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緹縈救父」的故事嗎?古代帝王爲何要鼓勵「替親代刑」?

緹縈是西漢王朝的人。她住在山東。她的毅力和勇氣,不但使父親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漢文帝深受感動。因而廢除這種殘酷的肉刑。

你知道“緹縈救父”的故事嗎?古代帝王為何要鼓勵“替親代刑”?

緹縈是淳于意五個女兒當中最小的一個。淳于意從前當過官,後來棄官行醫,救死扶傷,深受民間尊敬。後來淳于意犯了罪,當處以肉刑,被逮捕拘壓在長安詔獄。淳于意有5個女兒,跟著(囚車)在哭。淳于意生氣,罵道:"生女兒不生男孩,危急時沒有人能忙。"這時小女兒緹縈因父親的話而悲傷,就跟父親向西行,並且上書說:"我父親做官,齊國人都稱讚他廉潔公平;現在他犯了罪,按法律應判處肉刑。我感到悲痛傷心的是,死人不能復生,受刑者殘肢不能再接,即使以後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願意沒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贖我父親該受的刑罰,使他得以改過自新。"

你知道“緹縈救父”的故事嗎?古代帝王為何要鼓勵“替親代刑”?

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漢高祖在世的時候是個不得寵的妃子。她怕住在宮裡受呂后的陷害,就請求跟著兒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宮裡那麼闊氣,因此,孃兒倆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漢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你知道“緹縈救父”的故事嗎?古代帝王為何要鼓勵“替親代刑”?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

緹縈上書救父的孝行,萬古流芳,成為後世孝道的典型。

你知道“緹縈救父”的故事嗎?古代帝王為何要鼓勵“替親代刑”?

後來標榜以孝治天下的古代帝王,為了籠絡人心,鼓勵孝道,往往因子孫的哀懇特許減免人犯的刑罰,有時還允許子孫代替父祖受刑。明憲宗時規定,“凡民八十以上及篤疾有犯應永戍者,以子孫發遣,應充軍以下者免之”,這樣一來,替親受刑成了子孫的法定義務,代刑變成了執行刑罰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