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遺」(之五)《白馬灘餛飩》

「非遺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遺”(之五)《白馬灘餛飩》

【編前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食文化代表的已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系列的製作工藝和社會活動,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這裡面也有黃龍人的鄉愁。保護它的意義,就是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保護人類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白馬灘酸菜攪團、洋芋沫沫、白馬灘餛飩、李氏牛羊肉泡饃、榆皮餄餎、鏊饃攤制、張氏祖傳火碗等傳統美食製作技藝,分別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起人們對黃龍傳統美食的關注。 民風淳樸厚道的黃龍縣是典型的移民縣,全縣人口 來自全國9個民族29個省份 , 那麼, 黃龍都有哪些美食躋身非遺名錄,他們分佈在哪些地方,傳承著怎樣的味道和精妙的製作過程?今天,黃龍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帶您走近黃龍民間傳統美食——白馬灘餛飩,探尋它值得被珍惜的味道。

白馬灘餛飩一項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古時能吃餛飩的屬很有檔次級別的家庭,吃餛飩表示著家族的興旺發達和高貴富有,對外也是一種炫耀,一般農戶很少吃餛飩。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五)《白马滩馄饨》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五)《白马滩馄饨》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和進步,餛飩逐步進入到普通人家,成為招待賓客的一種上等美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餛飩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飯,同時也是過喜事必備的飯食。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五)《白马滩馄饨》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五)《白马滩馄饨》

在白馬灘地區非常盛行,是很有特色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項目,很有必要進行挖掘整理,保護傳承。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五)《白马滩馄饨》
「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五)《白马滩馄饨》「非遗文化之旅」——舌尖上的“非遗”(之五)《白马滩馄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