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正事你悶聲發大財的好時機

集齊三個熊市,召喚人生財富。

熊市:正事你悶聲發大財的好時機

1、底是磨出來的

很多時候,一個形象的詞,比一篇文章給人啟發還大,

比如“磨底”這個詞。

這個詞應該是2010-2014年上一輪熊市期間產生的,一看到這個詞,所有難以表述的感受,就立刻有了具體的文字去“沉澱”。

簡單地說,無論是股市的底部,還是人生的低谷,“底”,並不是跌多了就自然跌出來的,畢竟地板下還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還有十八層地獄,“底”是通過時間、精力、心態、學習,慢慢“磨”出來的。

公號的讀者應該有不少是投資股票的,今年上半年的行情非常糟糕,尤其是二季度,糟糕到平時一見面就聊股票的朋友,都要回避“股票”這兩個字。

在經歷過“2001-2005年”和“2008-2014年”兩次大熊市的我看來,這次從2015年開始的第三次熊市,和以往不會有什麼區別,一個字:“磨”。

2、一磨時間

“磨底”磨的是時間,而不是跌幅。

上上一波大牛市2007年見頂後,第一波從6124點,跌到1664點,用了12個月。但真正的熊市才剛剛開始,從2009年反彈的高點3478點,整整用了57個月,才來到下一輪牛市的起點2000點附近,跌幅只有前一波的一半,但延續的時間是前一波的近5倍。

熊市:正事你悶聲發大財的好時機

今年看起來好像跌了很多,“人日”都說了,估值已經在歷史底部附近了。但從“磨底”的角度說,時間上還遠遠不夠,距離2015年的大頂,才三年時間,距離今年1月大反彈的頂部3587點,才半年時間。

“猜底”是熊市中最沒有意義的事情,無論是2700、2300,還是跌破2000點,只要在這個位置震盪兩三年,時間會讓一切面目全非。

當年股票群裡有人在6000點離場,等了一年,完美地躲過殺傷力最足的第一波暴跌,又在2000點以下帶著上一波牛市收穫的“子彈”重新進場。其後,經過與大熊3年的博鬥,股指幾經折騰,回到2600點的位置時,他的資金終被腰斬。

為什麼時間因素比點位還要重要呢?有人統計過股票賬戶的開戶時間,發現一半以上是2007年大牛市註冊的,四分之一註冊於2015年的小牛市。而2000-2007-2015,這三輪大牛市頂部相隔時間都是7、8年。

這說明一件事,“場外”儲備了足夠數量的“備用韭菜”,是一輪大牛市的基礎,因為大牛市的後半場,大部分股票的估值都會高到離譜,只有被大牛市的氛圍吸引來的新股民才敢接盤死守。

而“韭菜”的生長是有周期的,現在看來就是7、8年一茬,也就是說,未來三四年,可能都是“磨底階段”。

當然,時間不到,並不說我們就只能乾等著。

3、二磨信心

“磨底”磨的是信心——既可能是折磨,也可以打磨

熊市多長陽。“2008-2014年”的熊市期間經歷了多次指數8%以上的暴漲,終究重回漫漫熊途。一次次地給你希望,又一次次耗盡你的希望。

很多人喜歡用“黎明前的黑暗”,或者“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樣的話激勵自己走出低谷。

這麼做,只會加深內心的恐懼。

天黑了,太陽落山了,我們從不會擔心太陽不再升起,因為這是個確定性事件,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活著”等到下一輪牛市來臨,五年熊市,我所在的幾個QQ群,每隔幾個月,就有一些頭像消失。

熊市資金腰斬還不是最可怕的,因為真正大牛市一到,幾個月就能翻番,最可怕的是,熊市的反覆折騰,足以把一個“自信心十足的人”變成一個“一有風吹草動,先賣了再說”的人,這種心態的養成,足以讓他們錯過下一輪大牛市風險最低的前半段。

我加入過一個鼓吹“價值投資,咬定好股不鬆口”的價值投資群,裡面各種各樣的“巴菲特門徒”,有人在200元的相對底部買的茅臺,守了四年,120多都沒賣終於在2014年牛市剛剛開始時,以250多的價格賣掉,錯過之後四年五倍的大行情。

想要在漫漫熊途中不失去信心,唯一的辦法是“作最壞的打算”。

很多人說自己的心態不好,要培養好心態,但無論是“恐懼”還是“貪婪”,都是人性的本能。高手新手沒有本質的區別,唯一不同的是有沒有對熊市的殘酷有足夠的預期。

最能體現“作最壞的打算”的,就是對倉位的控制能力。大熊市還堅持在戰場上的,都是高風險偏好者,再加上滿眼都是打對摺的股票,大盤稍微漲兩天,一不小心就會滿倉。

在一輪完整的熊市中,99%的股票都會輪流下跌一次或多次,不要被手中強勢的股票所迷惑,敢於變現,保持低倉位,才能在心怡的目標跌到滿意的價位時,有能力“收割”,這是大熊市唯一的生存法則。

倉位代表了你對未來的預期,理論上說,大熊市是空倉休息,但如果這樣的話,你就失去熊市最好的禮物——好公司。

4、三磨公司

“磨底”磨的是上市公司——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壞公司的敵人。

巴菲特有一篇演講,《對我而言,市場下跌是利好》,他打了個比方,你到超市去,當然是希望東西打折而不是漲價,如果你上週才花了5元錢買牛奶,看到打折,雖然有點不開心,但肯定會多買一點回家。

所以股票下跌,面對6塊多的伊利(復權價1塊多)、100多的茅臺(復權價70多),你應該很開心才對啊?

你一定會說,東西打折促銷,使用價值並沒有打折,我當然高興。可是很多股票打折後,就再也回不去了,我怎麼知道1塊多的伊利、100多的茅臺會漲到今天這個程度呢?

所以,你虧錢的真正原因不是下跌,而是你不知道手中股票的真正價值。

股票的真正價值很複雜,變化也很大,沒有人能斷定100多的茅臺是被大大低估了的。

假如在2012年,你手裡拿著200元買進的茅臺,準備學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可恰逢新一屆政府的禁酒令和“塑化劑風波”的雙重打擊,一路跌到120多,你能拿得住嗎?即使你能拿得住,在手裡套了幾年後,終於解套,又漲到200時,你還拿得住嗎?

想要在熊市中有信心把微賺的股票拿下去,你必須能回答下面的這一類問題:

為什麼2008年以前,五糧液的市值一直高於茅臺,今天前者只有後者的三分之一?為什麼上一輪白酒行情,領頭羊是洋河、17年的行情是茅臺五糧液領漲,而今年漲的最好的卻是順鑫古井貢?其內在的邏輯是什麼?

否則,你的“信心”根本經不起折騰——股票群裡,永遠充斥這樣的問題:XXX漲了5%,該出手嗎?XXX今天大跌,是有什麼利空嗎?

2014年,我認真地盤點了幾年大熊市的交易,發現賺得最多的是洋河股份,而這支股票恰恰是我下苦功夫研究過的。我隱約地覺得,我是不是更適合價值投資,而非趨勢投資?

可惜接下來的牛市,打斷了我對這個重大問題的思考,直到2016年又一次熊市來臨,我才正式向“價值投資”轉型。

2016年的第一輪熊市週期,我又開始研究白酒,從行業整體特徵,到主要的幾家公司的產品結構、價格、產能、銷售區域、渠道特徵,再到行業歷史估值、風格轉換的研究……,當我從資料中再次抬頭,那些K線已不再是隨機,決定股價變化的大資金偏好,也不再是不可捉摸的了。

漫漫熊市中,好的股票都長時間地在價值底部徘徊,市場對良好基本面反應遲鈍。這正是“磨公司”的好時機,你也有足夠的機會分批建倉,而不必像牛市一樣,好公司一冒頭就被哄搶,股價就已經上天了。

5、學霸的難題

股市一向有兩種賺錢方式,一種是博弈性收入,這在牛市叫“收割韭菜”,但熊市是沒有“韭菜”的,不管是搶反彈、做T,打板,其實都是“老韭菜”拿刀互砍,兇險萬分。

另一種是賺上市公司業績增長、估值增長的錢,賺這個錢,首先要做行業和公司的基礎研究,熊市時間又長,又沒有別的好機會,最適合學習。

非職業股民炒到最後,只有兩類人,一類迴歸理財,長期來看,收益最好的還是“指數基金定投”,還不需要投入精力去研究,這在國外已經被無數數據證實了。

但這種方式有個缺點,你沒有任何成長,如果你從事的是純技術類工作,那也無妨。但如果你的職業與商業、營銷、市場等有關,或者希望自己未來能從事管理、投資一類的工作,或者有創業的打算,那把“炒股”往投資的方向轉,才是個好辦法。

比如我,研究白酒只是一個開始,今年我把主要研究對象擴展到整個消費品行業。消費行業沒有技術障礙,人人都能理解,公司財務數據的判斷方式也很常規,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和對公司管理執行能力的跟蹤——

為什麼賣榨菜醬油的比賣高檔食品的好?

為什麼賣化妝品的比賣服裝的好?

為什麼同樣是中藥,片仔廣比東阿阿膠好?

好未來和新東方跟其他的教育機構差別在哪兒?

為什麼做遊戲的公司賺錢股票卻不漲?

為什麼小米IPO被商業界看好卻被投資界看淡?……

分析消費品行業,初級層次是對“需求、產品與渠道”的理解,中級層次是對“業績釋放週期”的判斷,高級層次是對“商業模式”的洞察。而這些分析思考,跟你平時的工作,應該是相關和互補的,

美國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產收入停滯,中下階層收入下降,只有高收入階層收入增長,而他們收入來源的大部分不是工資,而是投資、股權一類的資產增值。

熊市:正事你悶聲發大財的好時機

熊市:正事你悶聲發大財的好時機

未來的中國也會走上這條道路,資產性收入佔總收入比重會逐步提高,好比過去幾年,持有BAT的股票比在BAT上班更能讓你享受到公司的成長。

而熊市的磨底階段,正是你通過學習,把帶有博弈色彩的“炒股”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投資”的好時機。

也只有在熊市中,你才能找到超額財富成長的機會,就像巴菲特大部分賺大錢的投資,都是在熊市中佈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