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近代史綱要重要知識點總結(下)

近代史綱要複習最重要的是歷史的脈絡,考生在記憶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分時期來看。千萬記住不要死記硬背,要理解著知識點並且結合題目來記憶。

考研政治:近代史綱要重要知識點總結(下)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

(1)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封建社會前後延續了兩千多年。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鼎盛時期,但也走到了封建社會的末世。

(2)14世紀至15世紀,在歐洲地中海沿岸,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誌著世界歷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使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制度終於在歐美確立起來;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西方國家開始殖民擴張;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之後,資本輸出成為殖民剝削的重要形式,並出現瓜分世界的狂潮。

提示: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商人、高利貸者這三者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

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1) 19世紀初,英國已經基本上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英國對華貿易長期處於入超狀態。1840年鴉片戰爭正式爆發。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2)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逐漸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近代中國社會的封建性質

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1)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①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通過發動侵略戰爭,中國喪失了完全獨立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②由於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大國,特別是中國人民頑強、持久的反抗,同時也由於帝國主義列強間爭奪中國的矛盾無法協調,使得它們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國。

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社會的原因:

①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門戶,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之中。

②西方列強並不願意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

①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②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併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③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④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而且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繫。

⑤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

⑥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後來還加上官僚資本主義),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3)階級關係的變動:

①地主階級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轉化為資本家。

②舊的被統治階級即農民階級,向貧農或僱農轉化。有些成為產業工人的後備軍,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

③中國資產階級也是近代中國新產生的階級,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買辦資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資本家。

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近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兩大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

(1)人民群眾的反侵略鬥爭。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鬥爭。

(2)愛國官兵的反侵略鬥爭。中法戰爭期間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指揮守軍擊退法艦。老將馮子材身先士卒,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

史綱複習最要的還是歷史的脈絡,考生在背誦的時候可以分時期結合來看。一定要記住不要死記硬背,要理解,要結合做題。

反侵略鬥爭失敗的原因

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從侵佔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和瓜分的圖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達到高潮。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沒有能夠實現瓜分中國的圖謀,它們之間的矛盾和互相制約,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

民族意識的覺醒

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

①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他組織翻譯《地理大全》,編成《四洲志》一書。

②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③19世紀70年代以後,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

(2)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

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在甲午戰爭後,嚴復翻譯了《天演論》,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為這種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提供了理論根據。1898年有人繪製的一幅《時局圖》,更是形象地表現了當時中國面臨的瓜分危局。孫中山1894年11月在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時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1)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①鴉片戰爭失敗以後,為支付對列強的鉅額賠款,同時也為了彌補財政虧空,清政府加重了賦稅的徵收科派。

②由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迫使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群眾走上反抗鬥爭的道路。

(2)金田起義和太平天國的建立: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眾在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3月,定都南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建立。

(3)《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①《天朝田畝制度》是最能體現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起義特色的綱領性文件。它確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是起義農民提出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

②《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後期頒佈的社會發展方案,是一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方案。

(4)從天京事變到太平天國敗亡:

1856年9月,發生了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天京事變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和軍事力量,成為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1864年7月,天京被湘軍攻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

農民鬥爭的意義和侷限

(1)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意義:

①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強烈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②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③衝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正統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

⑤太平天國起義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衝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

(2)太平天國農民鬥爭的侷限性和教訓:

①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最終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農民階級不是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代表,他們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侷限性,因而無法從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確的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自身腐敗現象的滋長;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②太平天國起義及其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但它自身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鬥爭取得勝利的重任,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洋務事業的興辦

時間:洋務運動是在19世紀60年代初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興起的。

目的: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首先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也有藉此加強海防、邊防,並乘機發展本集團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意圖。

內容:①興辦近代企業②建立新式海陸軍③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指導思想: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提示:對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的指導思想最先做比較完整表述的是馮桂芬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1)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①洋務派集中力量優先發展軍事工業,發展若干民用企業,在客觀上對中國的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某些促進作用。

②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這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始。

③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社會風氣的改變。

(2)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①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

②洋務運動對外國具有依賴性。

③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提示:甲午戰爭一役,洋務派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的失敗。

戊戌維新運動的興起

(1)維新派倡導救亡和變法的活動:

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展了一系列宣傳維新的活動。

(2)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

①要不要變法。

②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③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

提示:維新派與守舊派的這場論戰,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3)百日維新:

由於民族危機越來越嚴重,在維新派的推動和策劃下,光緒皇帝希望通過變法維新,來救亡圖存。

1898年6月11日,他頒佈了“明定國是”諭旨,宣佈開始變法,在此後的103天中,接連發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稱“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2) 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3) 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 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5) 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1) 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形成。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的果實之後,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反動政權。

①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

②在經濟上,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

③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復古思潮猖獗一時。

(2)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的先行者,護法運動的失敗不僅是孫中山個人的失敗,也標誌著整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

(3)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是行不通的。

從主觀方面來說,在於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主要是:

①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他們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口號,甚至幻想以妥協退讓來換取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承認和支持。

②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③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提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這些弱點、錯誤,根源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

軟弱性妥協性

考研政治:近代史綱要重要知識點總結(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