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都成爲了都市人

從海拔4000米的高原回來,下了高速,進入高樓林立的城區,手機網絡一路上從無服務到3G,變成了4G。同行的小夥伴感嘆:“終於街上的人和我們穿的衣服一樣了。”

重新返回隨時都能打到車,餓了就能點外賣的生活,彷彿是兩個世界的一場穿越。就像持續了一週的高原反應,現在還時不時地心跳加速,提醒你不要忘了那個“不接地氣”的地方。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非網民規模為6.11億,佔比44.2%。這6.11億人,不知道微博熱搜榜的頭條又“爆”了幾個,沒看過抖音上的小姐姐,從沒聽過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更別提2018世界盃最後誰捧走了大力神杯。

高原廣闊草地上,無人看管的犛牛悠閒地低頭進食,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它們我卻只能想到那些工業化農場裡“牛均”不到幾平米的隔間,裡面站著這輩子可能都沒有空間轉個身的“待宰牛”。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就像一個繁忙的都市人,借用七天為一週的時間單位,制定工作日和休息日,沒有機會向後看。數字信息網絡彷彿永無窮盡,卻又似乎在四面都樹立了透明的牆,人們可以透過牆看到外面的世界,卻根本沒有穿透這堵牆的能力。

都市人希望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樣,追求一樣的生活。國家的互聯網發展報告裡列出了促進非網民上網的數條因素,條條指向一個更加便捷,富裕的生活。都市人最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最愛用時間換取儘可能多的信息,最喜歡創造概念與夢想。

那些口口聲聲想要追求自然與平和的都市“佛系”青年,最後還是被生存的苦楚打敗。暗自感嘆最前沿科技產品的超現實感,被花式新聞信息隨時點燃熱血,離開了空調一天也過不下去。就像那些巨大的轉經筒前走過的看似虔誠的人群,心中所想只有餘生如何遠離苦難。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都市人站在信息的制高點,描繪著眼前的世界,伸出一隻手,試圖拉上那些還沒有成為都市人的人群。殊不知,非都市人也是人類,我們都有著同樣的自大基因,不僅想掌控自己的生活,也想說服別人相信自己的信仰。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很難說,究竟是那些埋頭苦啃的犛牛比較自由,還是屠宰場裡吃喝不愁的肉牛比較自由。它們都被人類統治著,有著同一種歸宿。

就像我們腳下的路,已經被時代的大手鋪好,被未來的可能點亮。最後的最後,我們都將成為都市人,追逐著同樣的信仰,這個信仰就是我們對世界共同的想象。

本文作者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都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