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越十三品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不僅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政治、軍事大國,也是文化輸出大國。古代中國是東亞文明的核心國家,諸如古代朝鮮、古代日本、古代越南,都曾受過中華文明的洗禮。

周武王分封箕子君國朝鮮,由是開啟了三千里錦繡江山恢弘壯闊的王朝史。在南國,也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伏波將軍馬援出生入死,為維護漢朝領土的統一而鞠躬盡瘁;初唐詩人王勃留下《滕王閣序》的千古名作之後去交州探望老父,不幸魂歸碧海;鑑真和尚東渡傳法,由於風暴不幸輾轉安南都護府回到大唐......

明越十三品

這一樁樁一件件,見證著千百年來中華各族兒女與一衣帶水的鄰邦之間深厚無兩的情誼,而流傳至今的許多鄰國錢幣,也鐫刻著那段歷史的深情。

漢字文化圈,從古至今都是以漢字為統一行文文字,古代的日本、朝鮮、越南都曾以漢字為主要書面語言。尤其是越南的古錢幣,更是中華圓形方孔錢系在南方鄰邦的延伸,而筆者新近總結的“明越十三品”為當中翹楚。

明越十三品,顧名思義,是明代越南(古稱安南,清代嘉慶以後稱越南)十三種鑄造工藝最精美、錢體最符合圓形方孔錢歷代標準形制的錢幣,包括1大寶通寶、2大和通寶、3延寧通寶、4天興通寶、5光順通寶、6洪德通寶、7景統通寶、8端慶通寶、9洪順通寶、10光紹通寶、11明德通寶、12大正通寶、13廣和通寶

後黎朝,是黎利於1428年(明宣宗宣德三年)創立的一個朝代,仍沿用原有的國號大越。因黎桓曾在980年-1009年間建立過一個黎姓王朝,史家為區別兩朝故稱前黎朝(Nhà Tiền Lê)、後黎朝(Nhà Hậu Lê)。

太祖黎利曾鑄造順天元寶、太宗黎麟紹平年間(1434—1439年)鑄行紹平通寶,但這兩種古錢均徑約2.3釐米,重3.4克左右,相比當時中華通用的永樂通寶、宣德通寶則略顯薄小侷促。

明越十三品

明越十三品

到了太宗大寶年間(1440-1442年),文筆清秀,章法嚴謹的大寶通寶應運而生,標誌後黎朝鑄錢工藝漸趨成熟。其面文“大寶通寶”為楷書直讀,徑約2.5釐米,光背無文。

明越十三品

大寶通寶面文有兩個寶字,與之類似的是日本的寶永通寶。(中國北宋時代,宋仁宗於寶元年間想要開鑄年號錢,但唯恐寶元元寶或寶元通寶文字重複,影響美觀,故此改鑄皇宋通寶。)

明越十三品

相比之下大寶通寶以後的安南錢幣較前代錢幣鑄造工藝更考究,字口深峻,多采用楷書字體。

明越十三品

而之前的順天、紹平錢則延續安南陳朝錢幣書法隸意,與大寶錢有顯著區別。

仁宗黎濬大和年間(1443-1453年)鑄行大和通寶,多徑2.1~2.5釐米。此泉錢體標重相比大寶錢是一種退步,但保留了大寶錢書法神韻,文筆含有瘦金體意,就現存數量來看相當可觀。

明越十三品

明越十三品

大和錢有大小數種,重量直徑差距懸殊。

到了仁宗延寧元年(1454年),銅色赤紅的延寧通寶通行於安南大地。此泉文字秀美道勁,尤其是通字,有明洪武錢字風,是明朝與安南古國經濟、工藝往來的見證。

明越十三品

明越十三品

延寧通寶中的“皿丁寧”版是珍稀品種。

黎琮弒弟,自立為王,雖然僅僅在位九個月,但是其所鑄天興通寶數量頗豐。

明越十三品

自大和,到天興,恰好時值明代英宗、代宗年間。其正統、景泰、天順年號均無鑄錢傳世,而此時的安南古錢幣多師從洪武、永樂等明錢,提高了鑄造工藝與水平,也算是為這段中華鑄幣缺失的空白期,補上了一番域外的色彩。

聖宗黎思誠(Lê Tư Thành ,又名黎灝Lê Hạo ),是個愛改年號的越南皇帝。他前期在位使用光順年號,光順十年改次年(1470年)為洪德元年。

光順年間(1460年)開始鑄行光順通寶。此錢有大小二式,大錢字口深峻,神韻清爽,背面穿口突出,且鑄造規範,而小錢背平夷,數量相對較少。由此可見黎朝全盛時代對貨幣鑄造工藝要求的嚴謹。

明越十三品

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年)鑄行洪德通寶,可以說是在中國最廣為人知的安南錢幣品種。洪德通寶筆畫勁疾有力,甚至頗有宋體字的神韻,筆畫連帶多撩人之處。

明越十三品

明越十三品

洪德年號行用28年,在越南歷史上屬於較為穩定的富裕時代。洪德錢所鑄甚豐,版式眾多,且大量通過貿易流入中國。

憲宗景統年間(1497—1503年)鑄行景統通寶。景統通寶繼承了洪德錢的精緻典雅,而且文字排布極其合理,筆畫勻稱甚為雅觀。

明越十三品

明越十三品

相比洪德錢,景統通寶普遍偏厚重。有“製作精工,緣闊字壯,富有質樸堅實感”的美譽。

到了第七代君主威穆帝黎誼的端慶年間(1505—1508年),更為厚重的端慶通寶鑄行於世。

明越十三品

其面文“端慶通寶”楷書直讀,繼承了光順洪德以來錢幣字體風格,又將景統通寶的章法凝練發揚光大。此時安南後黎朝的盛世已經悄然逝去,一場蟄伏的危機就要爆發。威穆帝黎誼的寵臣莫登庸在此時登上歷史舞臺,他就是日後篡奪後黎朝政權的權臣。

威穆帝黎誼被殺死後,襄翊帝黎瀅繼位。大概是因為襄翊帝黎瀅在位期間內亂不斷,安南朝野上下對黎朝政權的反抗風起雲湧,襄翊帝黎瀅上思前代洪德治世極盛,追慕太祖開國武功,定年號為洪順(1509—1515年),祈禳洪德順天之意。

他鑄行的洪順通寶錢,文筆清秀,邊廓纖瘦,多直徑在2.4釐米上下,重約4克。

明越十三品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個安南錢的珍稀品種——光紹通寶!

襄翊帝黎瀅死後,黎朝沒有了共主,進而貴族內部的爭權奪利愈發激烈。安和侯阮弘裕舉兵攻打古都升龍城,擁立黎昭宗為帝。昭宗黎譓光紹年間(1516—1521年)鑄行光紹通寶。

明越十三品

雖然是軍閥混戰的亂世,但是光紹通寶的鑄造質量沒有一點下滑。此泉被譽“章法嚴謹,筆力勁健,邊廓整肅,製作精好”,又因為存世稀少,一品難求而成為品種派玩家與品相派玩家共同熱捧的泉種。

公元1527年,莫登庸接受了黎恭皇的禪位,成立莫朝,改元明德,據河內為都,而黎氏王室則實際控南方。清化人黎意自稱後黎朝宗室在椰州起兵,宣佈恢復黎昭宗的光紹年號,更是聚攏了一大批黎朝遺老,成為威脅莫朝統治最大的勢力。由此進入安南“南北朝”時期。

1527年,明德通寶錢鑄行。雖然改朝換代,但是莫登庸在篡位之初一切遵守後黎朝的法度,試圖尋求後黎朝遺臣的支持,故此錢幣成法也基本無有改動。

明越十三品

此泉面文楷書直讀,書體端正,也頗有沿襲明洪武、宣德諸泉風格的意味。

因明德年號使用短暫,僅使用兩年後莫登庸就以年老為由讓位給兒子莫登瀛,自稱太上皇,退隱漁樂,故此錢存世甚少,但是與後世西山義軍阮氏兄弟所鑄之輕薄明德通寶亦不可同日而語。

莫朝太宗莫登瀛大正年間(1530一1540年)鑄行大正通寶。此錢形體碩大,內廓稍闊,楷書直讀,光背無文,直徑約2.6釐米,製作尚工。

前此天眷堂限時拍拍出一品,藍色晶瑩,讓人垂涎。

明越十三品

莫福海廣和年間(1541—1546年)鑄行廣和通寶。

明越十三品

此泉頗有宋錢意味,製作精良,但存世不多。

自莫朝太宗以後,南方後黎朝殘餘勢力、北方莫朝政權與占城、隆平等勢力互相征伐,民不聊生,貨幣鑄造質量迅速下降,重新迴歸到後黎朝建立之前錢幣混亂、輕薄的狀態之中,尤其以景興錢幣系列最為複雜。

南北朝互相爭戰為越南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後黎朝實權派大將軍鄭氏與南方豪強阮氏相機崛起。直到1627-1672年間,鄭阮之間先後進行了七次大的交戰,最終形成了以羅河為界較為均衡的對峙局面。

而今數百年過去了,歷史的塵埃已然落定,無論是後黎朝、莫朝、阮氏、鄭氏都化作歷史深處那搖曳的光影。唯有他們留下的古泉,用另一種方式紀念著他們的興亡盛衰、文治武功。為此,筆者賦詩一首,感慨中華與越南千古悠悠的淵源:

山霧淡紅河,湄水繞城郭。

峰嶺疊巒翠,薰風連遠國。

故來交州地,漢家馬伏波。

銅鼓聲涉此,留魂豈王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