1979年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支持下,開始創辦經濟特區以來,4年時間過去了,特區特別是深圳特區,按照自身的發展邏輯,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績。到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與1978年相比,1983年深圳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比辦特區前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倍,基本建設投資比建國後30年的總和增加20倍。但是,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圍繞特區的是非和議論很多,特區本身也反映自身發展遇到很大的困難。

首先,特區發展遇到了種種困難。當時,已77歲高齡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章蘊曾多次給鄧小平、胡耀邦寫信,反映她在廣東調研時看到的特區面臨的困難。1982年12月20日,章蘊在第二封給胡耀邦並鄧小平的信中說,當地幹部群眾希望我們在各方面工作中,要繼續清除“左”的影響,把手腳再放開一些,加速改革不合理的經濟體制,對行之有效的政策要保持穩定性,不要多變。信中呼籲,對制止濫發獎金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成“有限制的多勞多得”,以致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

鄧小平看了胡耀邦轉給他的這封信後,對廣東地區這種動態很關注,12月22日馬上作出批示:“可印發政治局、書記處各同志。”

1982年12月31日,章蘊第三次給胡耀邦、鄧小平寫信,反映廣東在對外開放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效果很好,“但要循此繼進,則困難重重。仲夷、田夫、靈光等同志為此很傷腦筋。”問題主要是,一年多來特別是1982年以來,上繳任務一再加碼,“條條”限制日益增多,弄得廣東特殊、靈活餘地越來越小,步子越來越邁不開。

1983年1月1日元旦這天,胡耀邦圈閱了這封信。鄧小平則更重視,他在1月3日作了批示,提出意見,表明態度:“這個情況應該引起重視,請國務院財經小組一議。”

其次,黨內輿論也有對特區的非議。一些人把特區工作上的失誤看重了,性質上也定得不當,提高到新條件下階級鬥爭的問題。一些人用舊中國的租界問題影射特區。一些老幹部到特區走了一趟後回來痛哭流涕,認為顏色變了,回到了資本主義。人們思想上引起了混亂,從事特區工作的同志顧慮重重,有些工作事事觀望,推動緩慢。

另外,在黨內高層,對特區發展的快慢、急緩也有不同考慮。有些老同志態度要謹慎一些。更多強調的是不斷總結經驗,步子穩一點,把事情辦好。

所有這一切,都使鄧小平特別關心特區問題。1984年春節前夕,為實地看看牽掛已久的特區問題,鄧小平提議到廣東親自去看一看。“小平同志非常掛念深圳的發展,他要看深圳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特區的事情在他心裡面總是記掛著,究竟搞成搞不成,搞好搞壞。他的心情是很迫切地要來深圳看看的。”剛到深圳時,他也說,“辦經濟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

那麼,他對特區如何看呢?

應該說,在沒有到特區之前和到特區之後是稍有區別的。沒有到特區之前,他是大方向肯定,但心中不踏實,沒有底。比如,在沒去特區之前,1983年6月18日上午,他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會見世界華裔科學家時說:“三中全會提出,有一部分地區,有些人,早點富裕起來是好事。我們在廣東、福建辦了特區,看來這個路子走對了,當然問題還有。總的路子走對了。這兩個省有兩省的條件,都在海外有不少人,如他們能回來投資,就能很快發展起來。”

但當他到特區親自看了以後,他心裡踏實了,形成了明確的看法。

聽聽,看看,走走……

在視察深圳過程中,可以看得出,鄧小平說的話很少,主動發表意見也很少,主要是看,是提問,是感受,是理解。聽完彙報後,他說:“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們講的問題我都裝在腦袋裡,我暫不發表意見,因為問題太複雜了,對有些問題要研究研究。”

從小平視察深圳的過程中,可以歸納出這麼幾點:

他被深圳建設的熱情深深感染。比如:1月24日下午4時40分,鄧小平一行人登上羅湖商業區22層高的國際商業大廈的天台,俯瞰建設中的羅湖新城區。60多幢18層以上的高樓大部分正在建設中,到處是吊機伸出的長長巨臂,一片繁忙的工地。此時,已近黃昏,寒風襲人,80歲高齡的鄧小平毫不在意。隨行人員曾幾次要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絕了。眼前火熱的建設情景,感染著鄧小平,他的心裡該有多熱!看完後,鄧小平說:“我都看清楚了。”他後來在北京就說:“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

他對深圳速度留下深刻印象。比如:1月24日,一行人參觀深圳市容。途中,時任深圳市委、市政府負責人的梁湘告訴鄧小平,現在深圳三五天可以蓋一層樓房。小平問:“都是國內的工程技術人員嗎?”梁湘答:“基本上都是,還有江蘇來的。”

小平在隨後到上海談話時指出:我們的建築施工速度慢得很,像蝸牛爬。深圳蛇口因為採取責任制,建築速度快,幾天一層樓。建築隊伍還是那些人,只是辦法改了一下。我們的一些制度要改,吃大鍋飯不行。

他的心和年輕人在一起,特別關心和關注年輕人幹事業。比如:他在聽取蛇口彙報時,當工業區董事長、總指揮袁庚把由群眾選舉產生、當時36歲的工業區黨委副書記喬勝利介紹給小平時,鄧小平高興地把喬勝利拉到身旁坐下,問他什麼學校畢業,掌握什麼專業知識。小平說:“要鼓勵年輕人挑起重擔,多幹工作。”1月29日,他在珠海特區視察時也鼓勵說:“年輕人管理工廠好!年輕人辦事好!”他在上海談到上海的人才情況時也說:現代化和幹部年輕化相關,沒有年輕人不行。

他特別關心人才培養的問題。當聽到經濟特區缺乏專業人才時,小平指出:“深圳要辦一所大學。這個大學要由華僑和外國實業家來辦,完全用西方大學的方式來培養人才。教員請外國學者來當,請外籍華人來當校長。”

深圳題詞是這樣產生的

1984年1月29日,在珠海視察期間,鄧小平興致勃勃地揮筆題下令珠海人民永遠難忘的7個大字:“珠海經濟特區好。”鄧小平在珠海為珠海經濟特區題詞的消息很快傳到深圳,深圳人感到一種失落,深圳市委、市政府負責人心理上承受著一種壓力:深圳是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的頭號特區,特區的許多大膽嘗試是由深圳開始的。當時對特區的種種非議以及爭論的焦點也多集中於深圳。小平給珠海特區題詞,而沒有給深圳經濟特區題詞,是不是有什麼想法呢?可是從一路視察的情況來看,小平對深圳的發展是滿意的,心情是高興的,只是沒有明確說出來而已。

29日,小平剛給珠海特區題完詞,深圳市就決定委派接待處處長張榮去完成一個重大任務:請小平同志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30日一大早,張榮就趕到了廣州。他通過有關方面將深圳人的請求向鄧小平彙報了。

小平說,回北京再題吧。第二天是陰曆的臘月二十九,深圳人還在焦急地盼望著。2月1日,已是大年三十,人人都準備過年了。鄧小平的女兒鄧楠看到遲遲不肯回去過年的張榮,想了想說:“那就這樣吧,將他一軍,我們把紙、筆都準備好了,他一回來,我就同他說。”

小平散步回來,看見桌上擺著紙、筆,連墨都研好了,便問:“啥子事?”鄧楠把張榮介紹給他:“這是深圳來的張榮同志。”鄧小平笑笑說:“認識,認識。還沒回去過年?”鄧楠說:“你沒給題詞,人家哪有心思過年!?”鄧小平聽後笑了笑說:“這麼嚴重,還要等著過年?”於是,在沙發上坐下來,問道:“你們說,寫什麼好呢?”張榮趕忙遞上幾個準備好的字條,有“深圳特區好”、“總結成績和經驗,把深圳經濟特區辦得更好”等。

鄧小平拿起字條唸了一下,隨手擱到一邊,然後拿起筆,在硯中蘸上墨,幾無思索就俯下身去,在紙上一字一字地題寫: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鄧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值得說明的是,細心的鄧小平在落款時,沒有落在廣州下筆的時間,而是把時間稍稍提前了一點,落的是他離開深圳的日子。

1984年春節,凌晨。當歡樂的第一聲爆竹呼嘯著在深圳的夜空中炸響時,全城立刻沉浸在一片喜慶和歡樂之中。許多人見面的第一句話,竟不是“拜年”、“恭喜”,而是興奮地說:“題了,他題了!”小平的這份厚禮,使深圳人的春節過得何等快樂,何等踏實!

開放政策是放不是收

視察深圳特區後,鄧小平得出了這樣幾個結論:

特區的路子走對了。鄧小平一行離開深圳到中山,1月28日晚上,鄧小平在溫泉賓館會見了霍英東、馬萬祺等,他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不曉得成功不成功。看來路子走對了。他後來在北京講:“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開放政策是放而不是收。1984年2月14日,鄧小平在上海指出:“現在看,開放政策不是收的問題,而是開放得還不夠。你們要加快速度,條件可以放寬一些。”回到北京後,他在2月24日的談話中也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提出具體措施,落實放而不是收的政策。繼續開放港口城市,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小平在北京提出: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央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決定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1月25日至31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座談會。會議建議將這三個“三角”地區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這一決策的實施,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多層次、由外向內逐步推進的新格局。

視察特區的三大深層次原因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鄧小平1984年視察特區,還有三個深層次原因:

第一個深層次原因,是出於到20世紀末實現翻番目標的考慮。

到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實現翻兩番,是黨的十二大向全世界的承諾,鄧小平對此看得很重。他在1983年6月曾指出:翻番不能實現,搞得不好,有可能改變十二大的決議,那就嚴重了!這不但在國內是個政治問題,在國際上也是個大的政治問題。

因此,1983年春他就翻兩番問題視察了江蘇、浙江、上海,視察的結果是這些地方沒問題。回到北京後,鄧小平提出各地都要有具體落實規劃,而且沿海要比內地多翻一些,這樣全國才能拉平。在這種情況下,他就自然想到了沿海的廣東。他在1983年3月說:現在的問題是要注意爭取時間,該上的要上。最近香港有個報道,說廣東的速度放慢了,是什麼原因?我們有些同志對開放政策仍是有顧慮的,也要加以注意。

鄧小平提出,在當時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速度要快,就要借外債,就要充分利用外資。而特區恰恰是利用外資的窗口。所以,鄧小平也是要親自調研廣東實現翻番的條件,看看特區利用外資能不能為加快發展提供資金、提供模式、提供經驗。

第二個深層次原因,與解決香港問題的需要有關。

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中英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會談共舉行22次,最終形成了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3個附件。鄧小平視察特區正是在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期間。

鄧小平設計的解決香港問題的關鍵是“五十年不變”,即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他認為這樣規定可以使香港人放心,減少他們的疑慮;可以使人們更感到我們政策的連續性、可靠性,有利於我們和英國談判,有利於順利收回香港和保持香港的繁榮。

問題是這個“五十年不變”,怎麼能讓香港人和英國人相信這一點?當時許多人都是持懷疑態度的。特區特別是深圳就在香港對面,當時深圳主要吸引的是香港的投資,深圳與香港熙熙攘攘的人員來往已經是“例行公事”。如果深圳的發展和繁榮受到影響,不能保證,那怎麼能說服人們相信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政策?所以,鄧小平視察特區,與1984年的整體工作,特別是香港問題有很深密的思考上的聯繫。

第三個深層次原因,則與鄧小平的一個大構想相聯繫,這就是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4年6月,鄧小平解釋說:我們是以社會主義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很大,吸收幾百億上千億外資,衝擊不了這個基礎。吸收外國資金肯定可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補充,今天看來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補充。如果說構想,這就是我們的構想。總的來說,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1984年12月,他在同撒切爾夫人談話時指出: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是符合中國的切身利益的。中國的主體、十億人口的地區堅定不移地實行社會主義。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容許在自己身邊,在小地區和小範圍內(香港)實行資本主義。我們相信,在小範圍內容許資本主義存在,更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我們對外開放二十來個城市,這也是在社會主義經濟是主體這個前提下進行的,不會改變它們的社會主義性質。相反地,對外開放有利於壯大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可見,鄧小平視察特區,也就是要看看這個小範圍和小地區的吸收資本主義的資金和管理模式,到底會是什麼情況?他要在實踐中檢驗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構想。

(根據《羊城晚報》《瞭望》、中國網相關報道整理)

沿着邓小平的南巡足迹,听听鲜为人知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